“精”是语文教学的“魂”
2006-10-21刘甲忠
教育的任务是育人,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具备多方面良好素质的建设者,而这良好素质的形成,责任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多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我认为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实现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在“精”字上下功夫。
一、在讲读课文中突出一个“精”字。这体现于教师在既不忽略教学重点,又不离开教学难点的前提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我讲过的,学生就应接受。于是,便从题目讲到背景,从作者讲到体裁,从分段讲到归纳段意,从主题讲到写作特点,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诫我们:“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越讲越起劲,学生越不动脑筋,怎么会得益呢?”他又说:“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教师讲授一个问题应抓住要点,用最通俗、简练、鲜明的语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讲明白,并使学生感到易于接受。例如,朱自清的散文《绿》,重点是第三段,即描写梅雨潭设置背景,以环境衬托潭水之美。因此,在切入课题之后,我并没有按山边、亭边、潭边的顺序依次展开教学,更没有按自然段的顺序讲读,而是先主后次,直接从“潭边”讲起,着重研讲第三段。接下来略讲第二段,这一段主要抓住几个精彩的词是全文的“文眼”。这种剪裁安排,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二、在课堂提问中突出一个“精”字。教师课堂提问的好坏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带着探索的眼光阅读课文,对钻研教材时排列出来的诸多问题,要作认真筛选。关键问题非问不可的要留;一般问题略去无碍的要删。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孔乙已》这篇小说时,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抓住小说中两句内涵丰富的话设计了问题。针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人”提问:“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分别说明了什么?这种喝酒的方式与衣着的矛盾反映了什么?抓住“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一句,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这一句从内容上看揭示了什么?从结构上看起什么作用?”课堂提问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自读中的质疑,精心设置提问,问题问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三、在课堂练习中突出一个“精”字。语文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就是说语文练习的内容要反映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即练习的内容对课文的重点起理解、巩固、引申的作用。实现这一环节,关键在于教学精心设计很有典型意义的练习。练得精,典型引路,才能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来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效。
四、在课堂写作中突出一个“精”字。现行义务教育课本中所筛选的教材是最好的写作范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这个范例的作用。叶圣陶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大凡优秀的文章,这片段就是学生模仿作文的凭借。就如达芬奇画蛋,常对着鸡蛋练习,学生作文何尝不能作模仿的尝试?所谓“照葫芦画瓢”也不无道理。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外貌、动作、环境等片断描写。比如,初二册《草地晚餐》,描写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共进晚餐的情形,那让粥的场面写得非常生动感人。“开饭了,就餐的人们,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都有。草地,真是一个又大又好的露天餐厅。我盛了一碗野菜坐下,一眼就看见总司令端着一碗野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哩”。接着写一个年轻的警卫员端着一碗稀得人影子都照得出的白粥给朱总司令吃,而病号宁可自己忍受艰苦,也不愿吃掉自己敬爱的首长的稀粥。后来,在康克清同志的劝说下,为了让病号战士安心吃稀粥,朱总司令才吃了两三口,余下的分给四个病号吃了。教师可指导同学仿照这个场面描写某老师在生活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一点也不特殊,关心爱护同学,与同学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这样做,既省时,又有效,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有成功的希望。
总的来说,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的不明确,课堂结构不紧凑,教学方法不得体,重点难点不突出,或只顾照搬教参,照本宣科;或面面俱到,支离破碎,那势必要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旦造成这种局面,即使再靠挤占课余时间,或布置大量作业来补救,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既加重了学生负但,又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浓缩教学过程,浓缩的目的就是以少取胜,量减少了而质提高了。这就是要抓住其灵魂——“精”,要精于点拨、精于启发、精于引导。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刘甲忠贵州省遵义县团溪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