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心贵在“感应”与“共鸣”
2006-10-08缪君菲
缪君菲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以德治教”要求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重大问题。
一、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全面发展不等于没有重点,重点就是两条:一是高尚品德;二是聪明才智。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高尚品德与聪明才智相比,高尚品德又尤为重要。有了高尚的品德,其聪明才智才可以用来服务祖国、造福人民,否则就可能祸国殃民,有不如无。高尚品德是道、聪明才智是器,道在器之上。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追求的是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的统一,但在指导思想上,仍始终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高职院校工作的首位,这是战略问题、原则问题、方向问题。
二、把师德建设作为德育的基础
一个学校的德育好不好,关键在师德。“智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是谓之师。”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是高尚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在“以德治教”中,教师既要以言传道,更要以行垂范,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才能使德育由“软指标”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能评比的硬指标。
三、把德育贯穿到学院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大致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知不知”,二是“信不信”,三是“做不做”。要实现由“知”到“信”再到“行”,达到“知行”结合,就必须扩大德育的覆盖面,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学生喜闻乐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能在“授业”中“解惑”、“传道”,使学生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各种困惑和问题能怡然理顺,达到化理性为德性,化诗性为德性的学以美身的目的:如果高职院校多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就能达到在活动中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师多带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就能实现高尚思想品德的知行合一。
四、坚持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以德治教”必须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因此,高职院校要了解今天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在德育工作的机制、手段上大胆创新。如关心他们非常关注的就业问题,及时提供各类就业信息,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就能增强德育的时代感和德育工作的渗透力。德育,说到底就是“育心”,育心贵在“感应”、贵在“共鸣”。没有时代感、没有针对性,“感应”和“共鸣”从何而来?
教人和用人正相反: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明白这个道理对教育工作者很重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应在调查研究上花很大一部分精力,以切实了解现在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缺少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教其所短。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可以得出德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两种意识、三种精神”。两种意识是: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三种精神是:团队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现在学生的理想和奋斗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关键时刻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烈,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奋斗观,大力倡导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全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去,将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奋斗中去。
五、把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构建和谐校园,法制和道德教育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制不是万能的,道德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法制是“外在约束”,道德是“内在约束”,一个人只有把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进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因此高职院校的工作,必须坚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真正做到在德育.工作中既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又能以法警人。把情、理、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法制教育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底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起码应该是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目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能“独善其身”,而且应能“兼济天下”。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