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改革,想说爱你也容易
2006-09-16徐浩英
徐浩英
弱化高考,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考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一种方式,像这样的考查有许多,不能由一次考试、一种考试说了算。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一直是以一次性的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尺度。作为我国当前算是公平的人才选拔渠道,广大的学生、家长莫不把高考作为通向光明前途的重大关口而倍加重视。获取高分,为名校录取,则成了每个考生及其家长的最大愿望。
在这种氛围影响下,我国的中学生几乎成了学习机器,应付考试的行家里手。在通过考试,获取高分上,我想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同我们相比。我们经常可以随便派出几个中学生代表去参加各种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轻轻松松就能拿回几枚金牌。
我相信,通过高考换取高分,进入诸如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子绝非等闲之辈。但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被我们视为国内最高学府,国际知名学府,荟萃了国内顶尖人才的清华、北大至今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重分数,不重视能力与综合素质,其结果就是造成高分低能的学生。前几年就从媒体上获悉,有大陆某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赴美深造,因心理脆弱,不堪忍受生活压力而自杀。读来让人叹息不止。
造成目前恶性竞争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解决,但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造成恶性竞争的因素。
弱化高考,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考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一种方式,像这样的考查有许多,不能由一次考试,一种考试说了算。借鉴春季高考的做法,高考可由原来的一年二次改为一年多次。目前可考虑一年三次。省招办不划分数线,各高校制定录取方案与录取规则(会考成绩是否承认可由高校决定),并成立招生委员会负责审阅申请人的资料决定是否录取或是进一步考核,包括面试与笔试等由高校决定。招生从第一次高考结束后开始到第三次高考结束后两个月(共10个月时间)。在这10个月期间考生只要未被录取,可随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成绩经过省招办向一个(或按序向多个)高校申请,考生成绩由省招办数据库保管。高校通过数据访问提取申请人指定的考试成绩。设置考试时间是:一般中学高三新课结束或是基本结束后进行第一次考试。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优秀学生与分流高职高专学生。这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通过提前学习能很好地掌握高中知识,能够适应高校学习。同时会考已结束(利用会考成绩申请高职高专或一般本科),对于分流到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已经能够适应其后续学习的需要,没必要进入第一轮复习搞题海战术。一般中学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第二次考试,这一次基本上解决大部分学生入学问题。第三次在6月份,这主要是对第二次没考好的科目重考。如此这样自然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但同时也会抬高高校入学的门槛。当然,多次考试不会加重学生、教师、命题教师的负担。多次考试并不是每一次都要学生参加,参加考试也不是每一门都要考,命题教师的确有负担,但任课教师没有负担。学生的经济负担的确会加重点,我们可以按一科为基本单位收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是大问题。
如何解决“分数唯一”的现象呢?笔者认为这需要高招录取多元化方案,事实上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是支持高校自主招生的,但必须要有合理可行的约束机制来保障公平公正。目前上海两所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探索缺乏整体设计,特别缺乏对有效的约束机制的探索。这种零敲碎打式的探索对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有害无益的。建议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制订关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原则性规定,如招生范围及名额分配、招生对象的基本条件以及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等等,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试点,逐步完善改革方案,再全面推行。重点是研究有效的约束机制,以保证高校招生的公平和公正。
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渠道,是国家、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把当前这种重分数,不重视综合素质的弊端加以革除。这就需要全面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改变现在这种只凭高考分数录取学生的做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条件之一。这样可以避免高考一锤定音所带来的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使高考录取结果更为公平。更重要的是,要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优秀的做法,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分类,按照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文体天赋、道德品质等方面,分为若干档。若数者皆处末等者,即使高考成绩优秀,也不能录取。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适应社会与创新能力,于国于民于己,皆利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