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记》中的启发教学思想初探

2006-07-06吴积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学记教育教师

《学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典籍《礼记》中的一篇,约写于公元前二二一至二0六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可所作。它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而又最为完备的一篇。文中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视导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即使用现代教学论来看,也还是很有价值的。《学记》比起昆体良的论著要早300多年,比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夸美钮斯的《大教学论》的问世早1800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论著,它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概括,不但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一、《学记》中的启发教学的内涵

《学记》的作者明确提出了“喻”的概念,即“君子之教,喻也。”就是说,好的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来教育学生,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启发式教学”,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原则。作者是这样阐述“喻”的内涵实质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者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牵着他们走,可以使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亲密和谐;教师对学生学习要多鼓励,通过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增强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探索,而“抑”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指点学习门径和内容端倪,而不是把现成知识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情境,使他们在愉悦中开启思维,主动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好的教学。这些都是对启发教学所做的十分精辟的注脚。

启发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很早就有人重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朱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学记》可以说发展了这种观点,它对启发教学作了更具体、更明确、更全面的阐述。比起孔子,《学记》的作者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明了教师应该如何启发学生,这就是要“道”,要“强”,要“开”;而不能硬性逼迫,不能压抑挫伤,不能包办代替。能在两千年前就有这样精辟的见解,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启发教学的体现

一是体现在教学原则上。作者认为教育教学应“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即教学教程中,教师要经常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急于对疑难问题的解说,为的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地用心钻研。《学记》又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意思是教师单凭死记硬背的一点用来应付学生发问,是难以胜任教学重任的,他必须能听取学生的发问,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讲解。只有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虽能发问但却说不出究竟的时候,教师才给学生作必要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仍不理解,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让他再去思考,不必要求他立即掌握。从以上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有透彻、深刻的理解,必须是“活水源头”,当然,教师即使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能不看对象就滔滔不绝地讲述,而是必须“听语”。这就是要在讲述之前先听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听听他们的提问,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疑难所在,对症下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体现在对教师的表述问题上。《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意思是,优秀的歌唱家,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照着他那美妙动听的歌声去歌唱;优秀的教师,善于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自己指示的方向去歌唱。教师的讲述,应该简要不繁而又清楚透彻,话语不多而又十分精辟,举例不多而恰当,能说理显明,使学生容易理解。这样,就可以说是善于激发学生自觉地按照自己指示的方向去学习了。《学记》将教师的表述问题看成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尺。为了最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教师的表述艺术要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约”、“微”、“罕”是要求教学表述简、精、少,是对语言量的要求;“达”、“臧”、“喻”是对表述质的要求,要求教学表述应当使人对知识理论掌握得清楚、透彻、精辟、扼要。

三是体现在问答法教学艺术上。《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则反之。此皆进学之道也。”在这里作者用类比手法,讨论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如何提问和教师的如何答问的问题。首先,知识本身内部的构成都有其规律,学习的人一定要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不能急于求成;其次,教师对待学生的学习也要善于指导,教师必须时刻准确地掌握住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提高,不要盲目地把学生不可理解的或其时其地还不必要掌握的知识生硬地交给学生。

三、《学记》启发教学的启示

《学记》尖锐地抨击了当时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只知道向学生灌输知识,不管学生理解与否,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一味责备,急于求成,结果只能使学生厌恶学习,怨恨老师,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好处。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实,这种现象时至今日依然在我们的课堂中普遍存在。据1999年5月28日《上海教育报》报道:对某高校385名在校本科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启发教学很少被采用;课堂教学沉闷,师生间缺少学术交流。72%的学生认为,从教师身上感受不到对知识的狂热和求知的执著。教师很少为学生提供与自己观点不同或相悖的参考资料或文章,学生不会想问题,也不会提问题。大学教学方式方法尚且如此,中小学更是可想而知。所以,《学记》中所提倡的启发教学思想,在当今课堂上还上有很强的生命力。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一教学思想呢?首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有满腔的热情,《学记》在不少地方明确地要求学生要“亲师”、“尊师”,而不能“逆其师”;它同样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而不能“牵”、“抑”,不能“施之也悖”而“求之也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其次,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情况,这是进行启发诱导的前提条件,所以,《学记》指出,教师应该“时观”、“知其心”。此外,教师还应该深知教学的甘苦,掌握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即“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能博喻”。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进行启发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叶老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吴积雷 浙江省丽水师专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学记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