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中情感教育刍议

2006-07-06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课堂

梁 霞

随着教改的深入,情感教育在促进“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课堂设计、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体系中,情感因素必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出现了“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如在教学《祝福》时,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教师忽而悲痛低婉,忽而义愤填膺;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无动于衷。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自然也可以顺利地得出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但是,这样的课更像个逻辑推理过程,更像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在完成教学内容与目标。学生的情感是否真正调动起来了呢?对那个制度吃人本质是否真正地把握了呢?对于生活在这个制度下,尤其是深受其害的如祥林嫂一样的劳动人民是否给予深深的同情了呢?我想效果未必尽如人意。所以,要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情感教育是绝不可忽视的。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不同于认识过程的反映形式,“体验”是它的基本特征。新课标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多达19次。因此,情感教育并不是仅仅满足于把课文中的情感因子识别出来,更需要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在情感领域中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促使其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的和谐统一,促使学生在认知领域里的进步。

一、深入发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即课程”,意味着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深入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也是可以基于各种资料和参考的,但必须是经过教师与文本直接接触,情感冲激,观点取舍与整合的。这一个过程,应该是一切阅读者必须经历的内心体验。如果教师仍以为自己据有较多的教学资源,不对文本作深入研读,而企图将一些结论、答案强加于学生,那么他的教学必定失败。如果没有潜入课本的阅读,我们就不能发现契诃夫对小人物那种悲悯的情怀;如果不潜入课本阅读,我们就只会把“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硬生生地加在玛蒂尔德的身上;如果不潜入课本阅读,我们就不会反思那些需要批判的人物身上的人类共有弱点。

教师要生成课程,要构建课程,尤其要注重对文本中一些未定的结构和空白结构进行发掘。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的供读者自由联想、想像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召唤读者去探求作品的意义;找准了这些地方,就容易深入文章进行教学,也可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最强烈的冲激。而这些地方,又常常是学生比较难以发现的地方,尤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例如《祝福》中,鲁四老爷作为鲁镇封建势力的代表,像巨大的阴影投在祥林嫂的命运中,而作者对他处理是:虽然贯穿始终,但正面的描写却比较少,尤其在祥林嫂被其夫家偷偷绑走之后他的表现,语言上作者只用了两个“可恶”,两个“然而”,两个省略号和一个感叹号来表述,学生比较容易忽视他此处的表现。就此可以设计一个讨论点:“鲁四老爷的欲说还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地去体会省略的内容,他如此说话的内心的世界,以及“我”所持的情感态度。

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文本,发掘出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切入教学,并不意味着情感教育的完成。以上这一过程仅仅是教育的开始与基础。情感因子必须要经过学生心灵的充分酝酿才能酿出最醇美的蜜来。如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真实体验,情感教育必然走向虚无。哪怕课堂上热热闹闹,教育效率还是十分低下的。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对学生的整体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快,但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受时尚的影响较大,而文学积淀普遍较浅。教师司空见惯的人事、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而言却很有可能是陌生的、隔膜的,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去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普遍反映鲁迅的文章难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呢?钱理群教授曾在南师大附中开设过鲁迅选修课,为了上好课,他调查探究学生的接受能力,揣摩中学生的心理,又重读相关鲁迅作品,制订周密的计划,一丝不苟地备课。学生被打动了,学《社戏》时,“第一次进入梦幻的境界”;钱先生觉得“我的心灵和鲁迅的心灵,我和孩子的心灵,孩子和鲁迅的心灵沟通了”,这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境界吗?钱教授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对于文本可能会存在哪些理解,有可能产生哪些分歧,有可能碰撞出火花的地方在哪里,理解的盲点又可能在哪里,这些都是备课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其次,教师始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积极地体验。不能越俎代庖用讲解代替学生与文本的充分面对。给予他们去体验的时间,不能在课堂上实施话语霸权,而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对文本最初的最直接的感受。教师要在这中间努力把自己对学生的预想与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寻找契合点与分离点,及时调整引导的策略,及时肯定他们理解中的合理成分,将过于表面化、偏颇或是不曾体会到的地方作为重点来指导,把他们的体会引向深入。

三、拓展学生多元的情感世界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哪怕节节语文课都是浓缩的精华,也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刻。情感教育是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贯穿整个教学阶段,也必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而保证激发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课外的思考和探究与重视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把上课时一些议而未决的问题、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或者是一些新的切入点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去思考与探究,并要求以作业的形式呈现结果。笔者在这一方面常用的方法:一是组织辩论,面对针锋相对、一时无法下结论的观点,辩论就很能呈现出学生所持观点的背景与充分理由,哪怕学生有时只是凭着一时的感觉,但是要进入正式辩论之前他总会主动地寻求支持自己观点的多方面论据,这样的学习是自主的、有效的。二是作文或是课外练笔,由课堂思考讨论激发的话题使学生不再觉得无话可说,而且课堂讨论有可能为学生提供情感触发的基点、深入的角度,这样文章才有可能体现出“真性情”来。三是研究性学习,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在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研究主体在其情感世界中的再体验再认识。这些由激发起来的情感出发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感官开放,独立地思考与探究更容易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甚至能使一些平常化的情感不断地浓化、纯化、敏化和外化。

对于一个话题,见仁见智的情形是很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较大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听之任之。辩论与练笔,学生虽有“奉命”而为之意,却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感情。捕捉到一个能够观照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对于情感教育来说实在太宝贵了。这不仅是教师备好课的依据,更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重要参照物。我们常会看到课堂里激发的情感体验的余波甚至震荡留下的痕迹。如果有人认为玛蒂尔德不该赔偿项链,应该逃之夭夭;如果有人认为杜十娘沉江傻气十足,不如开个小店,嫁个有钱人气气李甲,那么教师就应以此为延伸的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重新思考,帮助学生建构生活的意义认同和人生的价值寻觅。面对学生纷纭沓至的思想,语文教师应该认识情感教育的贯穿性与生活性,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促成反思与讨论,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既把学生情感朝多元拓展,又把情感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完成塑人、立人教育之根本任务。

(梁霞 浙江省诸暨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