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德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2006-06-28冯芝桂

湘潮 2006年6期
关键词:南泥湾边区朱德

冯芝桂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又加上连年遭受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39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就如何面对困难向大家发问:“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回答当然是后者。为了克服困难,渡过难关,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0年5月, 朱德从抗日根据地回延安后,也投入了大生产运动中。

提议开垦南泥湾

1940年9月2日,朱德邀请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视察,随后前往南泥湾等地考察。

在这次南泥湾考察中,朱德看到南泥湾这块地方可以实行军垦,于是就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提议由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

毛泽东采纳了朱德的意见。朱德对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说:“部队参加生产后,不仅可以休养民力,增进军民关系,还可以使指战员得到锻炼。南泥湾开发起来困难比较大,希望你们好好搞,要充分地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用大家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业。”他又说:“我考虑这块地方让你们去开垦比较合适,劳动力少的单位是很难啃得动的。”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垦区范围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县各一部分。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型,西边叫南蟠龙川,南边叫九龙泉川,东边叫南阳府川,三川交汇处叫阳湾。

1941年春,中央关于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命令下达后,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们专门找到当地的农民对南泥湾的山、水、林、路多方面询问。哪里荒地多,哪里土地肥,四时八节种啥好,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怎样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1941年3月到1942年春,三五九旅六个团分四批,高唱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歌曲,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初到南泥湾,部队遇到不少困难。没有房子住,战士们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没有粮食吃,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下河摸鱼;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许多人手中都打起血泡,他们不仅不怕吃苦,还掀起开荒竞赛热潮,他们高唱着:

“南泥湾好风光,红红的太阳照山冈。

革命战士不叫苦,扛起镢头去开荒。

生产自给反封锁,气死光头贼老蒋。”

据统计,1941年三五九旅共开荒1200亩,收获细粮1200石,收获蔬菜82.4万公斤,打窑洞1000多孔,盖房子600余间。同时,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服务行业也得到发展。

多次视察南泥湾

1941年5月,朱德在王震旅长陪同下来到南泥湾,广泛听取干部、战士对建设南泥湾的意见。在接见团以上干部时,他讲述了军垦屯田的意义,并鼓励大家一定要做群众的模范,一定要把大生产运动搞起来。他说:“敌人来了,就去打仗;敌人不来,就搞生产,用我们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6月20日,他致函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代政委熊晃并转七一七团团长陈外欧、政委晏福生,表扬了这两个团在生产中取得的成绩。要求他们在开荒告一段落后,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和手工业以及服务行业,时刻不要忘记人民的利益,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发展生产事业。

1941年7月,朱德又来到南泥湾,住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他在接见部队时讲了军垦屯田的重大意义。他说:“蒋介石把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在陕甘宁边区周围,枪口对着我们,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企图把我们困死、饿死在边区。八路军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去年我们一面防守,一面生产。今年更要大开荒,大规模搞农业生产。要求你们今年粮食自给自足,明年耕二余一,向边区政府交公粮。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然后他来到七一八团,看了部队种的谷子、玉米和蔬菜,又看了他们养的猪、鸡和新挖的窑洞。在吃饭时,他吃着战士们种的新鲜蔬菜,对干部说:军垦屯田初见成效,你们积累了经验,部队生产也有了改善,我最喜欢的是你们干部带头劳动,无论开荒锄草、背粮、施肥,干部都能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这是好作风啊!希望你们各级干部都要再接再厉,和打仗一样,干部冲在前面,不怕流血牺牲,就能取得胜利。

1942年2月,农历正月,朱德再次来到南泥湾七一八团。他说这次来,一是慰问大家,给大家拜年;二是要了解新年后的生产打算。当朱德听到该团开荒种地面积比去年多一倍时,非常高兴。在观看七一八团的驻地春节军民联欢会后,朱德高兴地说:“你们不仅生产成绩好,文化生产也活跃起来了, 大家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丰收;还要进一步搞好拥政爱民活动,感谢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他要求部队在农闲时间开展大练兵活动,生产不忘打仗,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42年4月15日至20日,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朱德、贺龙在王震陪同下来到南泥湾视察,检阅了七一七团,并给干部做了报告。这时,经过三五九旅广大官兵一年奋战,南泥湾面貌得到很大改观,荒山变良田,新窑洞、新房子随处可见。看到南泥湾面貌焕然一新,朱德由衷地称赞南泥湾是“陕北好江南”。

1942年7月,抗日战争5周年之际,朱德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位老人同去南泥湾视察,并作《游南泥湾》诗一首: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方告成,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吴玉章当即也写了《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五言古诗一首,热情歌颂了大生产运动和南泥湾精神。诗中歌颂毛泽东“艰难出奇策”、“全盘韬略精”、“举世称朱毛”、“撑持我大局”。又称颂朱德:“将军有深谋,战略要兼收;屯垦复生聚,建国多荩筹。”还歌颂了八路军健儿:“公率健儿来,荒地次第开;非徒益军饷,也在育英才。”

和南泥湾的名字连在一起

1942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指出:“朱总司令从前方回来,竭力提倡陕甘宁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业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好江南。”于是,南泥湾和朱德的名字连在了一起,社论高度评价了朱德对屯田政策的贡献。

三五九旅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同时,办起了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化工厂、制鞋厂等。制鞋厂年生产单鞋2500余双,棉鞋1200余双;化工厂年产肥皂10余万条;被服厂年产单衣2.5万套,棉衣1.2万套;榨油厂年产食油万余公斤……能供部队所需,有的产品还可向社会销售。由于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受到边区广大群众的好评。

1943年10月7日至10日,朱德同刘少奇、周恩来、王稼祥、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赴南泥湾视察了部队大生产情况,先后到三五九旅旅部、第七一八团、第七一九团、补充团等听取汇报,参观了农作物、酿酒厂、榨油厂、水磨坊、妇女毛纺厂等。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政策在延安召开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同时举行边区生产展览会。朱德、林伯渠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朱德在讲话中,号召大家“努力生产,厉行节约,把发展生产和保卫边区结合起来”。

12月6日,朱德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作了讲话,他指出:军队是武装的工农,可是很久以来,这些工农参加军队后就不从事生产了。我们八路军打破了这个传统。八路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他们过去是工农,他们从领导到战士都一样参加生产,这是惊人的创造。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党中央领导下,朱德七赴南泥湾亲临指导,经过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光辉成就。三五九旅在屯垦南泥湾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为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辉榜样。朱德的名字和南泥湾的名字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猜你喜欢

南泥湾边区朱德
不必要花的钱
南泥湾大生产大会暨中国品牌南泥湾计划高峰论坛举办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