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政与陈赓的故事

2006-06-28刘秉勋

湘潮 2006年6期
关键词:陈赓秋葵

刘秉勋

人们都知道,陈赓与谭政是两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不但是同乡、同学,而且还是郎舅之亲。两人的情谊非同一般。

郎舅相亲

陈赓、谭政的家同在湘乡县二都湘西乡,陈赓家在柳树铺,谭政家在离七星桥不远的楠竹山,现分别为湘乡市龙洞乡的泉湖村和楠香村,两地相距不到10华里。

陈赓生于1903年2月27日,乳名福哥,童名庶康。谭政生于1906年6月14日,学名谭世铭。

陈谭两家素有交情,七星桥办新学后,陈赓借读七星桥初级小学,借住谭家,谭家欣然同意,谭世铭更是喜出望外。从此,两个学童成为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友。谭世铭字写得好,古文背得多,常帮庶康练字、背书,庶康也把自己学的拳脚武术时常教于世铭,还总像大哥一样关照这位小弟弟。

他们在七星桥小学互帮互学,志趣相投。转眼3年初小毕业,庶康回柳树铺,考上湘乡县立东山高级小学。谭世铭想与庶康同行,但遭到父亲反对未去。恰逢柳树铺有一家私塾未查封,谭家将谭世铭送往柳树铺读私塾,借住陈赓家。谭世铭虽不情愿,但由于受到陈家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也就安下了心。

陈家老少对世铭格外亲热,使世铭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庶康的妹妹秋葵长得灵巧秀丽,她落落大方地招呼谭世铭:“世铭哥,你的书房收拾好了,我娘让我领你去看看……”庶康五六岁的弟弟陈问心,也抢着为世铭提行李。到了书房,秋葵问:“世铭哥,你看这小屋怎么样?”秋葵热情地张罗着铺床、倒水,俨然一个小主人。她说:“后院安静,你不是住我家念书嘛,念书这可是个好地方,这是我和妈妈专为你腾出来的。”谭政一个劲地点头说好。秋葵又说:“世铭哥,在我家别不好意思,要吃要喝尽管说。我爷、我爹、我娘都挺好,他们都会把你当自己的孙子、儿子一样。大哥在东山念书也常回来,以后我们一起生活会更快活的。”说完,拉着弟弟转身而去。望着小姑娘的身影,少年的世铭心里油然而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

世铭感到,这的确是一个不平常的家庭。没有自家那种礼教戒律,没有书香之家的沉闷呆板,男女老少都开朗随和,充满了笑声和关怀。他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十分快乐。陈赓戎马半生的爷爷陈益怀和奶奶,一有空就给孩子们讲他们随湘军征战的故事,向孩子们传授武功。陈赓奶奶常拿着一根棍子,叫孩子们在上面翻跟斗。爷爷奶奶也常叫世铭跟秋葵与弟弟们一块学练。 一天,世铭问陈爷爷为什么要从湘军中回来。陈爷爷告诉他:“湘军打的是农民义勇军啊!我悔不该为腐败的满清皇帝卖命,所以就辞官回乡了。”从此,世铭对陈爷爷更加崇敬。庶康的父亲陈绍纯为人爽直、乐善好施。他在街上经营几家店铺,每次回家总要向孩子们传播许多新鲜的事,如袁世凯耍花招夺了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职位,袁世凯卖国求荣,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所有这些,都是世铭在自家时闻所未闻的,对世铭幼小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世铭与陈家弟妹感情日深,尤其是秋葵常和他开玩笑,邀他到水坝上与弟妹们一起打水仗,玩得十分痛快。秋葵对他格外关照,常给他洗衣、端饭、倒水,年纪虽小,却很知疼人爱人。世铭大秋葵3岁,俨如长兄,常教她认字、朗诵诗词。一次,秋葵穿着一双绣花鞋跑到世铭跟前说:“如今推翻了帝制,男女平等,女孩子也可以上学读书,特别是不要像娘他们一样,几岁就要缠足。”她把脚板伸向世铭说:“瞧,喜欢不喜欢?”世铭连忙放下书说:“喜欢、喜欢。”又说:“以后要你做主妇,烧菜、煮饭、持家。”两个人的脸都红了。

庶康每次从东山学堂放学回来,总要把学堂的情况讲给世铭听,把新学的课程笔记拿给他看。世铭对此十分兴奋,说:“庶康兄,我很想考东山学堂,就是我爹不准。”庶康安慰他:“莫性急,做你父亲的工作要有个时机,我叫我爷爷和我爹想办法。不过东山学堂一定要考上,这对我们青年人的成长是重要的一步。这个学校能跟潮流共进,我们不仅学国文、数学、自然,还学英语、音乐和体育、军事,在学校还能经常看到一些进步书刊、报纸,能得知许多国家大事。”

3年期满,世铭修完私塾要回家了,陈家老少都恋恋不舍。陈益怀把他叫到跟前,动情地说:“你祖父在世时,就希望有个好孙子,可惜他先走了。从这3年看,你是好后生,品行好,学业好。”陈益怀虽年高90,但一点也不糊涂,他早看出了孙女秋葵的心思。他把孙女叫到身边说:“世铭要回楠竹山了……”秋葵听后,含着泪低着头。爷爷安慰说:“四妹子,你心里事,爷爷明白,以后会成全你们的。”临行前,陈益怀叫家里办了两桌宴席,让世铭和秋葵分坐自己的两边,并举杯说:“世铭在这里念了3年书,要走了,要不是谭家的长子,就把他长久收留。我幼年家贫无钱读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现在不仅让你们上小学,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让你们上高等小学堂。世铭,你也一样,为男要做好儿郎,从小立下这个志向。你爹要是不供你读书,来找爷爷,我送你上东山(学堂)。”爷爷的话说到了世铭的心坎上。

饭后,秋葵帮世铭整好行装。按封建规矩,姑娘送客不能出门,但爷爷还是叫她送出了村口,世铭说:“四妹,你回去吧,以后我会常来的。”秋葵眼里满是泪水。

世铭回家后,正值父亲与叔父分家,家境逐渐窘迫。不久,陈家到谭家提亲。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自然高兴。此时庶康已在东山毕业,改名陈赓报名当兵,后考入黄埔军校。

1923年谭世铭双喜临门,一是与秋葵完婚,二是考上了东山高小。当时世铭尚不到17岁,秋葵14岁。

“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庶康与世铭除了同乡、同学、好友外,又加上了郎舅好亲的关系。

先后走上革命路

谭世铭考入东山学堂后,过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每天早晨听校长训话,讲时事新闻,使他很快知道了许多新鲜事:什么五一劳动节啦,五四新文化运动啦,孙中山二次革命等,他还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革命领袖列宁,知道中国成立了共产党。谭世铭常去学校图书室,先后阅读了1918年、1919年《新青年》合订本,认真阅读了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的《谈政治》等,使他眼界大开。这一时期,工农运动日益高涨,“五卅”惨案、济南惨案、长沙“六一”惨案相继发生,东山学堂的学生不断游行示威。谭世铭在一次次学潮中,抑制不住青年人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运动,被同学们推举为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席。陈赓常来信鼓励他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经受锻炼,“救中国不能光靠政治斗争,因为我们的敌人是有枪杆子的,要想革命成功还得靠军事”。这些,对他启发很大。

1926年夏,谭世铭从东山高等小学堂毕业后,父亲给他在七星桥小学谋了个教师职务。父亲想儿子有了家室,又有了职业,不会远走高飞了。但世铭却志向高远。他问秋葵:“我想走庶康哥的路,你看怎样?”秋葵忙说:“去考黄埔军校?好啊!大哥走的路没有错,只要你有志气,我支持你。”两人合计后,给陈赓去信,询问黄埔军校招生的章程和时间。但信发出后,一直未见陈赓回信。世铭一边教书,一边焦急地等待。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国民政府北伐宣言》的消息,得知北伐大军要从广州出师北伐。他带给秋葵看了,两人都十分兴奋。秋葵说“说不定北伐大军里还有大哥哩!”

北伐大军胜利进军,连克长沙、平江、岳阳,直捣武汉,此时,世铭和秋葵才接到盼望已久的陈赓大哥来信。原来北伐不久,他去苏联学习半年,回国后调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特务营营长,驻守武汉。秋葵催着丈夫赶快给大哥写信,要求参加北伐军,并说得到了四妹支持。信发出后,秋葵回娘家等回信。春节后终于收到陈赓回信,信上说:“不几天将有国民革命军邹姓副官带人前往湘乡招募新兵,顺便接世铭妹夫来汉口投笔从戎。”世铭两口子为此兴奋得夜不能寐。

1927年3月中旬,世铭同邹姓军官一道到了武汉,见到了久违的陈赓,陈赓为他祝贺,并建议他改名投笔从戎,世铭说我就改名叫谭政吧!谭政先下连队当兵,旋升任特务营指导员蒋歌薰(共产党员)办公所准尉司书。

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赓被撤了营长职务,谭政被视为共党嫌疑分子失去了自由。一个漆黑的深夜,陈赓领着谭政,离开了国民革命军军营。此后,陈赓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受伤后赴上海中央机关工作,后在工农红军中工作,先后担任过红军师长、红军学校校长等;谭政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军委秘书、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等职。两人都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长征路上两先锋

在长征中,陈赓和谭政都充当了先锋的角色,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长征中,陈赓担任由军委直接领导的红军干部团团长。干部团是一支奇特的部队,由原红军大学、彭杨步校、公略步校和特科学校合并组成。这支队伍,能攻善伐,英勇顽强,经常承担打先锋的任务。遵义会议后,蒋介石纠集湘、川、桂、黔等军阀部队和嫡系师薛岳兵团共150个团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挺进,妄图围歼红一方面军于乌江西北狭窄地区。1935年1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分三路北上,向赤水县方向前进。28日早晨战斗打响,红军奋战三四小时,战果未能扩大。加之林彪一军团上午已沿河右岸北上奔袭赤水城,分散了兵力,没有形成打歼灭战的拳头,毛泽东焦急万分,立即通知林彪急返增援,在一军团尚未返回的两三小时内,战斗更加激烈。五军团阵地被敌军突破,伤亡惨重,敌人抢占山头步步逼近。毛泽东急令陈赓率部,配合三军团,一定要堵住敌人进攻。陈赓立即率干部团冲上,敌人决堤似的溃退。下午援军赶到,与干部团配合作战,连续反击,敌受重创,退却固守。三军团牢固地控制了道路以南的观山高地。毛泽东高兴地说:“陈赓行,可以当军长。”此后干部团在抢渡金沙江时又充当了先锋,并取得了率先渡过金沙江,夺取通安镇的胜利。紧接着率先爬过夹金山,为红军胜利前进开辟了道路。长征途中,周恩来重病,陈赓主动请缨组织担架队,抬着周恩来上路。后来周恩来动情地说:“东征时,你救过蒋介石,长征路上你又救了我。”

长征开始时,谭政任红一师政治部主任(后任政委)。1934年10月25日,李聚奎、谭政率领红一师出发。担任先锋的红一师,首先必须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位于雩都(今于都县)西南方向。李聚奎、谭政商量后,决定奇袭敌人。拂晓前发起突然攻击,敌人死伤惨重,敌军团长带着残部逃跑,敌人的新田“堡垒”阵地被一举攻破。突破二道防线后,开路先锋仍是红一师。敌人得知红军开进大山,便调集大军,在大山的出口处向红军夹攻而来,情况十分危急。红一师奉命与敌人在粤汉路以东接火,正面堵击敌军。经整日激战,敌被全线击溃。战斗结束后,毛泽东握住谭政的手说:“好啊!我晓得你在开路先锋师,前‘两关开得不错,后边开路任务更重啊!”周恩来接着说:“你们是一军团第一师,也是中央红军第一师,英勇善战的第一师,当然要把重要的战斗任务交给你们。”此后,红一师在挺进嘉禾、蓝山,强渡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战役中,都是打头阵、当先锋,并取得胜利,多次受到中央首长的肯定和表彰。

陈赓、谭政率领的干部团与红一师,在长征中都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共同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陈赓、谭政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选出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陈赓、谭政都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隆重的高级军官授衔授勋典礼。毛泽东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10人大将军衔。陈赓、谭政同时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陈赓、谭政都是大会代表,谭政还被选为主席团成员、秘书处副秘书长,并在大会上作了《建军新阶段中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的发言》。大会选举91人为中央委员,陈赓、谭政都被选为中央委员,谭政还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猜你喜欢

陈赓秋葵
陈赓:从军原是为人民
恋恋秋葵
秋葵变变变
秋葵的家常做法
白灼秋葵煮四分钟
秋葵要选有韧性的
麻香秋葵
陈赓 三“骗”彭德怀
陈赓敲竹杠
陈赓骁勇救老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