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

2006-06-06皮传荣

新闻爱好者 2006年5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娱乐大众

皮传荣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目前呈现出波澜壮阔的特征,无论知识界和社会各界怎样批评和指责,新闻娱乐化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一如既往甚至变本加厉地往前发展,其势头越来越猛烈,大有淹没一切之势。新闻娱乐化的泛滥自有其内在的原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几方面的原因,对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政治原因

目前新闻娱乐化泛滥的原因之一,是政治原因。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行业的娱乐化一直受到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新闻报道中更是不允许出现娱乐性成分,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特别是对传媒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情况迅速发生了改变。娱乐功能被视作新闻传媒产业的一部分,大量的娱乐报道、娱乐版面、娱乐节目开始出现,新闻报道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化趋势。

新闻娱乐化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传媒迈出了产业化步伐,成为“眼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党报党台仍承担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道德建设的重大责任,仍然承担着宣传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但它们旗下的子报子台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转变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尽管它们一方面要或多或少地承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它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受众需要的信息。

改革开放前,传媒的主要功能是单纯的宣传教化功能。改革开放后,传媒在注重发挥政治教化功能的同时,重心开始向注重经济效益的方向转变。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传媒已经悄悄完成这一转变,一旦传媒完成这一转变,在自我控制上传媒便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便在新闻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新闻传媒的娱乐化,官方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新闻娱乐化可以消解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缓解民众过高的政治热情。娱乐是受到大多数人欢迎的传媒产品,对融洽社会各阶层关系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由于新闻娱乐化不挑战现存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所以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

作为大众代表的西方新闻传媒,与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是处在对立状态下的,因此才有第四种权力之说。大众通过传媒对政府进行指责、批评、监督,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中国的新闻事业与西方的新闻事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政府与大众不是处于一种对立状态,政府与大众的基本目标是共同一致的,政府更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我国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前人从来没有实践过的,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摸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问题,公众因此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满情绪,产生一些抱怨,发一些牢骚。当牢骚、抱怨和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给社会制造出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娱乐化可以放松人们的紧张情绪,释放人们的焦躁不安心情,同时也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这样,政府的压力便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减轻。显然,政府不希望新闻传媒每天关注最敏感的社会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乃至疑点问题,如果传媒紧盯着这些敏感问题不放,势必会激化矛盾,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由此产生的结果,对社会经济发展不仅不能起到推动作用,反而有可能影响和妨碍社会的发展。传媒不过分关注社会最敏感的问题,不给政府施加压力和制造紧张气氛,政府便可以一心一意推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

由于不挑战现存社会制度,甚至与我国的现行政策有着某种程度的暗合,新闻娱乐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政策的默许。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娱乐化有面向市场的重要价值指向,其形式上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内容的选择也颇具自主性,新闻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新闻有游离于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之外之嫌,更多地倒向大众、倒向市场,新闻的监督作用减弱、“喉舌”形象有所改变,但是,却有效地转移了受众的视点重心。新闻因“娱乐”而走向大众,远离政府;新闻同样因“娱乐”走向政府,远离大众。这样,新闻娱乐化就成了政府与大众同谋的产物,新闻娱乐化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上的内在需要。

二、经济原因

新闻传媒新闻娱乐化的根本原因,乃是新闻传媒市场化和商业化,是市场经济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而经济原因又产生于受众接受观念与兴趣的变化。

随着新闻体制改革及中国传媒产业化进程的深入,新闻传媒面对社会的姿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变,逐渐由你应该了解什么或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变为你喜欢什么或你想了解什么,我就为你报道什么。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子报子刊子台等市场化的传媒是最先适应这种变化的新闻传媒。

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从社会群体构成特点来看,受众由于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心理、地域特点的不同,会产生特定的、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相异的兴趣。另一方面,受众也有着共同的社会需要,受众的心理需要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同的兴趣,即受众超越了人的阶层、地位、职业、学历、地域等社会属性的兴趣。受众最广泛的普遍兴趣是非社会属性的兴趣,如好奇心理、求异心理、求快心理等,主要就是与快感、性爱、冲突、猎奇等有关的本能兴趣。传媒的新闻娱乐化,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新闻的表现上,都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些“原始兴趣”。这些“原始兴趣”主要就是感官刺激的兴趣,比如“美女”、“血腥”、“暴力”、“绯闻”等等,这些新闻信息往往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兴趣,激起受众的“共鸣”,在新闻传媒中,这些新闻往往能挤占报纸最重要的版面位置,挤占电视和广播最重要的、大量的时间段。

从受众接受传媒信息的行为看,受众接受大众传媒的基本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有用,二是娱乐。在社会转型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困惑彷徨,急需消除心理上的疑虑、寂寞等不良感觉,减轻心理的苦痛,消除生理上的疲惫和劳累,刺激麻痹的神经和感官,只有经过娱乐化处理的新闻和信息才能满足受众这样的需求,因此,受众对新闻的娱乐化需要日益迫切,日渐增多。

新闻传媒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变,一方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另一方面更是出于传媒市场化的需要,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利润。新闻传媒要赢利,必须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换取广告主的广告。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传媒,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成为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传媒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大数原则和

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与此同时,新闻的专业化逻辑则让位于市场逻辑,处于受摆布的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异,但还是有相对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娱乐。显然,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强的新闻最受受众欢迎。正如美国著名报人威尔·欧文所说:“公众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不必费心考虑如何提高国民意识。”因此,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逐渐排挤严肃的政治新闻、会议报道,窥视性的丑闻、煽情新闻、暴力事件以及灾难性事件在新闻传媒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占的版面位置越来越大,占的时间段越来越多。新闻传媒也因此产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出现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排挤严肃新闻的倾向。

就新闻娱乐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新闻传媒的新闻娱乐化可能只会愈演愈烈。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尤其以传媒为核心的文化娱乐产业,更成为21世纪令人瞩目的暴利产业,因此,如果管理部门不加以严格限制,新闻传媒的新闻娱乐化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新闻传媒热衷于娱乐化的新闻报道,除市场需求之外,也有自身普遍实力不足的因素。硬新闻采编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上都有难度,即便是身边发生的事件,也很难抢到第一时间报道、独家报道或者是独特视角。于是,众多传媒退而求其次,发展或看好一般的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无关痛痒的小新闻,诸如名人趣事、花边新闻、暴力或色情等新闻,因为它们对传媒议程设置要求相对较低,影响也不会太大,所投入的财力、人力也较少,这也是传媒选择走新闻娱乐化道路的原因之一。

三、文化原因

新闻传媒新闻娱乐化产生的文化原因是大众文化的盛行。中国新闻传媒的出现,实际上是主流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新闻传媒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以服务大众、满足大众、一切以大众为依归为宗旨的。因此与其说是新闻传媒顺应了整个社会大众化的趋势,毋宁说是新闻传媒主动选择了大众文化为自己的媒体文化。

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方便、时髦、流动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它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这就是大众文化的特征和本质。

大众文化与传媒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大众文化为传媒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内容,而传媒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广泛散布的传播平台。在一定意义上,传媒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同义语。大众传媒制造了大众文化,同时它又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大众文化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主流,大众化、娱乐化也就成为现代传媒的主要特点。

从性质上看,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是现代工业与市场经济的产物,追求工业化、市场化,以关注时下的感受状态为目的,创造短暂的流行时尚。因此,消费性和享乐性是其主要特征。大众文化奉行的信念是:大众社会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娱乐行业提供消费品就是为了让社会享用。商业动机与大众社会的消费趣味决定了它将顺应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由于大众文化商业性和市民性特征,传媒的质与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通俗类、娱乐类的传媒异军突起,发行量和收视率飙升,其中最能体现大众文化特征的新闻传媒成为传媒发展的主力军。新闻传媒的繁荣期正是大众文化的盛行期,新闻传媒与大众文化在商业上一拍即合。

从内容上看,相对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内容具有平面化、浅薄、无深度、感性、娱乐,甚至低级趣味等特点。大众文化远离意识形态、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拒绝崇高和神圣,摒弃“严肃”、并消解价值、消解意义,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商业社会,人们为社会生活紧张的节奏所困扰,渴望轻松、渴望解脱,于是大众文化以“娱乐”的方式承担了精神宜泄与慰藉的功能。大众文化以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为目的,通过灌输一些娱乐性、刺激性强的内容,释放人们的某种紧张情绪或压抑心情,使人们逃避现实世界。

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下,新闻传媒对大众文化疯狂追逐,对其娱乐功能极力强化,这使新闻传媒的内容变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新闻传媒对大众文化娱乐特性的强化必然会增加受众的被动性,在给人们带来瞬间感官愉悦和满足的同时,造成感性欲望的泛化,导致人的生存意义的虚无和生存根基的沉沦,干扰了受众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判断,同时也降低了受众的审美能力。

注释:

①④朱文丰、罗应纯:《我国大众传媒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②朱秀清、张艳梅:《新闻娱乐化:新的新闻存在方式的自然生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③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

⑤邹广文:《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定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6)。

⑥禹建强、李永斌:《对传媒制造大众文化的批判》,《国际新闻界》,2004(5)。

⑦⑧刘寒娥:《试论新闻传媒的“新闻娱乐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4)。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娱乐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娱乐眼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