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论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2006-06-06邓绍赓

新闻爱好者 2006年5期
关键词:评论员社论李德

邓绍赓 王 瑜

在庄重典雅的人民大会堂,他曾慷慨陈词,“荣誉也是鞭策,也是压力。我们现在想的是,今后怎么干?那就是把荣誉当作新的起点。过去做对的,今后继续做;过去做错的,今后改过来。关键是路要走正、走实、走得无愧于我们的荣誉称号。”这是他1995年代表第二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在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他在《人民日报》评论员岗位上辛勤耕耘二十年,发表过许多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时评政论。到底写过多少篇评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撰写的评论员文章《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后的气度和风范,也体现了他个人的气度和风范,受到了海内外媒体的瞩目……

他就是原人民日报编委委员、评论部主任李德民先生。

新闻——我的不死之梦

记者:李老师,请您谈谈新闻评论生涯的经历和感受。

李德民:1964年,我从河南信阳第一高中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当时为什么选这个系呢?并非热爱,而是需要,主要是因为家境贫寒,想尽快减轻家庭负担。因为这个系学制时间最短,四年,其他都是五年。196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根据毛主席对全国学生的指示,先到湖北三湖农场当农工,又到湖北郧西县印刷厂当排字工、校对员,一干就是十年。

感谢伟大的邓小平。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新闻研究生的消息,犹如拨云见天,决定报考研究生,找一条出路。这也并非热爱,而是需要。

1978年,我34岁,通过考试,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同时也是当时恢复招生制度后,郧西县考上的第一个研究生。

记者:您是学图书馆学的,怎么考到新闻研究生的复试第一名?

李德民:这里面有个小插曲:当时艾丰初试第一,还登了报,他是真有本事的;但是复试我是第一,口试比他高5分。口试的时候,《人民日报》老记者傅真、白夜两位主考问我:“你大学是学图书馆的,为什么毕业后到了农场呢?”我当时很“冲”,回答说:“这个问题,应该去问林彪和‘四人帮!”20年后,纪念恢复招生制度20年,我写了短文,记录这段往事,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我以此文敬呈给傅真恩师,另一位恩师白夜先生已作古了。

写作是一种奉献,荣誉归功于《人民日报》

记者:您第一篇评论是1979年发表在《市场报》的《从武松喝酒说起》,艾丰老师还就此评论道:“这可能是他吃评论这碗饭的发端”,能否介绍当时写作的情况?

李德民:那是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11月的事了。当时我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我用这一众所周知的故事来反映服务员应该有怎样的服务态度,批评当时服务意识差。我在文中谈到:“今天,像武松这样的顾客很少了,像店家那样好的服务态度,也不多见。尽管不少商店、饭馆都挂着‘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牌子,可是,如果碰上武松进店喝酒,我真担心会打将起来。”

记者:请您谈谈有关《稳定压倒一切》这篇重要社论的写作背景。

李德民:1990年6月初,“六·四”风波一周年之际,我当时作为评论部副主任接到上级的指示,要求以中央领导同志“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这句话写一篇社论,当天就要交稿。我就将这句话去掉了“是”、“的”两个字,变成了“稳定压倒一切”。“稳定压倒一切”,这是小平同志的精神。这篇社论,经当时中央三位领导审阅后发表。

记者:您写评论二十多年,发表了很多重要的评论,也因此获得第二届韬奋新闻奖的崇高荣誉,做评论工作,您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李德民:其实谁都想署自己的名字,但是作为《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很难有机会署自己的名字。写评论,不能贪天之功,反而还要代人受过。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评论其实并不是我写的,也有人猜测是我写的;有些好评论本来是我写的,却说是人家写的。这也不奇怪,有些真相是永远也说不清的。

平常工作中,我时常要完成比较棘手的任务,多是奉命之作,都是“派活”。领导叫谁写,谁就去写。就像演戏一样,导演叫谁演就谁演。当然也跟个人能力有关,同时也与党报的性质和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即使记者,往往也是如此。

当评论员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内心知道。所以,我在1995年获得韬奋新闻奖时说:“我羡慕记者在前台活跃,但自己却躲在幕后。”我不讳言,我有名利思想,想出名,谁不愿意名满天下;但我是评论员,我的工作就是这样需要默默无闻。

记者:您的评论写作速度和质量都很高,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李德民:速度确实快,一天写一篇的事常有,但质量不高。关键是思考。别人在费尽心思去想怎么去赚钱去跑官的时候,我没有那个本事,只好一心想着我的文章。只要思考,就有写不完的题目。

记者:您认为评论如何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呢?

李德民:我写的评论,主要的、大量的,是发挥积极作用的评论,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评论。我是个党员,是个党报评论员,按党的指示做事,当党在某个时期的路线政策存在一定偏差之时,你作为党报的评论员难免跟着偏差,这是不得不正视的事实。谈这个问题,我问心无愧。

众盼奥运,梦想成真,北京感谢世界!

记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临近,您也曾为北京申奥鼓与呼,1993年撰写过人民日报社论《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能否给我们介绍当时的写作情况?

李德民:《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是1993年9月23日为北京申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结果而写的《人民日报》社论。当时首都许多报纸、电台和电视台都做了两手准备。成功,发一套稿子;失败,发一套稿子。《人民日报》也是一样,做好了两手准备。撰写评论的任务交给了我。得,发一篇社论;失,发一篇评论员文章。总之,得也评论,失也评论。

接受任务之后,我到北京奥申委采访新闻发言人吴重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权威人士,是专家,必须虚心向他请教。我问:“能不能给我透个底,得或是失?”他不敢下结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说不准。毫无疑问,我热切盼望申办成功,但对于不成功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下工夫准备了两篇评论,一篇是祝贺申办成功的社论《北京感谢世界》,一篇是不成功后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这两篇,到底发哪一篇呢?是个难解之谜。“谜底”在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会议。1993年9月24日凌晨2时27分40秒,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悉尼申办成功。北京以两票之差失去了机会。

记者:真的很遗憾!要是成功了,您撰写的祝贺申办成功的社论《北京感谢世

界》就发表了,社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德民:我在那篇评论中写道:“众盼奥运,梦想成真。北京感谢世界!第27届奥运会是在告别20世纪,迎来21世纪之际举行的一次盛会,具有跨世纪的意义。千载难逢,举世瞩目。国际奥委会做出了历史性的选择,给中国以崇高的荣誉和宝贵的机会。中国人民将不负重托,全力以赴,交出一份令全世界人民满意的答卷。”评论最后说:“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开放的中国完全能够办好奥运。同胞们,让我们伸出自己的双手,迎接2000——一个新的奥林匹克地平线!”

但是那篇评论,只能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了。时时想起,深感遗憾。

身居“庙堂”,心忧“江湖”

记者:李老师,您的新闻评论作品集使用了《庙堂与江湖》这个题目,您当时用这个题目跟您当时所处的位置与您当时的感受也有很大关系吧?

李德民:人民日报评论员的地位,要求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传,既“居庙堂之高”,又“处江湖之远”,把对中央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结合起来。原来有党性和人民性之争。“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这就好了,我这个“庙堂”与“江湖”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三贴近”,很得人心。我理解“三贴近”,就是把党性和人民性结合起来,把中央的精神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统一起来。

记者:您写的评论涉及范围广泛,大到中央方针政策,小到家长里短;重要的社论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小的言论也能反映人民的意见和呼声,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李德民:作为人民日报评论员,既“居庙堂之高”,又“处江湖之远”;既要“忧其民”,又要“忧其君”;既要“代圣立言”,又要“为民请命”;既有“贪天之功”,又有“代人受过”。这个岗位重要而又艰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意见和呼声,要有公道之心,解决实际问题,努力用自己的作品为祖国服务、为同胞服务。我作为一名党报评论员,面对6000多万党员,13亿人民群众,甚至面对全世界,辨是非,论短长,慷慨陈词,这也是一种意义吧。

记者:您写了这么多新闻评论,又讲授过新闻学院研究生的评论课程,您怎么看待现在年轻人写的时评?您对他们有什么期待呢?

李德民:我兼职做过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老师,教学生们写新闻评论。我对学生说过:“会说话,就会写评论;会骂人,就会写好评论。”我们这一代写的评论与现在年轻人写的时评各有千秋。我们的不是:类似“必须、应该、要求”等指令的词句太多,官腔太浓,官话太多,应该注意在写评论时尽量消除一些官腔官话。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写的时评的不足在于:随意性太大,情绪化太大。有规矩成方圆,起码应该把握住道德的底线与爱国主义吧。然而,现在就是出现了不少假新闻和不太负责任的言论。

记者:您认为青年人怎样才能成为评论人才?

李德民:我想这是“奋斗与机遇”的关系。不少青年人对这个问题认识是有误区的。有些青年勇于奋斗,却不善于抓机遇,他们的人生信条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我想,不问收获,你耕耘为了什么呢?当然,收获并不只是收到自己腰包里,耕耘要为祖国和人民。有些则守株待兔,怨天尤人,丧失了主观能动性,随大溜,混日子。最理想的是,既有奋斗,又有机遇。在奋斗与机遇之间,奋斗是第一位的。奋斗与机遇,犹如水涨船高,成正比。

青年记者和编辑不要总抱怨领导不分配自己重要的采编任务,不让自己唱“重头戏”。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的那出本来并不算重头的“戏”精彩起来。只有你唱精彩了几出戏,领导才敢把“重头戏”交给你。青年的奋斗必然伴随着痛苦、屈辱、直到牺牲。历史从来不嘲笑失败的奋斗者。而懒汉和懦夫,则是社会的负担。当然,奋斗就是机遇!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评论员社论李德
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获奖名单
Mobility matrix of a weakly coupled parallel multi-DIM isolator based on axial force solution①
2020,化工跃上风口
生机盎然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