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的情感教育与学生人格的培养
2006-05-20伊廷菊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人格,对于提高学生人格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中学语文中文学科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发挥文学课情感教育优势,培养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
一、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部分我国先秦以来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品,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特别是作品中蕴涵的浓郁、深沉而境界高远的道德情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此作为教书育人,提升学生道德人格境界的切入点。理由有三:
(一)从人性情感因素看,人是极富道德情感的。中华民族是极重道德情义的民族,千百年来,我们的人民为道德情感所濡养,所震撼,也为道德情感所规范、所制约,无论忧乐天下的仁人志士,还是思尽匹夫之责的大众百姓,在群体道德情感的浸润中,大都养成了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这足以给我们的人格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二)从文学与人的关系看,文学是“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这里,古人不仅认识到了文学的传情达意作用,而且强调了文学所表达的情感有邪正之分、高下之别,有“为教”功能。大凡富有强烈的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学作品都是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学家心血的结晶,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于唤起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怀,培养其高尚道德人格是极为有利的。
(三)从人格教育的方式看,最佳方式莫过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学中抓住文学作品情与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体味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道德理念,特别是文学形象体现出来的美好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情感育人、升华人格的关键。
二、发挥文学课情感教育优势,培养学生高尚道德人格
(一)正确认识情感育人功能,把握道德情感的社会价值。文学是主情的,读者在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每每与作者笔下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文学具有很强的情感化人功能。然而,情有高下、正邪之分,沉溺个人悲欢离合之情感,与为人民大众利益,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情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前者多为个人自然情感,后者为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因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具有广阔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而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我们称之为社会道德情感,它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文学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情感育人功能,把握道德情感的社会价值,用高尚的道德情感感服学生,把人格教育落到实处。
(二)正确认识道德情感特征,把握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是作家道德情感的流露,也是作家所代表的民族道德情感的反映。它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创作中,将抒情与言志,个体情感与社会功利性紧密结合,于人情中见天理,做到记人叙事蕴含情,写景状物暗示情,情为道德的载体,将中华民族的美好道德精神和作家自身进德修业、修辞其诚的美好品质展现给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对社会施以德教,是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心愿,也是文学道德情感的重要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文学课的教学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学习文学作品和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五千年来的民族精神在21世纪青年学子头脑中扎下根。
(三)科学解读,深情育人。在文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深刻地解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接受道德情感教育、升华人格的过程,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实践证明,惟有科学而深刻地解读文学作品,才可以使文学课道德情感育人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一,根据不同类型的作品,从语言文字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深刻探究道德情感内涵,使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时时处处强烈感受到文学作品中道德情感的存在,溶于情感的浸润之中,情不自禁地去吟诵,浮想联翩,感悟人生,得到灵魂的慰藉和洗礼。为此我们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要遵循文学自身的特点,遵从解读的规律,拓展解读域间,让学生透过情感表达的纤维根系,深吸文学作品的道德情感养料,以滋养自己的人格心田。譬如在杜甫《石壕吏》教学中,可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直至句子的韵律、语气等,感悟诗人对人民的热爱、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尤其是感悟“老妇”人在国难当头,毅然奔赴前线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心灵受到震颤。
第二,根据学生情感特点、读书心态,运用情感育人原理,引导学生科学读书,深刻感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学中以道德情感育人,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关键在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将情感育人原理纳入师生共同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从调整学生读书心态入手,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收到好的育人效果。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首先,开展读书明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学习文学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明确读书的目的。其次,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读书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指导学生,让他们主动寻求道德情感信息,用心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学生这种自读书的收益比接受教师的分析讲解间接体会感情更大。再次,开展情境教学,教师以情唤情。在文学课教学中,教师是架在作品和学生中间的桥梁,当文学作品情感含蓄,蕴藉深沉,难以解读,或学生自身因解读知识不足,阅历不丰,阅读不得法等造成情感自悟障碍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多种电教手段的运用,并配以深刻恰当地讲解,场景、教具的设置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使学生较准确清楚地感悟到作品内含的真挚情感。在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无论范读、讲解,还是其他指导,教师都要融情于境,用自己的感情唤起作品的深情和学生的深情。最后,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例如教师分析与学生感悟之间、精读与略读之间、感悟古人与个人当前情感、道德情感与一般自然情感之间的关系等。相信做到了这些,文学课的道德情感教育就会深入学生心中。
(伊廷菊,费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