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近年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

2006-05-20张文娟王承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
关键词:男权文学批评女性主义

张文娟 王承柱

在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发展历程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具增长点,90年代以来发展尤其迅速。正如徐坤所言:“一九九五年,中国女性在亿万世人的瞩目之下经历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女性集体狂欢,中国女性文学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潮体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相应显示了欣欣向荣的势头。可是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看到预期的结果,反而面临着许多的困惑:一方面是更多的新理论不断被引进和运用,从事女性主义批评的队伍不断壮大,一方面却是批评对象的排斥和读者的漠视,甚至其存在的合理性都遭到了质疑。这种现象无疑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

另外,九十年代以来女性面临的文化情景异常丰富和复杂。急剧推进的市场经济和商业化进程,使女性一旦以明确的性别身份进入文化,就面对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生存环境,不仅有男权文化的拒斥,而且有经商业包装而翻新的传统女性规范的涌出。由此,女性写作面临的情形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困扰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女作家群体对“女性写作”这一问题的认识纷杂不一,以及因此造成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她们在作品中打出女性主义的旗号,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觉行为,她们是否关注女性的现实命运和文化作用,作品是否能构成可供女性群体阅读和接纳的女性文本经典,等等。在重重围困中,每一次朝向目标的前进,都有可能成为一次远离。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更无法回避这一问题:女性主义批评将何为?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思想解放和新启蒙主义的潮流中,吸收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营养成长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分成两个阶段:80年代是大量西方女性文论被介绍进入中国的阶段,从开始时一些片段的译介到大规模引进一些专著,西方女性文论的经典逐渐进入到中国研究者的视野,如法国的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美国的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凯特·米莉特的《性政治》等,迅速而强大地激起了人们对这一批评模式的兴趣和关注,第二个阶段也就水到渠成地出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应用这些理论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并进行了富有中国色彩的阐发的著作。如李小江的《夏娃的探索》,呼唤“妇女学”的诞生,已有了鲜明的学科意识;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在“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的控诉下向男性文学传统提出了挑战,表现出浓烈的女性主义批判精神;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运用妇女中心的批评方式,清算了男权传统对文学和女性写作的影响,在书的后半部分,她对女性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要建立一种双性文化,这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观点惊人相似,西方女性文论对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建设之初的影响可见一斑。林丹娅的《当代女性文学史论》也反思了女性被书写的历史,将女性文学史看作女性书写真实自我的历史,从中也可以看出西方文论中“妇女自己的文学”观的影响。

千年失语的压抑与热烈的西方女性文论的相遇,使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像雨后春笋般迅猛地发展起来,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妇会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成为了自觉的学科建设,也曾产生了一批受这些批评理论影响的优秀作品。像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徐小斌的《双鱼星座》,铁凝的《玫瑰门》、《大浴女》,徐坤的《厨房》,张洁《方舟》、《无字》等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丰收季节似乎指日可待。

而时至今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界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繁荣场面,似乎并没有担当起它应有的对文学的引导意义,遭遇了一系列的难题。

学院派的热烈与大众的冷淡。《性与文本政治》的作者陶丽·莫依1984年秋短暂访问了中国后曾表达过自己的感受:“把西方的女权主义树立为中国妇女解放的权威并不是西方女权主义者的任务。我对中国文学的状况一无所知。我所知道的只是:他们非常不同于我所知道的西方文学。”中国文化传统古老坚固,漫长的黑暗使男权意识根深蒂固,浸淫其中的中国女性已将之内化为自觉的生命要求。中国女性文化传统确乎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要求差得太远太远。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学院派的研究者们将女性主义批评进行得轰轰烈烈时,文化主流和大众却反应淡漠,相当多的男性批评家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误读与曲解,一些著名的女作家也持不合作或保留态度。种种迹象都显示着女性主义进入中国女性的精神世界时还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这将使中国女性主义者的努力面临着落空的危险。但这恰应该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努力的方向。

理论与实践的断裂。究其原因,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不容忽视。中国女性主义者在九十年代末期的步伐已基本上与世界潮流的发展保持同步,但中国的女性文学批评状况却令人遗憾地出现了金字塔型。最活跃的女性主义者大都是学外语的,或是留学归来的“海归派”。她们对中国女性、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甚至相当隔膜。与世界潮流的对接可以说是在国外在理论上完成的。随着整个文学批评在九十年代出现的大状况的影响,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现的《夏娃的探索》《浮出历史地表》《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等一批著作所具有的将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或将西方理论进行中国化阐释的倾向也消失了。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以梳理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文本为基础的论著,大都是一些断面式的描述加空洞的理论分析。不可否认,八十年代以来的引进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浪潮对中国批评界、创作界乃至中国女性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它起到的或许还是一种扫盲或启蒙作用,接下来的任务要艰巨得多。可惜的是最初的女性主义理论介绍者却没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正如一些批评者所指出的:受到九十年代以来的批评恶习的影响,求新求异,不加扬弃地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进行鼓吹,有意无意地忽略中国女性文学发生发展的特殊性,使批评进入了形而上的怪圈。

批评规范的偏颇。在整个女性主义批评的进程中,还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倾向。对性别差异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对普遍人性的漠视,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女性霸权出现的可能性。在实践中,更出现了以女性标准确立批评准则的倾向,导致了批评规范的偏颇,比如只将性别文本纳入批评视野,而将政治文本片面放逐,从而呈现出批评价值的紊乱。另外,女性文学虽是一个文学的性别范畴,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似乎只应该成为一种文化概念或学科范畴,开放的姿态必不可少,所以来自男性批评者的加盟和中肯意见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以上这些缺陷和不足又最终表现为女性文学批评与女性文学创作的脱节。女性文学批评放弃了对具体文学发生的复杂因素的考察,丧失了对鲜活生动的文本的解读的兴趣和耐心,只去追逐理论的新陈更替,从而也就放弃或丧失了对女性文学实践进行指导的责任和能力,堕入一种自说自话的文字游戏。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回到文本研究。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颇具借鉴意义。比如王绯女士的《空前之迹——1860——1930:中国妇女思想史和文学发展史》,这部著作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妇女解放思想的萌生发展以及女性文学的发生进行了追根溯源的考察,使用的几乎全是原点性材料,在对女性写作的清理中,既重视对文本的细读,又不忽略文本产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在对这些中国最本土的女性经验进行发掘时,我们又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所具有的和世界接轨的先进的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和指导思想。这表明中国的西方女性文论的介绍者也开始重视对中国女性的文化思想传统和文学传统进行清理。

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对中国女性文学进行人类学、史学等的研究,进行一些科学的调查取证固然重要,但这些似乎不应成为女性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它终归还应回到文本研究上来。因为女性文本代表了一种有自觉意识的女性的言说,作为特殊的精神产品,自有它特殊的规律和价值,之前的西方女性理论的引进,以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传统的清理都应该服务于对女性文本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形成一种全新的契合中国实际的女性诗学。

当然还应注意一种倾向,虽然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思想解放和新启蒙主义的潮流中,吸收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营养成长起来的,但在90年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传统和新时代的社会转型,女性主义的文化立场越来越鲜明,文化批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她对既有的性别文化秩序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致力于女性主体性的发现、男权文化传统的解构以及女性文化的构建。女性主义批评需要文化批评,但如果过于执着于此,就会偏离文学批评的另外一些重要的价值。其实在文化批评之外,她还更应该“是一种美学批评,通过界定而凸现女性文学区别于男性文学的写作基础与美学形态。”除了女性文本的文化思想、女性命运,她还应该关注文本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和叙事语言结构等方面。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多样化和视角的多元化:性别视角固然重要,能有效研究女作家作品中女性经验的表达,包括对于新的或被埋没的女性经验的表达,但还应该重视阶级视角,民族视角,比较研究和纯审美批评等等不同的切入点。

女性的自身探索之路不会是平坦干净的,应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女性文学因此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形态,而是一个开放的运作。与之同步的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同样是“在路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她需要在丰富的批评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完善自我认知。伊莱恩·肖沃尔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曾建议必须“找到自己的题目、自己的体系、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声音”,这也应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

(张文娟,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承柱,泰山医学院人口与计划生育学院)

猜你喜欢

男权文学批评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Myth and Mechas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从古典到西洋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