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秋天》

2006-05-20郭振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3期
关键词:白霜牧童全诗

秋天,一个瓜果飘香、收获的季节,本身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再加上诗人何其芳的诠释,更是让人陶醉。 诗的开端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是什么震落的呢?也许是那已充盈我们耳朵的叮叮的伐木声,伐木工人如此起兴,可见其心中之喜悦,也许是早起的农民,总之,这一切装扮了秋日的清晨。“镰刀”已经“饱食”,它所食之物乃是稻香,再加上“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一幅丰收的景象已经尽现无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丰收对于农人来说是实在的,他人是不能体会他们的心情的。从农家小院走出,诗人把我们带到江边。江面上一片迷蒙,隐约看见一个渔翁,悠闲地划着哮喘。镜头更近一些只见他“向江面的冷雾洒下圆圆的网”,由于目标并不在鱼,捕鱼在他看来已经成为一种享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我们不难想象,他看着那圆圆的网时的那种得意之情,而他的收获自然也带有浪漫的色彩,是:影子。鱼没有打到,而他并不惆怅,有什么作为他的凭借呢?那只能是丰收,丰收才使人得到最可靠的承诺。至于本节诗所呈现画面涉及的时间,你可以认为是早晨,“芦蓬上满载着的白霜”可视为证据;也可以认为是夜晚,早出晚归符合常理,入夜之后,在深秋时节,也会出现白霜。毕竟“诗无达诂”,我们没有必要把诗歌固定在一种模式上,那样只会破坏诗歌所构成的美好意境。 前两幅画面,在带给我们喜悦和悠闲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淡淡的寒意,如“露珠”、“冷雾”、“白霜”,第三幅画面也紧承上面的气氛。 首先所听到的是蟋蟀的叫声,秋天它们由兴盛走向衰亡,衬着苍茫的夜色,这叫声中不免有一些凄凉。清冽的溪水汩汩地流着,带走的是夏季的燥热。牧童的笛声也不能听见,存在的只有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对于讨厌夏天的人来说,夏季给人的只能是“臭与热”,而作者用的却是“香”,可见他对夏也是充满眷恋,夏日的清香不再,随之而来的季节更加迷人。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有了丰收作为保障,时时处处都是秋天。“栖息”、“游戏”二词把秋天写得具有人性化,同时也有一种天真烂漫。 诗人并不仅仅写物,在诗的结尾又来了一个特写“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这里作者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意图呢?总多的参考书认为这幅画面叫做“少女思恋图”,名称的确很美,但让人纳闷的是她“思恋”什么?更有甚者认为思恋的应该是上文中所提到的“笛声”的吹出者“牧童”,这种说法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综观全诗,三节可以看成三幅场景,其实每一句诗所展现的意象都是独立的,这是中国诗歌所惯用的蒙太奇的手法。如果非要生硬地在它们之间去寻找关系,简直可以说是痴人说梦。谈到秋,难免想到“秋波”一词,而该词正是指少女的眼睛。如果从这个角度去体会最后一句诗,得到的是更美的意境。全诗从秋天的实物出发,逐步生发开去,最后落脚在“秋波”这人类的秋景,真正做到以“秋”统摄全文,让人读罢感觉唇齿间依然留有余香。

(郭振华,重庆北碚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猜你喜欢

白霜牧童全诗
葡萄上的“白霜”是不是农药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劝学
小兔运南瓜
葡萄上的白霜有毒吗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牧童与老牛
天然白霜其实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