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起校园暴力的“防火墙”

2006-04-29林金芳

心理与健康 2006年4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小丽防火墙

林金芳

“我不在这里读书了,我要回家!”因不堪忍受被18名女同学脱光衣服后轮流扇耳光、泼冷水、泼尿、用扫把“扫”下体等残酷折磨,年仅13岁的四川省某学校2005级学生小丽,在上了不到一个月的课后,便要求退学。无独有偶,同一天的北京某报也报道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北京某高校足球比赛引发学生群殴,上百人混战操场。

校园暴力触目惊心,但是,校园暴力却往往事发于很小的争端,就像那位名叫小丽的姑娘,以及那场足球赛,矛盾双方并没有很深的利益瓜葛,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平常相互交往中的摩擦而已,但最后却酿成大祸,甚至变成刑事案件。

有报道提醒道,“整体的社会制度对这批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心声过于疏忽,当他们口喊‘Just DlIt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注意到有些心灵已经被过度压迫,已经开始游荡,或是已经开始求救,而我们竟然不知不觉、毫无警戒?”

现在的青年学生,他们穿行于各种流行和时尚的氛围中,同时也淹没在自己狭小的“江湖恩怨”中无法自拔。然而,这一切似乎并不被成人世界所在意,许多磕磕碰碰都轻易地被学校和家长一笔带过。

当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他们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的毛病。父母在社会竞争中产生的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往往也会传染给孩子。对于这些潜在的“人格缺陷”,教育机构很少花精力去化解和弥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被功利的成人世界所淡忘。甚至一发生校园暴力,学校还会捂着盖着,深怕“家丑外扬”。

在校园暴力中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受虐的学生并没有打算将自己所遇到的暴力告诉父母、老师,而是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孩子的沉默就是一种压抑,一旦被激发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从资源占有的角度来说,校园暴力其实也是权力形态的一种表现,强的一方往往比弱者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建立有效且正向关系的需求,校园暴力中的被施暴对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校园暴力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性”也告诉我们,要筑起校园暴力的“防火墙”,就需要整合社会的各种资源。以法律作为后盾,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支持性社会环境,整合社会制度、心理教育、舆论导向、道德自律等各方面的资源,从司法、社区、学校到家庭编织一个严密的校园暴力“防火墙”,将是一条重要的干预思路。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小丽防火墙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不受羁绊的女性
小财迷
要笑一整天
武大十大
下一代防火墙要做的十件事
筑起网吧“防火墙”
真正强力四大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