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的识别与应对
2006-04-29方新
方 新
心理创伤是由突发的或持续的恶性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事件可以称之为创伤性事件?什么样的反应可以称之为心理创伤?出现心理创伤后我们应该怎样办?这些问题都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心理创伤的形成
常见创伤性事件或严重生活事件包括:遭遇暴力侵犯、危及生命的交通事故、在自然灾害或战争中死里逃生、被监禁、被折磨、儿童期持久地被虐待、亲历所爱的人去世等等。
严重的生活事件发生之后,有的人能够很好地应对,而对有些人来说,某些严重的生活事件却成了长久的严重的创伤性事件。
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消化其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心理障碍,在日后表现出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不同的症状。
心理创伤就好比躯体创伤,如果受伤者的自我功能强、人格较健全,他的机体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就强;如果受伤者能够获得很好的社会支持和帮助,那么他的躯体感染得到了很好的外源性帮助,如同有效的消炎药会有利于感染伤口的愈合一样,心灵的创伤也会愈合。如果受伤者没有外源性帮助或自身免疫力差,则会引发并发症,影响日后的功能。
在严重生活事件发生后,是否成为当事者的创伤,主要取决于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易感性。(1)事件的严重程度。事件越严重对当事人越易形成心理创伤;(2)当事人遭受创伤事件时的年龄。这一点非常重要,受创伤时的年龄越小,未来形成的心理创伤的可能性越大、心理创伤也越严重。幼年期是形成无意识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整合能力,还不能把创伤事件进行正确的加工,也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创伤体验、创伤过程等,所以,创伤事件就留在了当事人的无意识当中,对其日后的生活会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3)个性特征。同一年龄段的人遇到相同的创伤事件,每个人的反应不同,这与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有关。例如:学生宿舍里有人自杀,有的人很快就能投入正常生活,而有的人反应却很强烈。(4)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当事人在受到伤害时以及之后,外界(家人、同事、朋友、邻居以及整个社会)所给予的关心、帮助、支持。这个系统越完善,当事人形成创伤的机会就越小。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诊断
国际上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常用的有两个: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一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另一个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协会颁发的《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在这两种诊断标准中都提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虽然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个时段性的诊断,而且该诊断也不是创伤后必然发生的单一疾病,但这一诊断标准对于我们理解创伤的发生和进程非常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中说明症状发生在创伤事件后的1~6个月内,可是临床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有时症状是在事件发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出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和诊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的发生引起的伤害和痛苦必须超出当事人的最大心理承受能力,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已不能使当事人内心平静下来,而且当事人必须在该事件中体会到被抛弃感和无助感。
2.再体验。
再体验表现在两个方面:(1)侵入性。是指一些被压抑到无意识里的创伤内容反复地不受控制地出现在当事人的意识层面,使当事人被迫再一次体验痛苦的过程。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闪回。典型的表现是创伤事件的片段如同黑白影片中的一个个画画一样,在当事人的脑中反复闪现,其感受会十分痛苦。第二种形式是噩梦。当事人会反复做一些与创伤经历有关的噩梦,他们为此十分恐惧和痛苦。(2)扳机。是指一切能引起创伤回忆和创伤体验的外界线索,从各种感觉道获得,以视觉多见,还包括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也可以是某种特定感受,即各种感觉道的整合。例如一个曾经在公园的松林里遭到过性侵犯的人,可能会在再次闻到松树的气味或者再次踩在松软的松针上时体验到曾经的痛苦情绪。
3.回避。
创伤性事件后,当事人对任何能令其回忆起创伤体验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行为。这些刺激即包括一些事物、情景,也包括与人在一起的情感反应,它们都会引起当事人的回避。
回避的两种表现:(1)躯体形式障碍一各种形式的疼痛、失眠等。克服创伤体验的特殊应付方式——离群索居。遭受创伤后,当事人对他人不容易信任,离群索居可以避免其与他人发生任何形式的情感联系,所以也就不容易引起受伤害的感觉,就不会勾起其曾经的痛苦记忆,还能暂时保持当事人内心的平衡。(2)防御性的遗忘或警觉。(a)防御性的遗忘。研究表明,防御性的遗忘与创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参与战争和童年期受到过虐待的人防御性的遗忘发生率最高,而童年期遭受过性虐待的人防御性遗忘的发生率还要更高。防御的遗忘包括创伤后的全部和部分遗忘。(b)警觉。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可出现易激惹、睡眠障碍、听力增强、注意力障碍等问题。
4.时间的界定。
在前面提到的两种诊断标准中都提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在创伤事件后的1~6个月内,但也都提到了会有延迟反应。在临床中发现,有时症状是在事件发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出现。创伤的研究始于越战之后,因为许多老兵回国后虽然政府给予了很好的待遇,但在战争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出现了酒依赖、药物依赖、自杀或者杀人等严重的心理反应,由此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心理创伤的分型
在创伤学中,把心理创伤分为创伤I型和创伤Ⅱ型。
创伤I型具有以下特点:
偶发的创伤事件;
非恰当的功能反应;
在成年期发生;
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比如一次偶发的交通事故后出现的症状。
创伤Ⅱ型具有以下特点:
重复发生的严重的创伤过程;
在儿童期发生;
尚处于心理发展过程当中;
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比如儿童期长期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或性虐待等。
不同的创伤,具有不同的症状,要求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愈后。
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老百姓对于创伤事件的通常做法是:“你就把它忘了吧!”但是真正的创伤事件能被忘记吗?为什么不能被忘记?它是以怎样的形式储存在我们的脑中?特殊的储存方式提示心理治疗要采取怎样的特殊形
式呢?
1.创伤性回忆的特殊性。有研究表明:创伤性回忆是感觉道的碎片式回忆。46个被试关于自己创伤记忆模式的报告的结果表明:创伤性回忆主要是以单一、片段的知觉回忆存在,而且并不一定与创伤经历有关。
画面回忆最常见(80%~90%)。部分混乱的感官印象和凌乱的片段的回忆(而非叙事似的回忆)是心理创伤的典型症状之一,而且很少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所以需要及时、正确地处理,否则一生都会带着这些创伤性的记忆,使这些记忆会在压抑和侵入之间震荡。
2.神经生理的有关研究。
Rauch等人作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运用PET(正电子放射扫描)记录被试阅读实验设计内容时脑的相关部位代谢和生化的改变。该结果证明:在重新体验创伤的时候,情绪中枢活跃而语言中枢被抑制。该结果解释了“创伤后的暂时性失语”以及创伤后无法做到完整地叙述创伤过程的现象。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观察,当情绪特别激动时,比如特别气愤或特别高兴时,语言表达往往比较困难。而一般正常的状态是右脑接受一些情绪信息,再传到左脑进行语言加工,完成左右脑的循环和加工过程。可是创伤性的信息因为情绪信息过于强烈而使得语言中枢受到抑制,未完成加工过程,信息就储存在右脑中。
3. 心理干预的特殊性。
由于当事者创伤性记忆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干预的特殊性。创伤性记忆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显性记忆部分,即当事者能进行叙述的情节部分,一般储存在左脑;另一个是隐性记忆,一般储存在右脑,与负性情绪相关联,是最需要处理的部分。隐性记忆全部或部分与无意识有关,并参与回避行为。创伤病人经过治疗后知道了创伤的症状、发生、发展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创伤、该怎么做,但当遇到有关情境时所体会到的恐惧或痛苦却和治疗开始前没有什么两样,行为止还是表现为逃避。所以,创伤病人要求有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一心理创伤的治疗和EMDR(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疗法。
创伤病人的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建立治疗关系、针对创伤的治疗、帮助病人重新融入生活。在这三个阶段中,不同的治疗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只是在第二个阶段加入EMDR治疗,这样会使治疗效果更彻底。
4.治疗关系的特殊性。
因为创伤病人常常在创伤中失去了对人的信任,所以与创伤病人的治疗关系非常难建立,但良好的治疗关系又是一切技术实现的基础,所以,创伤病人的治疗要求治疗师应该是治疗经验丰富、经过良好培训的。
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和选择。
因为在创伤中受害者体验到的是失去控制、无助感、不安全感、被抛弃感,所以,治疗师要作为一个安全稳定的客体出现,让病人感到治疗师是安全、稳定、可以充分信赖的。
(2)原则、制度、合同。
治疗开始时要告知病人,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出现比治疗开始时还糟糕的状态,如果出现严重抑郁症状时病人会被治疗师转介给临床医生进行服药治疗。
(3)安全、尊重、共情。
类似于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
(4)不能权力滥用。
治疗师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做治疗以外的事或者破坏心理治疗的设置。
(5)容器。
治疗师要像一个容器,因为创伤病人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且有时也是很有攻击性的,治疗师要承受病人的攻击,因为创伤病人怕被别人抛弃,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试探别人是否可以信赖。
(6)边界。
创伤病人经常是在创伤中自己的边界被打破,所以他们也经常会在治疗中尝试打破与治疗师的边界,治疗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否则极易造成自己的衰竭。
(7)EMDR治疗。
包括稳定化、创伤的处理和重新融入生活。这种治疗必须由掌握该技术的专业治疗师来进行,因此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读者知道这个程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