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削刺
2006-04-18邹纪孟
邹纪孟
从凤阳的穷山恶水走出来的托钵僧朱元璋,赤手空拳打天下,最后竟然成为一代开国之君,那丰功伟绩的确令人仰慕,但他大肆屠戮功臣的残暴行为,也—直被后世所非议。
第一次大屠杀是在公元1380年(即他称帝后的第十三年)的丞相胡惟庸一案,遭株连而被杀的达三万余人;第二次是在公元1393年大将蓝玉一案,诛杀人数为一万五千人;其他还有所谓“空印案”、“盗官粮案”;每次杀戮都在万人以上。到他去世之前,那些帮他夺得天下的文臣武将,全都被斩尽杀绝,其残忍实在是千古所未有。
对于以这样血腥的手段对待功臣,他的继承人、太子朱标很不理解,也很不同意,为此,朱元璋决定教训教训儿子。一天,他命人取来一根长满利刺的棘杖,叫太子去拿,太子感到无处下手而面有难色。朱元璋见状,挥剑一阵猛削,很快将所有利刺全都削去,棘杖变得十分光滑,握起来自然不会有什么困难了,朱元璋说道:“如今我所诛杀的,都是天下一些险恶之徒,就好比这根棘杖上的利刺,我把他们除掉后,再把木杖交给你,难道还有比这再好的吗?”
不料太子却很不以为然,回答道:“上有尧舜之君,则下有尧舜之民。”这无异是指责父亲不是尧舜之君,朱元璋勃然大怒,抓起椅子向太子砸去,太子吓得赶快跑开。
不过朱元璋的这番话倒是道出了他诛杀功臣的心迹。他虽然四十一岁当上了皇帝,天下大定时,他已是六十左右的人了,他自感来日无多,太子朱标又仁弱,跟他起事的那些文臣武将,哪一个不是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担心他死后,太子驾驭不了这些人,为了他朱氏的江山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他才要不择手段地两兴大狱,一网打尽。
李善长、刘基、徐达,是大明王朝的三大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比之为西汉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可这三大功臣都无一幸免地全都被朱元璋杀害了,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比刘邦可是青出于蓝了。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淮西老乡,他比朱元璋大了十几岁,在朱元璋还寄人篱下的时候,他便看出了这个年轻的将领器度非凡,是汉高祖刘邦一类的人物,毅然投奔其麾下,在早期那松松散散、军纪不严的义军队伍中,他协调诸将、整顿军纪,为增强义军的团结,提高战斗力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他更大的贡献还是在筹饷、理财、供应等后勤工作方面。在那些战乱频繁、饥荒连年的时代,他以其杰出的理财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将粮饷和兵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方,使部队总是保持着充沛的战斗力,对朱元璋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当大局已定,又是他带头劝进,请求朱元璋及时称帝,并主持了登基大典。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说:“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年久,给足军食,功劳甚大。”又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就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集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仗,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朱元璋在策封功臣时,李善长名列第一,封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成为开国的第一位首相。后来朱元璋又将自己的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善长的儿子李祺。二人在君臣关系之外,又成了一对亲家翁。
几乎就在这同时,朱元璋已对李善长戒备起来,原因很简单,善长的种种能力、本事,在打天下时固然可以为我所用,而在自己坐天下以后,却可能是一种威胁。因此,在当上皇帝后的第三年,他便毫不顾情面地将善长从丞相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赶回了凤阳,从此再也没有给他任何实权。可是,李善长老而不死,这不能不使朱元璋忧虑。于是,在胡惟庸一案已经过去十年以后,却以李善长是胡惟庸一党的罪名,将这个已经七十七岁的老战友逮捕入狱,同时被株连的还有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临刑的那一天,李善长手捧皇帝在开国之初赐给他的免死铁券悲愤地高呼:“免死!免死!谋逆,谋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刘基,字伯温,这是一个在民间传说中带有很大传奇色彩的人物,据说他能前知八百年,后知八百载。他是一个大学者,而且满腹韬略,治军治民都有出色的成绩,在元朝末年,是一位闻名全国的人物,朱元璋自然也早已知道他的大名。
他投奔朱元璋时已经五十岁了,对于他的到来,朱元璋真是大喜过望。据说二人见面时,朱元璋问道:“先生能作诗吗?”
刘基说:“儒者的小技,何谓不能 。”
朱元璋当时正在用饭,便指着眼前的一双湘妃竹筷子说:“即以此为题。”
刘基略加思索,便吟道:“一双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
朱元璋摇了摇头,笑着说:“秀才气味。”
刘基说:“且听。”又接着吟道:“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
当年楚汉相争时,张良曾以筷子作筹,向刘邦一项一项地陈述兴汉灭秦的谋策,刘基分明是要拿张良自比了,而朱元璋此时正是急需这样的王佐之才,便立刻虚心求教,询问平定天下的大策。刘基成竹在胸,当场陈献了十八条大政方略。经过他的条分缕析,当时纷乱的局势一下子就显得明朗起来,使朱元璋明确了战略的主攻方向。朱元璋真是相见恨晚。
听从了刘基的战略构想,朱元璋的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明王朝建立以后,营建首都南京,制定各项立国的法律制度,全都由刘基主持,明清两代的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便是由刘基一手制定的。
刘基以张良自命,朱元璋也的确将他视为自己的张良。如果就智谋而论,刘基不比张良逊色,但是,他缺乏张良功成身退的勇气与远见,他还想为新建的王朝尽忠效力。可是,朱元璋已经不需要他了,就在朱元璋登上了帝位半年多以后,便将他打发回到浙江青田的老家,此后处处对他加以防范和侦察,最后还是利用他和丞相胡惟庸的矛盾,借胡惟庸之手将他毒死,这距大明王朝的建立刚刚十年。
徐达,被视为朱元璋的韩信。就军事指挥才能、就战功,他与韩信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但就与帝王的关系而言,韩信可就不能望其项背了。
他不像韩信中途入伙,他是朱元璋的同乡邻居,童年伙伴,小时候一块放牛、做游戏。与朱元璋同时投身义军,真可谓情同手足,异姓兄弟。关于他的战功,实在难以一一备述,他几乎参加了朱元璋义军所有重大战役,从江南打到漠北,元朝的末代皇帝是被他逼逃的,元朝的首都北京是被他收复的,元军的主力是被他最后消灭的,绵亘在祖国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是在他的督建之下,才变得像今天所见到的那样坚固和宏伟。
他不但战功卓绝,而且品德高尚。平时,他与士卒同甘共苦,打起仗来,冲锋在前,他不贪财,不贪色,沉稳大度,少言寡语,一心一意指挥行军打仗,对军中朝中大事,从来也不说长道短,更不参与大臣之中的派系之争。朱元璋对他十分赞赏,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像这样的大功臣,想找一个杀害的借口都不好找,但朱元璋依然不放过他。公元1385年,一辈子鞍马劳顿的徐达背上长了脓疮,这也是由于他常年衣不解甲,皮肤磨破,汗水浸渍所致,只要熬药调养,并不难好。可当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却命令正驻防北京的徐达立刻回南京就医。试想千里迢迢,舟船车马,风餐露宿,对一个有病在身的人有什么好处呢?可是,徐达不能不遵旨,待回到南京后,病更加重了。
据说得了这种背疮的人,最怕吃蒸鹅,一吃蒸鹅必死。而朱元璋偏偏赐给徐达一只蒸鹅,并命他立刻吃下。徐达知道,这是皇帝对自己在下毒手,可他不能不吃,否则会给家人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他含泪谢恩,食鹅而死。
朱元璋就以这样卑劣的手段,杀害了他的童年伙伴、开国功臣。
(孙世明摘自《权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