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
2006-03-18苏风屏
苏风屏
二月二,龙抬头,吃了炒豆防蝎毒。又是一年二月二,仿佛又闻到浓浓的炒豆香,仿佛又回到童年的小村庄。
故乡的二月二是很有讲究的,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吃爆米花,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后,龙颜大怒,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也就是播种的日子了。人们正在播种玉米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焚香设案,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他,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二月二,龙抬头。一边咯咯嘣嘣嚼着炒豆子,一边听老人讲说神奇的故事。童年的时光,像嘴里的炒豆子,有滋有味。
玉米在家乡最为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种。秋天收好的玉米,黄澄澄的,成串悬在土墙上,挂在房檐下,也成了农家特有的景观。每年快到二月二的时候,大人们都要取下三五穗玉米,一粒粒剥好,到了二月二前一天的晚上,筛些干净的炉灰,炉子上支上一口铁锅,倒进两碗玉米。火也不能大,还得不停地用笤帚疙瘩翻搅,一圈又一圈。孩子们呢,围坐在炉子边,探头探脑,窥视着锅里的动静。终于,“啪”的一声响,孩子们马上雀跃而起,手就伸向了锅里。抢到了那粒刚刚咧嘴的玉米,一边嘘嘘地吹着,一边就扔向了嘴里。这样的举动,虽然吃到了第一粒炒豆子,但伴之而来的却是妈妈的一笤帚疙瘩。
挨了打的孩子一边抓着头皮,一边乖乖地坐了回去,那眼睛,却还是不住地往锅里瞭。
锅里的玉米仍在笤帚疙瘩的指挥下自由自在地跳舞,爆米花的香味渐渐溢满了整个屋子。
终于,孩子们困了,打着哈欠回到了床上。
炉台边的母亲没有困,笤帚疙瘩在她手里转得更快了,“啪啪”的响声也渐渐稠了起来。
夜深了,早春二月,寒气氤氲,整个村子的上空,缭绕着爆米花炒豆子的香味。
二月二终于到了。睁开眼睛的孩子们首先看到的便是炉台边黄澄澄的炒豆子。欢呼着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抓一颗扔到嘴里,一边还大把小把往口袋里装着。昨夜里挨的打,早抛到了九霄云外。
记忆中,每年一到二月二的前几天,还会有爆米花的师傅来到村子,往往都是一老一少两个人。在巷口支好炉台,先用自带的玉米爆上一锅,那“嗵”的一声响,便会吸引来男女老少,一圈人吃着爆米花说说话。接着就有人从家里取来了玉米,一家、两家……爆米花就开始了。
爆米花用的是一种很简陋也很特别的、用铁皮筒改制的小火炉,一次只能放少量的炭。炭都是各家拿的,每家一点,就有了许多。爆米花的锅也是特制的,像个圆鼓鼓的鱼肚子,上面带着压力表,用来掌握时间的。转动扶手,鱼肚子便随之转动起来。爆米花的炉子不大,锅也不大,但一旁却有一只大风箱,往往是由小师傅摇着。扑嗒,扑嗒,随着风箱有节奏的响声,或浓或淡的烟雾飘散开来,爆米花的香味也就随之升腾起来,愈来愈浓。
平日里,排队的是各家的女人和老人,如果是星期天,那排队的自然是各家的孩子了。男孩子女孩子,早早在爆米花炉子前排起了队伍,簸箕、 竹篮里放着一两碗玉米,外面放一两块炭。队伍有时候排得很长,可孩子们等得也很有耐心,一边等着,一边围着爆米花的师傅,有的顽皮好动的男孩子还会上前积极踊跃地替小师傅拉两下风箱,或是替老师傅往炉子里添一块炭。更有胆大的,还要抓着扶手转两圈。火候可是有讲究的,时间也是严格的,火大了时间长了就容易炒焦了玉米,火弱了时间不够又会炒成一锅哑巴豆。所以老师傅的活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干了的,所以,老师傅在二月二的日子里格外地有权威。
这不,老师傅有动静了,只见他拎起鱼肚子锅,将锅口对准了一个大铁网,一只脚踩在了铁锅上。这一瞬间,身边的一群孩子们立刻作鸟兽散,一边哇哇喊叫着,一边向远处跑去,胆小一点的女孩子赶紧捂上了耳朵。只听“嗵”的一声响,一团白烟腾空而起,头顶仿佛有雨点落下。孩子们又是一阵哇哇喊叫,这次却是喊叫着围了上来,抢着去拾落在地上的爆米花。
落在地上的当然是极少的,于是孩子们就眼巴巴地盯着那个铁网里看,那里已是热烘烘、闹腾腾的一团。
铁网里的爆米花倒在了竹筐或簸箕里,原先的一碗,出来就成了一筐,黄灿灿的,个个咧嘴笑,露出满口白生生的牙。
一天下来,老师傅和小师傅的脸上都东一道西一道抹上了炭黑,一说一笑,也是一口白生生的牙。
在中间的一点空隙时间里,小师傅就会掏出自己的作业,忙里偷闲写两行字。
有一次,这一现象让教我们语文的白头发女老师看见了,很是表扬了小师傅一会儿,回到学校,还用小师傅和我们对比呢,批评我们不好好学习、荒废了时间,对不起父母等等,让我们脸红了好一阵。再看到小师傅,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也没人再帮他拉风箱。
小师傅可不知道这些,见了我们仍是友好地笑着,一脸的炭黑,满口的白牙。
二月二这一天,炒豆子装满了孩子们的口袋,欢乐洋溢在孩子们脸上。上学的路上飘满了炒豆的香味。到了学校,掏出自己的炒豆,互相交换着品尝。这些爆米花也是色彩丰富,形状各异。有的白生生,张嘴大笑,一副坦荡豪爽;有的焦黄,呶着小嘴,笑不露齿;有的一粒粒圆骨碌碌的,却是黑着脸,一肚子苦水没处诉似的。当然了,这就是哑巴豆了。人常说:哑巴有苦难言。这哑巴豆,苦味过后,倒是有一种难言的余香缠绕在舌尖。
二月二的早上,整个学校都是炒豆子的香味。老师的讲桌上,不知谁先放了一把,于是就有了许多把,玉米、黄豆、小麦,白的、黄的、黑的,搀和在一起,垒成了一座五谷的山。
老师来了,看到讲桌上的炒豆子,笑了。有一次,白头发语文老师还对我们这样说: 二月二,龙抬头,老师希望你们都能成为一条龙。
二月二的日光渐渐暖了,晒着太阳,吃着炒豆,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时光如流水,二月二过去了一个又一个,炒豆子却是很少再吃过。有一次过年回到老家,院子里却看不到成串悬挂的玉米,问起来,亲戚家的孩子却一脸惊讶的样子:现在谁还吃那玩艺儿呀,也很少有人种玉米了,就是有,也都卖给了养猪大户了。我一时语塞,心里竟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