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堇荼如饴”:看周人的审美理念

2006-03-03黄金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2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大雅苦菜

作为反映生活的一种文艺方式,诗,它必然要反映一定时代的人的各种需要和思想,其中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道德观念,当然也包括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

周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主要是通过《诗经》反映出来的。“堇荼如饴”是《诗经·大雅·躲》中的句子,连同它的上句,全句诗是“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堇,《尔雅·释草》释曰:“苦菜。”《毛诗·诂训传》曰:“荼,苦菜也。”朱熹《诗集传》注曰:“荼,苦菜,蓼属也。”可见“堇”、“荼”各是一种苦菜。饴,即糖。朱熹《诗集传》注曰“饴,锡也。”《草本》释“饴”曰:“膠饴干枯者日。”当然,“饴”就是软糖。这样看来,“周原朊朊,堇荼如饴”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周原这块土地多肥美啊,象堇荼这样的苦菜也长得像糖那样甜。苦菜本是苦的,饴本是甜的,那么,《诗经·大雅·緜》中为什么把苦菜说得那样甜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周人的积极的审美观念之所在。

“堇荼如饴”思想反映了周人积极的审美观念,但这要把它与《诗经·大雅·緜》全诗的内容,与周族的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才看得清楚。说“堇荼如饴”,关键在于它的生长也是“周原”;联系全诗,《诗经·大雅·緜》写的是周族在古公宜父的率领下,从豳地迁居到周原,以及迁到周原后建基定居的故事。若要联系周的全族,还要涉及到《诗·大雅·生民》、《诗·大雅·公刘》等诗篇。《生民》、《公刘》两诗分别写后稷和公刘这两个周先祖的故事。

公刘和古公宜父的两次迁徙,在周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翦伯赞先生在《先秦史》一书中说:“大约在夏商交替之际,这个种族(即周族)便进入了陕西,相对地定住于渭河河谷,并且在豳的地方,开始了农业的生活”。

周人源于少数民族“羌族”,却从游牧民族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为农业之邦。《史记》说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多耕种,”表明那时已经为族人的后来发展奠定了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大邦的雏形。古公亶父进一步继承先人的事业,终于开创了华夏文明古国的大好江山,形成了“周邦”,开创了周族的历史文明。《史记》是汉代的作品,它以史书的形式,简括地记载了周族的历史。相比较而言,《诗经》以珍贵的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周人从有邰到豳,从豳到岐的历史生活。周族史诗,保存下来的非常少。《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诗经·鲁颂·閟宫》等诗,都是记载周先族历史的十分珍贵的史料。其中,《诗·大雅·公刘》《诗·大雅·緜》两诗的描述,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公刘》描述道:因为国人不得安居,于是公刘巡视边疆,收集粮食,用皮袋子装扎起来,带领全族携带武器农具,从有邰迁到豳地(今陕西省彬县)。来到豳地以后,公刘登上山岭,察看地形,疏浚河道,开拓荒原,建舍定居。《诗·大雅·躲》记载的是周人的另一次大迁徙。《緜》诗一开头,用“躲繇瓞瓜,民之初生”之比起兴,追溯周先族的起源。接着述说:当初古公直父带领全族人赶着牲畜,渡过杜河、漆河,来到岐山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诗中道:周族在古公直父迁居周原的时候,赶着马群,说明畜牧业在当时生活中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迁到周原之后,大家团结协作,研究谋划,先契灼龟甲卜占,封定土地,接着整治田疆,建房舍,筑宫门,修道路,保卫边疆。一个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的邦国开始建立起来了。周人在建家立国的过程中,充分感到自身力量的伟大,从劳动中体会到劳动对象的可贵,所以面对被自身改造过了的周原,不禁发出“周原朊朊,堇荼如饴”的赞叹!

《緜》这首诗歌颂了自身的创造力,表现了他们对亲手创造的美好生活对象(即劳动对象:土地)的无比珍视和崇拜,表现了周人积极向上的审美倾向,流露出周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改造世界创造生活的伟大力量的肯定。

蒋培坤先生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同人类审美感觉力的形成相联系的。在人类最初的审判感觉中,实际上就已包含有意识的内容。但是一般说来,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以审美感觉为基础的。审美意识的出现,在人类审美发生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真正意义的审美活动的开始。”从“堇荼如饴”思想分析周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不难看出,周人的审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直接的物质生产相联系,同时从吃、喝、住等纯粹的动物机能中解脱出来,体现出对劳动对象的崇拜和喜爱,既是一种基本的审美感觉,也是一种可贵的积极的审美意识。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中常安,然后求乐。”这是与《诗经》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最质朴的美学思想之一。它生动地描绘出古人对功利和审美的密切联系之特点的认识。原始的审美与功利密不可分,这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发生史上是相通的。但《诗经》所表现出的独立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或审美观念的形成,意义更伟大。从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发展来看,原始人最初向大自然索取的方式一般有两种:渔猎和采集。而种植的发明,实在是人类生活的一大飞跃。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说得好:“从动物装饰过渡到植物装饰,是历史上最大的进步之一——即从狩猎过渡到农业。”对于周人来说,人们在劳动中得到粮食的好处,对粮食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喜爱,从而对土地也产生了一种宝爱珍视的感情。这种感情和倾向,表现了周人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农业劳动中,他们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在劳动生活中,他们的情绪是高昂的,而决不是低落的;他们对生活是充满信心的,而决不是暗淡的;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他们的力量是伟大的,而决不是弱小的。在他们的眼中,生活充满着无限生机,土地肥美,从而感到肥美的土地上长出的苦菜也是香甜的。

仅就“生存斗争”而言,恩格斯说:“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则从事生产……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单纯的生存资料进行,而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马克思也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可见,人的创造力和积极的生命活动(包括劳动创造自然改造自然)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从发展的意义来说,人的多层次需要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能力的提高,得到了最基本的满足,人们的生命活动和生活便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最初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意识的出现,长期的历史积淀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进步的健康的审美观念便应运而生;在周人眼睛里,自身的力量变成了现实。人们追求美好,尤其是重视自身的伟大力量,一反传统的天命思想,积极质朴的审美观念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而周人具有进步的审美观念和能够欣赏美的感官,自然有别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

(黄金花,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大雅苦菜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大雅之堂与大雅
苦菜与黄土地
横竖之间
梦回唐宋,大雅遗风光耀古今
陕北的苦菜
小心翼翼
苦菜的五种做法
有荼如饴说苦菜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