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逐言深,兼发智情

2006-02-02陈伟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2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求真本真

情感乃文学之本质性元素,大凡文学作品,言情可有浓淡之分,却无有无之别。以此而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且愈是伟大的作品,愈是以其不朽的情感摹写而垂名后世。中国的先人以其特有的民族心性建构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唯吾所有的以情感为本体的文学价值体系,提出了“情者天下之大道”、“人道当情”、“乐是心之本体”、“诗缘情”、“情者,辞之本也”等本体性命题。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重情心态,正是中国文学别具一格,迥别于异域文学的根本缘由,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文学声情并茂、深婉蕴籍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对文学情感的理论性研究,于先秦奠基后,经历代蓄积和推演,终至于蔚为大观,有关文学情感之论述、牒籍浩如烟海。凡此种种,都表明文学情感论已成为古代文学、文论研究中的重要领域。然毋庸讳言的是,古人关于文学情感的阐发亦有庞杂之嫌,燕石莫辨、繁简歧出在所难免。近代以来,虽有不少研究者涉足此领域,但多是就其一点作论,因而古代文学情感观亟待深入而系统的梳理。周远斌在导师萧华荣先生的指导下,不惮劳烦,将古代文学情感观作为博士生期间的主要研究畛域,不仅在萧师的指导下拟定了细致而缜密的研究计划,而且用力甚勤,颇经过了一番苦索深究。毕业后仍力耕不辍,前后历时六年,对古代文学情感观的流变做了细致的剔抉爬梳,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抽绎出古代文化所建构的文学情感学体系。其条分缕析、披沙拣金之功当属可贵。

要梳理历史跨度如此漫长、数量如此巨大的史述,首先要找出其中的内在逻辑,也就是古代文学情感观在流变中演进的动力。周远斌看到了文学情感观与真、善、美的关系,而且是后者作为价值向素作用于前者的关系。再深入一步,周远斌看到了古代文学情感观在真、善、美三个价值向素的作用下,有合乎逻辑的演进过程:中国古代对情感的每一次善性规范(主要是先秦原始儒学中的礼学和宋明新儒学中的理学),都是对情感本真状态中冲动的约束和压抑,而情感的本真状态作为人之本然的渴求或冲动,又为人们所维护,于是出现了求善与求真的矛盾对立,这一矛盾对立反映在文学领域,推动了求善文学情感观与求真文学情感观的发展演变。无论是经道德理性规范约束的情感,还是绝假纯真的情感,进入文学作品,均可作为审美的对象。不管求善、求真之矛盾对立中谁为主导,对情感的审美从未间断,审美观自然也没有间断生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感审美观随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而同步演进。周远斌的观点,应该说是合乎历史的实际的,在古代文学情感论中,“发乎情,止乎礼仪”、“咏性不咏情”、“吟咏性情之正”三者是对文学情感的善性规约,属于求善文学情感观;而“文章且须放荡”、“童心说”、“性灵说”等求真文学情感观,则反对善性规范之约束压抑,维护了情感的本真状态;当然,与二者一致的是,出现了“温柔敦厚”、“平淡”、“万古之性情”、“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文学情感审美观。

司马迁写作《史记》善用点面结合体例,人物传记是点,书和表是面。周远斌梳理古代文学情感观的流变,所用亦是点面结合方式。每一章对时代性文学情感观的概括是面,而对“诗言志”、“缘情绮靡”、“温柔敦厚”、“沉郁顿挫”等重要问题的深入考论是点,而且于具体的论述中,又面中带点,点中蕴面,可谓有宏观微观之辩证把握。可以说,以真、善、美作为特定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情感观,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加以论述,使得《古代文学情感观流变研究》一书有理逐言深、博而不繁之感。

钱基博在其《中国文学史·绪论》中言:“所谓文学者,用以会通众心,互纳群想,而兼发智情”。钱老先生之言,亦可用来要求学术研究著述。周远斌之著作,以古代文学情感观为研究对象,所以,书中汇集了古代关于文学情感的精彩论述,诸多论述自身即有“兼发智情”之价值。如书中引明人周铨《英雄气短》中的一段话:“古未有不深于情能大其英雄之气者。以项王喑哑叱咤,为汉军所窘,则夜起帐中慷慨为诗,与美人倚歌而和,泣数行下。汉高雄才谩骂,呼大将如小儿。及威加海内,病卧床席,召戚夫人与泣曰:‘若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数阙,一恸而绝。嗟夫!此其气力绝人,皆有拨山跨海之概,乃不能不失声儿女之一蹙。他若如姬于魏信陵,夷光于范少伯,卓文君于司马相如,数君子者,皆飘飘有凌云之致,乃一笑功成,五湖风月,与后之自著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前后相映。呜呼!情之移人,一至于是哉!”(《冰雪携》)读完周铨之言,深情与英雄之气不禁为之所撩拨。当然,周远斌书中所论,亦不乏“兼发智情”之文笔,且观点之发明在书中也随处可见。如对先秦反情志的论述、对“诗言志”即《诗》言圣人之志的论述、对“缘情绮靡”并非仅指形式美的论述、对悲情有自我深化之特质的论述等,均发前人所未发,有开悟启识之用。

远斌乃青年才俊,年纪轻轻在学界已是峥嵘初露,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术业的精进,必将大成于不久!

(陈伟军,泰山学院初等教育系)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求真本真
本真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粽子
张锦绣
阎生德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