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王梵志诗的训世化倾向

2006-02-02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2期
关键词:佛教诗歌心理

张 鹤 张 安

因为历史文献记载有限,对于王梵志其人,其名姓、身世、行年等都受到后世极大怀疑。20世纪敦煌石室的打开,使他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人物。考较诸家研究,对于其诗歌的训世化倾向都有统一的认识,没有疑义。这首先源于王梵志诗歌训世化的内容。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并序》中说:“王梵志之贵文、习丁、郭之要义。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罚令善。”以下便用七言诗的形式讲述各色人等读了王梵志的诗后痛改前非、弃恶从善的种种好处。结尾云:“但令读此篇章熟,顽愚暗蠢悉良贤。”可见王梵志诗不仅有劝世的功用,还有提高人们素质的作用。这种劝世的功能,连王梵志本人也充满着高度的自信,他在诗中说“家有梵志诗,生死免入狱”,直将其诗视同经书。事实上,在唐代僧人的传教活动中,已经将王梵志诗视为领悟佛教教义的直接工具,并且加以运用。从上可以看出,训世化的确是王梵志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作为“化俗师”一类的重要人物,王梵志训世的理论工具便由此展开。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成为其训世的切入角度,对俗世种种愚昧思想与行为的揭示和批判,便构成了其训世诗的主要内容。

对于生死的问题,王梵志认为“一身本无利,四大聚会同。直似风吹火,还如火逐风。火强风炽疾,风疾火愈烘。火风俱气尽,星散总成空。”在他看来生命是所谓“四大”,即地、水、火、风依一时姻缘聚会形成的,其关系就像火与风互相依存、互相借助一样,一旦风停火尽,人生也就归之于虚空。因此人生如寄,虚幻不实。既然如此,也就没有贪恋人生的必要。而面对死亡,他则认为是绝对的真实,是人生根本的归宿,是世间最为平等之事,无论贤愚尊卑,无人可逃、无人可避,而且自己无法作主。“运客满悠悠,人生浪聒聒。死时天遣死,活时天遣活。一旦罢姻缘,千金须判隔。饶君铁瓮子,走藏不得脱。”照他看来,人的生死,皆有天遣,完全命定,一旦因缘消散,生命也就完结,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无法改变的。“世五百年人,强做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生之虚幻,死之难逃,世俗众人应该如何去面对呢?佛教认为应该是依据佛法修行,渡脱生死。王梵志为达到训化世人的目的,舍去了对佛教的宣讲,直接就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进行直白而透析的揭示,让人因此感悟人生、弃恶从善,开始新的生活。

王梵志诗首先给使人讲清为恶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现实的痛苦,而是死后入地狱的惨状。“沉沦三恶道,负特愚痴鬼。慌忙身猝死,即属伺命使……”或者“双盲不识鬼,伺命即来追……伺命张弓射,苦痛剧刀锥。”在这里,地狱的阴森恐怖,种种的酷刑折磨,无不让人毛骨悚然。除了描写地狱的恐怖之外,王梵志诗还叫人不要贪恋钱财、女色、地位等。因为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最终都非你所有。“临死命欲终,吝财不后悔。身死妻后嫁,总将陪新婿。”“身入黄泉下,他吃他人著。”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佛教对现实的物欲生活采取的是否定的态度,但是王梵志诗却持有不同看法。他不宣扬佛教的证得无上果的涅槃,也没有成佛作主的愉悦与企盼,对现世物欲生活,他不持否定态度,相反,他主张及时行乐,表现出对物质生活的肯定和享受态度,真实反映了常人的生活态度,适应了一般民众的社会心理,与民间观念相融相通,得到了一般世人的心理认同,故而使他的训世诗歌得以在下层民众之间广为流传。

总之,王梵志诗从佛教的一般教义出发,根据世俗社会的心理需要及其实际行为,建构了他训世诗的原则与现实内容,自成体系,有着非常明显的世俗化倾向,获得了社会心理的广泛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更典型地表现出当时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特点。

而与内容相适应,王梵志诗在形式上则表现为通俗、直白的特点。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原序》在提到他的这一特点时说:“不守经典,皆陈俗语。”所谓不守经典,是指王梵志依据民间需要,演说佛理,训世化人;皆陈俗语,是指诗歌语言通俗直白。自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称王梵志为“白话大诗人”以来,王梵志变为通俗诗人的代表,再无争议。胡适在讲到白话诗来源时说道:“宗教要传播的远,说理要说的明白清楚,都不能不靠白话……佛教来自印度,本身就有许多韵文的偈颂。这个风气自然有人仿效。于是也有做无韵偈的,也有做有韵偈的,无韵偈的是模仿,有韵偈的就是偈体的中国化了。”他指出中国的白话诗与佛教的传播有积极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是对佛经中偈颂的模仿,二是用中国诗歌的形式去宣扬佛理。王梵志诗显然是后者,他昭示的是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他以诗歌来宣扬佛理,对佛理的体认已经熟练而深有会心,但是他的视角转向了下层人士。这种趋和社会心理,表达广大下层人士的愿望,以及彻底的世俗化,直白浅露,构成了王梵志诗歌的特点。这种特点使王梵志诗歌有别于他之前的佛理诗,形成新的风貌,所以也就应该有一种新的诠释方法。

综上所述,在王梵志生活的年代,佛教已经从上流社会流向民间,并且得到极大的发展,它的一些核心观念,已经深入民间,得到社会认同,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这种情态下,王梵志的诗歌有了施行的基础,并且是这种发展的表现。王梵志诗为这种文化传播事象提供了文学方面的力证,这也是其诗歌的另一重要意义所在。

(张 鹤 张 安,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系)

猜你喜欢

佛教诗歌心理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佛教艺术
七月诗歌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心理小测试
看中国·在浙江
诗歌过年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