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语言的意蕴

2006-01-30牛倩宁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0期
关键词:孔繁森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语感是阅读感知活动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正确、丰富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在它的背后,有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情感。因此,语感的对象实际上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和意。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应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思想感情和借助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特定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呢?

一、指导诵读,感知内容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

我在教学《孔繁森》时,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使学生受到感染。读孔繁森去医院献血时,轻读“夜里”“悄悄”;读医生不同意献血原因时,重读“年纪大”“身体又不好”;读孔繁森要求献血心情的迫切时,重读“再三恳求”后稍作停顿,朗读随之改为低声,放慢速度,读“医生才勉强答应”,表现出孔繁森的优秀品质。之后,老师并没有做繁冗的讲析,而是适当地指点,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边读边体会,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真切地感受。

二、以悟促读,领会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中,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才能真切自然。怎样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意境呢?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一句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的情景,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趁热打铁,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见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读时,读得要轻一点,慢一点,柔和一点。如此,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可以说,如果不启迪学生感悟,引导他们领会意境,那么,语言文字就只能是抽象的符号。

三、调动积累,体味感情

语感是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老师应抓住这个连结点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切实地体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如《夕阳真美》的第四自然段:“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相应的图景,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练习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语调把自己感受到的生动场景描绘出来。“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中就要把“更”字读得重一些,使人感受到太阳的红色在逐渐加深;“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中“轻轻地”要读得轻些,使人好像看到红日在渐渐下落;“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中,要把“灿烂”这个词读得突出些,使人感受到霞光的名艳、绮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面读,一面顺着作者的思路述说感受,抒发感情,这样投入地读下去,就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感受到文章的韵味和情致。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

四、引导比较,揣摩蕴含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语言规范。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中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容易地揣摩出精当,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词句比较的形式一般有四种,即“添加”与原文比,“删减”与原文比,“替换”与原文比,“调整”与原文比。

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师应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指点、启迪、调动、引导学生去感知、领会、体味、揣摩,使他们在自觉的训练中,逐渐感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意蕴,进而提高自身读书的能力。

(牛倩宁,河北省新河寻寨学区)

猜你喜欢

孔繁森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孔繁森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张忠艳《孔繁森》教学片段与评析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