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2006-01-30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1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考点首诗

孔 超

随着自主命题的发展,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年全国及各省市共十七套考卷,诗歌鉴赏题分值为8分的已占到9套。由于更能灵活全面的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等语言和文学综合知识技能,2007年高考该题型依然是热点和重点。为了使考生能有目的地进行复习,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几年高考题的命题特点。

一、考查诗歌类别:所选作品以唐宋绝句为多,其次为唐宋律诗,再次为宋词、元散曲 、元杂剧(片断)。旧体诗的各种类别均已涉及到。

二、考查形式:单篇诗文赏析为主,两篇诗文比较赏析占少数。

三、主要涉及考点:

1.意境

2.关键字词或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3.表现手法

4.修辞手法及作用

5.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

6.观点评论

7.语境

8.语言特点

综合来说,除个别省份偶尔考查到一些诗歌常识(如律诗绝句的特点,词牌或曲牌的判断)外,绝大部分考点都在考试说明之内。因此,07年的考生对该题型的复习应当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一、吃透考试说明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说,作品的形象即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与物)。语言是指对用词炼字特点的概括或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领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精炼、传神、隽永等。表达技巧主要指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其他还有互文、色彩、远近、大小、俯仰、高低等写作技法。

思想内容指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内容及社会意义。观点态度主要指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与主张。

二、了解古诗鉴赏题型命题的基本模式。

1.意境分析 (意境,指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1)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者: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像?表现了诗人(或主人翁)怎样的感情?

(2)答题指导:结合诗歌内容,具体点明景物、氛围,再分析作者感情。切忌脱离诗歌,片面孤立,空泛议论。

例如,2005 年湖北卷《汉宫秋》(节选)题1: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解答:描写了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别离,想象独自返回皇宫的凄凉,深感孤独。

2.表达技巧分析

(1)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者: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或者:请分析本诗中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2)答题指导:首先应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其次结合诗文分析作者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再次应说明这种手法的作用或艺术效果,突出了什么感情。

例如,2006年福建卷 李商隐《端居》题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3)重点、难点回顾

表达技巧一般可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类。

表达方式具体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常见的考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注意正面、侧面描写的区分及白描手法的特点。

抒情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修辞手法常见考点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设问、反问等。

表现手法常见考点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对比、对照,联想,想象,象征,正面、侧面描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关键字词的评价分析

(1) 命题方式:分析某字或某词在诗歌中的作用,或者某句中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 答题指导:一般应先解释该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意义,再结合相关的句子或全诗主旨进行综合归纳概括。

例如,2005年天津卷 汪元量《湖州歌》题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解答:“望” 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4.观点评论

(1)命题方式: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你同意哪种看法?说明理由。

(2)答题指导:此类题型考查考生的综合鉴赏和判断能力,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也不可盲目赞同或反对。考生应该结合全诗,把握主旨,回答要有理有据。

例如,2006年全国卷I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题2: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解答: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5.语言特色分析

(1)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或者: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2)答题指导:一般当直接问诗歌语言有什么特点时,可以简洁地以术语概括回答;当要求考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或语言特色时,应当先概括出语言的特点,再结合诗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点明该特色与作者表达感情的联系。

(3)古诗语言常见风格:清新自然,明快活泼,平白如话,平淡宁静,质朴无华,含蓄委婉,雄浑豪放,典雅绮丽,简洁洗练等等。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题3:该诗写“思家”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语言质朴无华。

三、答题信息的捕捉。

能够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材料,对古诗鉴赏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审清题目

题目可以暗示写作原由、写作目的、写作场景和思想感情等一系列重要信息。如2006年安徽卷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一个“送”字,便交待了朋友间的聚散依依,离别的惆怅与感伤,全诗的内容与感情已一目了然。

2.作者及朝代的暗示

任何一篇作品 ,都包含了作者特殊的感情,都和作者的学识、遭际、思想性格及生活背景密切相关。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把握,可以提炼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我们首先了解作者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再结合诗中的特定意象“琵琶新声”、“关山别情”、“边愁”及“秋月照长城”等,便可确定本诗写边塞军旅生活,抒发了征人久戍思家之情。由此,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3.注释的把握

注释往往是对作者或诗歌中关键字词的解释或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也往往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问题的关键所在。如2005年山东卷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许多同学对该作者并不了解,但注释指出作者是南宋后期诗人(可联想到同时代的辛弃疾、陆游 ),由此可得到重要信息:南宋后期,统治者昏庸腐朽,无心抵抗,致使山河破碎,国土沦陷。作者登堂遥望,中原失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抒发的应是国破家亡之恨。

总之,古典诗歌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精华,其创作艺术具有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考生在鉴赏古诗时除了掌握上述的基本考点、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外,平时应多欣赏一些名家名篇及鉴赏评论,了解古诗的基本常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派与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技巧,多积累一些惯用意象、典故,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准确全面地解答问题。

(孔超 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考点首诗
考点展示
《上课没人抢》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我想写首诗给你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