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理论下的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2006-01-30宋跃芳
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是作文教学中的老问题,如何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建立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一直困绕着许多语文老师。语言学习理论认为人在语言的发展方面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3岁到6岁,这是母语能力的形成时期;另一个是中学阶段,这是母语运用的变化时期。在母语运用的变化期——中学阶段,一个人从少年步入青年,视野不断扩大,思想也渐趋成熟。这时,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越来越复杂,而且审美意识逐渐形成,于是,他们的言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的“娃娃腔”,而是要像有文化的成年人那样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力求把日益复杂的内容表达清楚,而且力求把它表达得更加完美。实际上,用语言学者的话来说,就是实现由口语风格向纯熟书面语的过渡。而作文水平的高低正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完全习得了母语,反映了他在母语读写方面的能力。本文试图运用语言学习理论对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症结何在?专家学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提出了不少见解,本人认为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讲的多,练的少,而且练不得法;二是重形式训练,轻内容写作,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根本问题逐步形成了共识,这给解决作文教学效率不高问题带来了希望。其中语感说和生活说(或称人文说,大语文教学观)是影响较大的两种观点。前者强调学生的语感实践,后者强调语文学习的内容。从语言学习理论角度来看,这两种观点与语言习得论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母语的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习得发展起来的。从目前世界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看,也重视习得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强调语言教学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因此,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就在于如何实现这两个转变。在这方面交际法语言教学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交际法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也是通过写作实践发展起来的,这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在语言习得理论下,写作是一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用语言学习理论术语说就是写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信息差,写作中负载有真实的信息或有真实信息输出,也就是说内部的表达欲望是表达(也包括作文)能力形成的出发点。因此应让学生在大量、持续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中或以交际实用为中心的写作实践中发展写作能力,同时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综合语文素质也得到提高。在确保内部表达自由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深化,认识将发展,表达能力也真正得以形成。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自主写作:日记、书信、读书笔记或为某一实用目的而写的发言稿、广播稿、实验报告等。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创造出许多有效的作文练习方式,如不命题的周记、日记或课外练笔,还有围绕学生关心的某一话题展开的讨论作文或开辟的争鸣园地等。总之,是有所为而作。因为作文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不应是一种苦差使,更不应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如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的作文思想。“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这种以基于事实的、儿童的自由表达为主要教学形态的“生活作文”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又如美国的作文教学中盛行的一种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但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中也有类似的做法,如情景作文、实践作文、整理资料作文及课外练笔等。
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母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在时间上先于语言输出,在数量上大于语言输出。儿童在学会讲话以前就已经能听懂大量的词语和句子,说话能力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写作是母语的二次习得,当然也遵循这个规律。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之谈,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说“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从一些典型个例看,中学生中的写作尖子大多是从大量阅读开始走上爱好写作道路的,许多作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开始只是对阅读感兴趣,读得多了,积累了语感,自然就开始写了。由于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快。
在语言学习理论下,写作是一种大量、持续的实践活动。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技能,对此大家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写作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而不是单靠讲几篇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所能奏效的。对此,许多作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如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巴金也曾告诫文学青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他们不仅要求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而且要求这种写作实践是大量的、持续的,只有经常坚持不懈地写作,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有的作家还建议把写作当作日课,像练功一样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些都符合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多读多写”的观点。
因此,在语言习得理论指导下看当今作文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根本的转变:
一是要改变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建立起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系列,使作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际确定作文的内容主题,作文练习围绕这些内容主题展开,并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在作文练习中,可为学生创设作文情景或确定一个交际实用目的,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营造作文环境,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还应该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性的课外练笔,在练笔中,学生可以不拘长短,不拘泥于形式。
二是要大幅度增加写作实践量,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每学期完成六至七篇大作文,这个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按语言学习理论,学生写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作文实践提高的,而且这种实践还必须是大量和持续的。如要求学生每周坚持课外练笔4-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每篇300-500字。实践证明,训练开始时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的确感到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养成了练笔的习惯,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把练笔当成自己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经常性的课外练笔,结合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进行的写作也是增加作文实践量的一个途径。
三是改变作文评改方式,提高作文效率。长期以来,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事,不仅因为一本一本批改费时费力,还因为这种批改往往劳而无功,学生或者是只看一下分数,或者是这次指出的错误下次照犯。其实,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学生的作文水平主要是通过自己大量的写作实践提高的,而且,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当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时,即使教师指出了他的错误,他也还会再犯,直到他超越了这个阶段。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就应该大胆舍弃全批全改的作文评改方法,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促使学生进行大量读写实践上,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典型作文重点评改,其余快速浏览,重评讲指导,重及时反馈,或组织学生互批互改,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批改。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一一指出,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这样做既没有增加教师负担,又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当然,不管采取哪一种评改方法,都要贯彻注重实效、提高效率的原则。
(宋跃芳 江苏省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