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2006-01-30周益明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动,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大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的关键是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在讨论题的设计上,讨论题设计得好,可使学生对讨论的内容按认识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展开,否则漫无边际的泛泛讨论,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
讨论题要有目的性。讨论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切忌离开教学目标的讨论题,那样,热闹是热闹,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不了。
讨论题要有共性。选择讨论题要抓住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一些冷僻的不属于共性的问题不要讨论。例如《皇帝的新装》有这样一个讨论题:“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体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这就是共性的讨论题,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选择难易适度的讨论题。题目太容易,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题目太难,学生无从着手,讨论不起来,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
讨论题要大小适宜。一堂课安排讨论的次数不要很多的,一般五、六次左右。因此,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提问,不用讨论,如《螳螂捕蛇》中“小小的螳螂为什么能置蛇于死地?”这一类题目就不用小组讨论了。有些题目很大,讨论起来一节课也不够,这样也不宜定为讨论题。
讨论题具有层次性。以一堂课安排四次小组讨论为例,最好有一次容易一点,一次中等难度,两次较难,这种具有层次性的讨论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课堂教学讨论,教师不仅要设计好讨论题,而且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学会控制课堂。讨论法之所以难以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控制课堂没有信心,怕一放开就难以收拢。的确,讨论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教师对全班同学控制自如的基础上的,对于课堂纪律都难以维持的班级,还是暂不用讨论法的好。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待到学生习惯了,再逐渐增加每堂课的讨论次数。
其次,要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开始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热情是高涨的,也是兴奋的。老师一定要爱护学生的热情,即使课堂觉得有点乱,时间有点失控,讨论意见不统一,也不要责备学生。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次,讨论方法的运用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讨论法的本身就是开放、自主的,体现了教学民主思想。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必要拘泥于一种形式,有的课可以讨论有的课就不必硬加讨论,而每次时间多长更是可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但是,讨论要有结果,不能为讨论而讨论。
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
所谓交流,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占据课堂交往活动很大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同伴之间的交往包含着鼓励、合作与竞争,并可产生良好的效应,学生之间不同形式的交流是影响班级气氛的重要因素。许多实验证明:只有师生之间交流而没有学生之间交流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还会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的内容有下两个方面。
1.学生积累知识的交流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比如积累字词、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等等;二是写作材料的积累,比如积累典型事件、生活见闻、思想火花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天气谚语,请根据你知道的或收集到的天气谚语写出三条,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然后再由小组发言人在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交流了许多天气谚语,从中获得比较多的气象知识。
在作文教学中,我也经常引导学生交流有关写作的材料。例如,在写“一事一议”的作文题目《街头见闻有感》时,班里既有城里的学生,更多的是农村山区的学生,对他们来说,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不可能有多少“街头见闻”,通过小组交流,同学之间相互交换见闻,增添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写作材料,对写好作文大有裨益。
2.学生阅读文本时的情感交流
每个同学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的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阅读文本时独特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章情感的体验进行交流,在陶冶情操、开拓视野、锻炼阅读能力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山那边》所含的人生哲理简约而深刻,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很难深刻理解体会。因此,让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读诗体会和感悟,对丰富诗的内涵、拓展学生的境界都是极有用的。
三、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功能
新课程强调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地位,“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因此,对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在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要作恰到好处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能过分强调学习的结果,要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各方面情况。
教师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防止两个误区。一是评价重整体、轻个体。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应以小组团体表现作为评价标准,把教学评价和奖赏过多的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二是评价赞誉化,对于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回答有不同的答案,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分析,不分优劣高下,总是满口“好,好”“掌声鼓励”,陷入毫无价值的评价赞誉化的误区。
在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应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互评。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别的小组的同学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又如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互改习作,对别的同学的文章进行评价。通过这种相互评价,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可以指出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口语交际——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任务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并且被人们视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参数。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该就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说话的机会是很少的。小组合作可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可以训练口语,使语气做到通畅、自然,而且可以训练思想,使思想集中、敏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学习中发言与不发言,听的状态和想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争论的时候,兴奋点更为活跃,思维更为集中,因此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在小组开展讨论,在班上进行小组汇报、组与组进行交流,并互相评议。这样既扩展了口语交际的训练面,加长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也增补了以学生个体活动为基础的群体口语训练的形式。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都参与,让他们有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与交际能力。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让全班学生发言,四五十个人什么时候能轮到?而小组合作正是提供了这一良好的条件。通过小组合作,能使学生互相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尊重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把自己的发言同别人的发言相比较,取长补短,开拓视野。创新教育要求我们的下一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互相协作,而小组合作所提供的训练,正是符合了这一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一种思维定势,似乎小组合作就一定是四人小组,其实小组人数的设置不可死板,一定要看情况而定,该用四人小组就用四人小组,该用两人小组就用两人小组。其实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上,两人小组更为合适,一个说一个听,轮换交流,一个练习说的能力和技巧,一个练习做一个好的听众,学会评价。因为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也是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周益明浙江省武义金穗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