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什么?
2006-01-30张圣洁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什么?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有:用于教学的例子、教学的经典材料、学生学习阅读的范本、引发教与学问题的媒介、语文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等5种,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又都有失偏颇。下文将对这5种观点一一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用于教学的例子
这是一个强调语文工具性的观点。将课文视为一个例子,就是不把学课文当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将其看成工具。教学中以课文为例子,通过例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阅读、思考、学习的方法, 促使他们通过例子这个“桥梁”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既包括指导学生由学习一篇课文然后浏览同类文章,由了解一位作家继而旁及同类作家等比较性扩展性阅读,也包括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汲取语文养料并创造性地迁移运用语文能力。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也告诉我们,一个语文训练点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课文来说明和展开,这意味着教材课文可增减,可改换,如果这种增减和改换是科学的,顾及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有利于教师、学生、课文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例子”教材观把语文教改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教师身上,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大部分教师职业能力偏低,有些教师就连按教材实施教学都有困难,更别说开发教材了。
教学的经典材料
与上一观点相比,此观点比较强调教材的权威性。虽然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藐视权威,但笔者仍觉得视课文为教学的经典材料有其合理性。不可否认,经国家审定的教材是由学科教学专家和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也许人们会对它提出许多批评,但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之所以选“这一篇”而不选“那一篇”,自有其相对的历史合理性。另外教材课文的组合上也呈现逻辑性、系统性、科学化的知识结构。
但持这种观点要注意不能走极端,教学立足教材文本是应该的,但立足文本还应超越文本,教学的“经典材料”不等于是传授的“经典”,它还是“材料”不是“目的”,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动地、个性化地去解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自由而理性地服从教材的权威。
学生学习阅读的范本
在对上一观点的评述中,笔者已阐明课文相对而言仍属经典材料,因而它体现出的人格品位、价值指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格调等都将为学生提供依循的范本。所以认为课文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范本”不错但不全面,它不仅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范本,也是学习写作的范本,“从读学写”是已被证明的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但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引发教与学问题的媒介
此观点强调的是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富于探究和思考的学习空间,以教材课文为信息媒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索、讨论、深究,引导他们通过多向的、逆向的、多角度的、比较的、联想的方式去探求答案,在探求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应该说这是最前沿的观点,但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最难操作的,能在教学中将其演绎好的还鲜有其人。
语文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对教材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解释:“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那么,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文当然属于语文课程内容。但当代知识信息极度丰富,薄薄的教科书无法全部包容;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又是静态的教科书难以完全诠释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令教科书无需包办介绍学科知识。所以,教科书课文只能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观点提醒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课文教学的拓展,在如今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拓展的形式已经看见,但是不是存在盲目拓展的现象就值得考虑。
通过对上述五种观点的评价,笔者的观点已呼之欲出,基于对目前课程改革的现状和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的考虑,我认为或者说我希望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是教学的“经典例子”。
谓其“经典”是由于教科书中的课文已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它的排列组合已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科学性,便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它不需要教师勉为其难地做教材编辑的工作。基于母语学习的特点,课文还应该是个“例子”。母语教学不能局限于几十篇课文之内,要使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另外,把课文看作“例子”,学习“例子”之后紧接着要做的是“练习”,笔者很喜欢把课文看作“例子”背后的对语文工具性的重视。虽然“新课标”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人文主义缺失的当代也需要呼唤人文精神,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工具性乃是其特质,语文知识与能力是学科的主要特点所在,其在学科教学中的首要地位不能动摇。而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是需要练习的,笔者认为一些杂志上所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不需要系统的训练”有失偏颇,如果那样,语文教学的意义何在?母语除了习得,在学校教育中还是得重视“学得”。以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为基点向外辐射,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张圣洁浙江省瑞安市隆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