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2006-01-30夏铭
夏 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物外之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文言文。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写中表现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法与学法]
导读法、诵读法、翻译法、概括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识记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些趣事。清末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时记趣》。
2.检查预习
①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②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稚 zhì幼小藐miǎo 微小唳lì 高亢地鸣叫
砾 lì小石块 壑hè山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停顿,注意语调、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气和语调。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字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文章。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①文言实词: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拟:比
强:同“僵”,僵硬。
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神游:在想象中游历。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推倒大树。拔,移,搬开。
②文言虚词:
故:所以。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方:正。
之:①代词,代物。②代词,代事。③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以:介词,用。
或:连词,或者。
其:①代词,自己的。②代词,它,它的。
盖:原来是。
③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④固定句式:
作……观
以……为……
……为所……
3.学生集体朗读。
四、翻译全文
1.学生二人一组讨论翻译.
2.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对照注释,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内容,掌握了主要的文言词句, 积累了文言文一些知识,并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为我们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文言实词:明察秋毫,拟,强,神游,怡然称快,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文言虚词:方,之,以,或,其,盖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童心、童趣。
二、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样的童年生活?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有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师生互动
①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明确:“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②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就是说“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另外,“我”又特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加上“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基础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象和联想,“心之所向”,所以“我”能观蚊如鹤,能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看作野兽,把泥土瓦砾看成丘谷。这样把微不足道的癞蛤蟆看成“庞然大物”,把癞蛤蟆扑向小虫说成是“拔山倒树而来”,也就很自然,很真实了。
③“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明确: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课堂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产生了“物外之趣”。反映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从中反映了自己怎样的童心、童趣?
六、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三。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夏铭陕西科技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