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我省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
2006-01-26张瑞民
张瑞民
今晚,我们大家会聚一堂,共同研讨我省作家陈德宏、王新军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跨越梦想——中国石油长庆西峰油田勘探开发大纪实》。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大家都来关注和研讨报告文学,对于促进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报告文学功能的发挥,都很有象征意义。借此机会,我就我省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谈几点认识。
一、报告文学的文体活力有待作家进一步去表现
报告文学是一个年轻的文学体式,从正式诞生算起,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引进到中国,也只有70多年的时间。70多年来,我国的报告文学植根生活沃土、追踪时代潮流、直面现实人生,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了现当代中国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和变革性事件,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文坛独树一帜,并逐步成长为与诗歌、小说、散文并立的文体。
报告文学之所以能够抓住一代代读者的心灵,广泛发挥其宣传、监督等社会功能,来自于它自身具有的本质特征,那就是真实性、思辨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思辨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魅力,这三个特征正好表述了报告文学“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关键问题。真实性,要求报告文学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实。真实性要求作家必须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这样才可能接触到事物的原貌、了解到问题的本质,进而探求其内在的规律。思辨性,要求作家在创作报告文学作品时,要自觉追求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审视和判断,使自己的学识修养、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有力地发挥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学尖兵的作用。而文学性,则要求作家可以采用除虚构以外的所有文学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回首中国的报告文学,无论是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改革开放时期,都有大量作品问世。这些作品及时、敏锐地反映时代生活巨变,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创作的高潮。进入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出现了一些困境,比如理性失落、创新乏力、个性丧失等,需要我们的作家评论家认真思考和应对。我认为,这些问题不应成为报告文学发展的阻力,报告文学的特征决定了它特有的艺术活力,报告文学的路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宏伟事业,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加关注现实环境、追求理性思考的读者主体,激烈市场竞争中争取文学作品优先发言权的主观需要,也为报告文学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的作家要责无旁
贷,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报告文学的文体优势和活力,创造更多更有影响的优秀作品。
二、我省报告文学的创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甘肃报告文学创作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传统,也曾经产生过重量级的作品。比如省作家协会主席王家达的《敦煌之恋》,先后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和徐迟报告文学奖,青年作家姬广武的《世纪决战——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纪实》,荣获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等等。这些以甘肃为题材和背景的作品,都曾引起广泛社会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甘肃文坛争得了荣誉。
但是,近年来我省报告文学的创作,无论是与以往纵向比,还是与别的省份、别的文学体式横向比,都显得比较薄弱。出版发表的作品总量偏少,很少有精品力作产生。这与我省发展改革的火热现实生活,与广大群众对身边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的阅读期待相比有着不小的距离。究竟是无题材可挖,还是作家不愿意深入下去,或者认为报告文学时效性短,不如小说、诗歌可以长久传世,都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和思考。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德宏、王新军两位作家,不辞辛苦,多次踏上陇东董志塬,深入石油工业第一线、深入到油田矿井,采访石油工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和地方群众,翻资料、查报纸、学知识、问术语,前后历时半年,六易其稿,以作家特有的视角,用他们朴实的风格、平实的语言,从历史到现实,从勘探设计到建设开发,从决策管理到企业文化,一层一层,将长庆西峰油田的勘探开发历程立体式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作品描述了一幕幕创业者战天斗地的感人场景,刻画了一个个“石油人”进取奉献的生动形象,谱写了一曲我省石油工业战线创业发展的赞歌。其中许多内容,不仅对石油工业,而且对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都有可资学习借鉴之处。当然,他们在全景式描述石油工业的同时,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我省报告文学园地,为新一年甘肃文学事业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艺术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报告文学,努力推动我省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
三、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有待各方面的进一步努力
繁荣发展新时期的报告文学,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作家、评论家、文化部门要负起责任。
首先,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决定作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深入到基层群众当中,用自己的耕耘和付出,来赢得读者、赢得收获、赢得报告文学创作的持续繁荣。我们倡导作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振奋民族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每一位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报告文学作家都应该在这方面身体力行,自觉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
其次,报告文学的发展还需要从事理论研究评论的学者更多的投入。与其它文体比较,评论界对报告文学显得相对疏远和冷漠,一方面研究的学者和成果较少,另一方面在权威文学史著作中还缺乏应有的分量。这既有报告文学尚处在年轻阶段的原因,也与传统的偏见以及理论的贫弱有很大关系。文学创作与评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创作的繁荣就没有评论的关注,反过来,没有评论的推动引导也就没有创作的繁荣发展。希望各位从事文学评论的专家学者能够更多地关注报告文学,满腔热情地扶持甘肃本土的报告文学创作,努力形成创作与评论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宣传文化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和推动报告文学发展。省委宣传部已经出台了《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助管理办法》,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四类体裁的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提供资助,从目前立项申报情况看,报告文学创作选题为数不少。各级文化部门和文联组织都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形式多样的作品研讨、奖励扶助、赴基层采风等活动,新闻出版单位,还有文学类期刊也要为报告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表提供便利条件,留出足够版面,鼓励支持更多作家从事报告文学创作,促使我省报告文学领域人才辈出、佳作纷呈。
时代呼唤文学,人民呼唤文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十一五”发展规划即将实施,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着丰富的选材,希望我们的作家用心去捕捉、去思考、去表现,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的精品力作,共同创造甘肃文学新的繁荣。
(本文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 鲁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