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鉴赏,缘情而解

2006-01-18方智育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9期
关键词:感情诗词诗人

初步鉴赏古代诗歌,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古诗鉴赏是普遍受到好评的题点。高考题型也由过去单纯的客观选择题而变为主观问答题。由于没有了以往客观题型选择肢的提示,这就对考生独立理解诗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鉴赏、评价还需要自己找角度,需要自己表述见解,这显然比给出结论,只需判断的要求高出一筹。因此,语文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意的能力和鉴赏评价的主观表述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情”字,缘“情”去鉴赏诗词的形象、意境、语言结构、主旨哲理,以便切中要害,析深解透。具体来说,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准创作动机,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词缘情。这说明情感是诗人创作意识萌动的初衷。诗是诗人情感释放宣泄的方式,是诗人情感积聚喷涌而发的产物。一个人只有亲身体验了一种强烈的感情,才会想到要诉诸文字,欲吐之而后快,以期让读者分享并产生共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因而初探诗人创作前产生的这重情感和创作动机等于找到一把解读诗作内涵的钥匙。另外,由于诗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内在感情往往得之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作者的心情、经历、志向、抱负乃至爱憎、阶级等等。因此,鉴赏古诗时首先要重视有关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的创作动机是什么,诗人有一种什么样的强烈感情要表达。例如,当我们赏析北宋诗人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全诗题为“夏意”,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微风拂面”的优美清凉的意境,如果不首先了解作者此时正被削籍为民,在苏州沧浪亭隐居不仕的处境,我们就无法理解作者力求借景来排遣痛苦,力求宠辱皆忘的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诗词鉴赏题目有时并无明确的背景交代。这时我们就要联系教材,回顾我们在课文中所了解到的有关这位诗人的生平、身世、经历和主要思想的介绍,以便把握诗人此时的创作激情和动机。例如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诗着力渲染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浓愁。表面看似乎仅限于个人的闺情闲怨,但如果我们了解李清照的身世和遭遇,知道她在遭受靖康之难后又连遭丈夫病死,辗转流浪,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我们就会深深明白此诗绝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遭遇和心绪,它于个人惨况中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根源”。了解了这一层,诗词的主旨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解诗词语言,琢磨出诗中形象,领会景物所含挚情。

了解了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接下来就看诗人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情感。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因而诗人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如吟咏松、竹、梅、兰,以示品行高洁,描写秋风秋雨,以示心情抑郁;明月千里必寄相思之情,大雁南归必道天涯孤旅;山水田园诗人南山采菊,把酒桑麻,以示逍遥自在,闲适自足;边塞诗人铁马金戈,醉卧沙场,以示坚强豪迈,立志报国。具体到个人,屈原志行高洁,常配香草美人;李白怀才不遇,但见蜀道难行;杜甫忧国忧民,满眼路上馁骨;东坡心性豪迈,且吟“大江东去”。凡此种种,莫不以物传情,形象地表达出诗人或喜或悲的心境,或雅或俗的志趣,或浓或淡的感情。阅读时抓住这些物象的特征、内蕴,便能由表及内,深谙诗人感情,理解作品主旨。

以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要求学生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试题要求解析“折柳”的寓意。“折柳”本是唐时汉人送客到霸桥折柳赠别的习惯,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之词。而此处“折柳”是一支曲子,即“折杨柳”的简称。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风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油然而生思乡之情。由此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由听到“折柳”曲引起,也由“折柳”这个具体物象表达,所以它在诗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诗歌鉴赏就是这样,必须通过作者笔下的具体物象去领略诗人的情感倾向,进而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三、抓住诗歌结构,剖析好诗歌画面,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和富于联想的特征使它在内容和结构上往往会出现较大的跳跃性,因而理清诗歌线索非常重要,而诗歌常常是以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来贯穿全篇的,所以,分析诗词结构、剖析诗词画面,必能把握诗人感情发展的线索。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可是下阕忽然写到元嘉年间刘义隆北伐失败,四十年扬州路遍地烽火,佛狸祠一片神鸦社鼓,廉颇老了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使人难以捉摸。要弄清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必须联系作者当时的境遇和报国情怀。辛弃疾二十二岁抗金救国,归依南宋王朝,后却被解除武装,报国无门。当他被重新起用后,他一面渴望抗敌救国,一面又担心韩佗胄轻敌冒进,重蹈刘义隆“仓皇北顾”的覆辙,重演“烽火扬州路”的悲剧。写佛狸祠下神鸦社鼓,是暗示金人在长江北岸的统治已巩固,如再不力图收复,后果将不堪设想。结尾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是自己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象这样依据词中结构和画面,逐步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作者那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担心轻敌冒进铸成大错的复杂感情。诗歌的艺术构思往往通过画面的组合来表达感情,这些画面跳跃着诗人感情的脉搏,把握住诗人的感情变化,也就抓住了诗词的线索,画面结构艺术也就容易领悟了。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各成画面,一句一景,结构整齐对称,表面看各不相涉,因此有人说这是“断锦裂缯”。果真如此吗?不了解杜甫此时的心情,就难得领悟此诗构思的艺术。认真思索一下,这里不能把眼光紧盯着景物之间的联系,不能仅从逻辑关系方面去推理,而要根据画面的跳跃,体会到杜甫此时对春光的万分喜悦,对远游东吴非常向往的由衷之情。情之所至,物之相连,也就是说,构思之妙仅在于一情而已。

总之,情感是诗的生命,是诗的源泉。赏析古代诗歌,也就是看诗人把他一种怎样的感情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表现出来。

(方智育,湖南岳阳县四中)

猜你喜欢

感情诗词诗人
诗词书法作品
最好的感情
【诗词篇】
“诗人”老爸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感情工作
愤怒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