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曹操与诸葛亮书信文风之不同

2006-01-18陈廷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9期
关键词:文风书信诸葛亮

三国时期的曹操和诸葛亮,一个以足智多谋、叱咤风云而闻名古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雄中国北方;另一个以神机妙算、鞠躬尽瘁而名垂青史,他忠心辅佐刘备立下汗马功劳。二人在戎马生涯中留下许多书信。二人在处理国内事务、战争、外交时写下的书信内容有很多相似,文风却有不同的表现。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加以分析。

曹操的书信有招贤纳士、鼓励、安慰将士的内容。如公元196年的《与荀攸书》,劝荀攸出来做事;公元205年曹操写书信《手书答朱灵》,这是一封安慰下属的信。曹操在统一天下的征战中也把书信当作武器,或用书信拉拢军阀,如公元197的《手书与吕布》,此信是收买吕布的信;或用书信来制造声势、威胁对方,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曹操的《与孙权书》就是这种内容。曹操书信还有悼念将士的、喜谈战功的等等。

诸葛亮的书信大多是处理军政要务、征战时写下的。其书信也大多与军国大事有关。诸葛亮对刘室“忠顺勤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权倾一身,但主不疑逼,下不忌倾”。诸葛亮的书信如同其人,写的信大多从大局出发,或义正言辞的摆事实、讲道理,如《答法正书》;或委婉批评下属,如《与张裔书》、《答李严书》;或诚恳的劝说士人出来做事,如《与杜微书》;还有一些推荐人才的书信。诸葛亮的几封家书也是千古传颂的名作。

可以看出,二人书信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文风上有较大差别,作分析如下。

一、曹操书信:气势充沛,文风畅达;孔明书信:娓娓道来,舒缓有致。

曹操和诸葛亮二人书信文风不同首先表现气势上。曹操书信简短有力,气势充盈,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一种不容置辩的气势。诸葛亮书信,则是文人之风,不管是说服人还是批评人,娓娓道来,舒缓有致,给人一种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感觉。试作比较,同是劝说士人出来做事、推荐人才的书信。曹操《遗荀攸书》:

方今天下大乱,志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诸葛亮《与杜微书》:

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觏。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偎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朝廷主公今年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著勋于竹帛也。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隔绝,守老而已,不图自屈也!

曹操《遗荀攸书》是劝荀攸出来做事,信的口气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有一种磅礴气势。诸葛亮《与杜微书》是劝杜微出来做事,信从自己仰慕、众人称赞杜微谈起,接着说自己肩负重任,忧虑深重,又谈蜀后主“天子仁敏,爱德下士。”最后劝说杜微“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隔绝,守老而已,不图自屈也!”此信唱叹有情,委婉多致。杜微任主簿不久后,又称年老多病,要求辞归故里,诸葛亮又写了《答杜微书》,恳切地挽留他。信从天下形势谈起,蜀国政务繁多,说杜微你应为国家效力,“何为汲汲欲求去乎?”

曹操文风与他的个性相吻合。曹操生活在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以统一天下、安定社会为己任,其心胸和抱负促使强势性格的形成。如赤壁之战前写给孙权的信《与孙权书》。公元208年3月,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曹操想用武力威胁孙权投降,给孙权写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典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文章。曹操运用书信,招纳士人、攻击敌人,无不挥洒而就,文风畅达,以势服人。《与杨彪书》则是一封强词夺理的书信,此信无理争三分,霸气十足。曹操杀死杨修后,写信给杨修父杨彪,即是此信:“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杀死人家儿子,还说这是件好事,此话也许只能出自曹操之口。诸葛亮书信舒缓文风的形成则与他的地位及其性格是分不开的;诸葛亮是蜀国丞相,处事小心谨慎,顾全大局,自然在他的书信中就有儒雅之风、文人之气。

二、曹操书信:说理直率随意,抒情喷涌而出;孔明书信:说理方法多样 ,抒情委婉含蓄。

曹操和诸葛亮二人书信文风之不同还表现在说理与抒情上。书信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从它产生起,士人用它来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二人书信也大多如此。曹操书信说理与他的强势文风相一致,说明问题一语中的,不拐弯、不抹角,意到笔随,直接爽快。诸葛亮书信说理则注意运用技巧,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旁敲侧击,或用现身说法,或用警语示人。总之,诸葛亮书信说理方法多样,机动灵活,视情况而用。试举几例看二人书信说理风格之不同。曹操《与荀彧书》:

与君共事以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已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

荀彧是曹操的谋士,替曹操出谋划策,使曹操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取得一次次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大功。公元203年,曹操向皇帝上了《请爵荀彧表》,荀彧认为自己没有立下战功,推辞不受。曹操写此信,列举荀彧功劳,简截明了。公元211年曹操写《手书与阎行》劝说阎行摆脱韩遂控制,归附自己,也是明白如话。

观文约所为,使人笑来。吾前后与之书,无所不说,如此何可复忍!卿父谏议,自平安也。虽然,牢狱之中,非养亲之处,且又官家亦不能久为人养老也。

诸葛亮书信说理则是另样风格。他的《与张裔书》:

君昔在柏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

此信动之以情、哓之以理,委婉批评张裔心胸狭窄,不能容人。诸葛亮的《与李延书》用现身说法,谆谆劝戒李延应去名利之心。

君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诸葛亮《答关羽书》是一封尤为巧妙的书信。此信摸清了关羽性高的心理,巧妙迎合,稳定了关羽。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黯、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诸葛亮的几封家书则是另一种说理方法,以警策之语告诫家人。

与他的说理相似,曹操书信抒情直率、喷泻而出,毫不掩饰,无丝毫做作之态。公元208年曹操写《下荆州书》:

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

荆州不战而降,又得人才蒯越。曹操欣喜万分,写信给荀彧,高兴之情如洪水溢出河床。《与荀彧书追伤郭嘉》则是以抒发悲痛的书信,郭嘉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幸早死,年近三十八岁,曹操为失去助手痛惜,写信给荀彧。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险阻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相知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激情勃发如火山涌出。

淡语深情,委婉含蓄是诸葛亮书信抒情的主要特点。如《答李恢书》:

行当离别,以为惆怅,今致氍毹以达心也。

此是对属下的关心和鼓励之情。又如《又与张裔蒋琬书》:

令史失赖,掾属丧杨颙,为朝中损益多矣。

此是表哀悼之情。又如《答司马懿书》:

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

此是思念同学之情,言短情深,余音袅袅。总之,诸葛亮书信抒发情致,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流淌。批评下属,含蓄敲击,不愠不火。思念亲人,也以浅淡之语而出。

此外,二人书信在语言风格上也大相径庭。曹操书信语言洒脱随意,不受拘束,多用散句,不事雕琢,少有藻饰,自然朴实,只求“指事造实”,不避俗言俚语。如《手书与阎行》中“观文约所为,使人笑来”。 诸葛亮书信语言典雅,句式整齐,注意运用排比。

总之,二人书信在气势、说理抒情方法和语言各方面都有很多差别,呈现了两种不同的风貌。

(陈廷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风书信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失窃的书信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关于通过改进文风促进作风转变的探究
诸葛亮隆中决策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