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奇秦岭

2006-01-17

西部大开发 2006年10期
关键词:渭河秦岭大熊猫

钟 平

2004年,央视西部频道“秦岭探访”大型采访活动,使上亿电视观众领略了秦岭的神秘、神奇与神圣。在中国的诸多山脉中,没有谁能像秦岭这样包罗万象,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的精华于一身。

秦岭探源

秦岭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西,东至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狭义的秦岭仅限于陕西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至嘉陵江。陕西境内的秦岭,是广义上秦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之说。秦岭之名,始于《史记》的“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岭亦称终南山,《左传》里说:“终南九州之陷也”,《读史方舆纪要》称“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蒿岳”。秦岭与昆仑有着一脉相通的渊源,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首推《禹贡》的《三条四列》之说,秦岭居中,列为中条。古人也认为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秦岭为中干”。所以柳宗元说“终南居天之中,在都之南。京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随国威而远扬。”显然,秦岭在古代就是我国的名山。

秦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山。地质科学家李四光认为秦岭为东亚褶皱带中最坚强的一个,不仅决定着华中地质构造,而且影响日本的构造形式。秦岭的主峰太白山高3767米,较汉水及渭河河谷高出近3000米之多,为我国青藏高原以东最高峰。

秦岭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它高大的山体和逶迤的山势,是我国大陆生物、气候、水文、地理的分界线。秦岭不仅是我国南北两大水系——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地形上成为我国南北之间的屏障,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其高大的山体,使得潮湿的海洋气团不易深入到西北,北方的寒潮也不得长驱南下,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秦岭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秦岭北坡属于古北界,南坡属于东洋界。秦岭高大山体的屏障作用,使得70%的东洋界兽类的分布区限制在南坡,26%的鸟类也同样在南坡。同时,两大动物区系在这里过渡、相互渗透。在秦岭的动物群中,属于东洋界的43种(亚种)兽类中有30%的分布区由南坡延伸到北坡,而古北界的28种(亚种)兽类中有71%的分布区由北坡扩展到南坡。秦岭的许多动物也同样显示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性。这些,构成了秦岭生物多样性一个闪光的侧面。

秦岭的神奇魅力

高耸的峰峦,险峻的山势,多变的气候,充裕的水土资源,赋予秦岭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张扬。

秦岭的植被分布有鲜明的特点,即明显的分界性与相对的包容性。秦岭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以南,则属北亚热带类型,有较多常绿阔叶树种分布。由于地势高耸,秦岭森林植被呈现出完整的垂直带谱。这一点,在秦岭北坡尤为明显。秦岭在海拔3400米以上森林已无分布,为灌木和草甸植被,被称作高山灌木草甸带。这里灌木草甸植被均匀分布,常见的有蒿草属、苔草属和景天属等;灌木高不过50厘米,多匍匐生长,常见的有密植杜鹃、矮柳、光果柳、常绿的天目杜鹃等。除了显花植物,地衣类也很多,由物理风化形成的倒石锥、乱石滩随处可见。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强烈,这里的野花分外艳丽,构成了秦岭高山地带山花烂漫、乱石嶙峋的独特风光。

秦岭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秦岭的森林植被呈垂直分布,这就是秦岭绿色世界所展示的美妙画面。比如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200米到2900米为太白落叶松带;海拔2900米到2600米为冷杉林带;海拔2600米到2200米为桦木林带;海拔2200米到1300米为松树及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300米到800米为栓皮栎林亚带。在岭南,海拔500米到800米为含有常绿阔叶林的薄叶阔叶林带。类型多样的森林植被,云雾缭绕的峰峦叠嶂,越发显现出秦岭的神秘与神奇。

世界著名的资源保护生物学家米歇尔索尔说过,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在所有层面的丰富性及相应的表现形式”。据初步统计,秦岭有种子植物2931种,在秦岭种类繁多的植物中,属国家和陕西省重点野生植物64种,独叶草、红豆杉、连香树等珍稀植物在秦岭都有分布。

丰富的森林资源,多变的地理环境,使得秦岭成了野生动物的自然庇护所。秦岭有脊椎动物82科642种,其中兽类140种,鸟类338种,另有14亚种,分别隶属52科17目。在秦岭的动物群落中,属国家和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92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9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50种。其中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金钱豹、林麝、金雕、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血雉、红腹锦鸡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在秦岭深处的河流、小溪中,还生长着大鲵(娃娃鱼)等两栖动物以及虎纹娃等珍稀鱼类。在秦岭的动物世界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宝大熊猫。秦岭南坡,是我国大熊猫最密集的地区。这里分布着200多只野生大熊猫,约占我国大熊猫总量的1/4。

秦岭无愧为世界“天然基因库”。生物多样性是秦岭的精华所在。同时秦岭有3000多种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药用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药用植物种类多达620种。秦岭的生物多样性不光在于物种的丰富多样,还在于多种物种的渊源悠久的历史。在秦岭地区发现的大熊猫化石表明,这种古老的物种在秦岭可以追溯到70万年左右的中更新世初期。在秦岭的植物家族中,独叶草属毛莨科,它的叶脉的特异性、花朵的独特性,都表现出了一些原始特征。它生命的渊源据说远至恐龙时期。不难看出,秦岭为人类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提供了难得的场所。

秦岭:一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

有人称秦岭为“中华民族的龙脉”,有人说秦岭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秦岭与人类漫长的关系史,首先是从森林开始的。

秦岭是云的秦岭,雨的秦岭。高大的山体留住了南来北往的云,有云就有雨。充沛的雨水养育了森林,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反过来又把充沛的降雨尽收其中。即使在森林资源远不如从前的现在,秦岭仍然孕育着众多的河流,有着丰富的水文资源。秦岭在陕西地区流入长江的4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2条,流域面积38399平方公里;流入黄河的40公里以上的河流24条,流域面积16043平方公里。秦岭是长江重要支流嘉陵江和汉江的发源地,也是黄河重要支流渭河的发源地。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西秦岭的鸟鼠山。渭河冲积平原就是在长达800公里的渭河河谷中形成的。

大约7100万年前,秦岭脚下渭河流域便出现人类的足迹,宝鸡市区的北首领遗迹证明: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定居。距今100万年前的秦岭北麓公王岭蓝田猿人同样享受着秦岭与渭河的恩泽。

帝尧86年(约前22世纪),氏族社会部落联盟首领尧,命大禹治理天下洪水,大禹循渭河到达源头鸟鼠同穴山(今鸟鼠山)疏导渭河东注黄河。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起初就在秦岭北坡的姜水畔活动。秦人的祖先也是顺着渭河走到关中的。

秦岭为关中富甲天下、长安文明辉煌营造了必要的水环境。渭河流域的人们把渭河以南的秦岭称之南山。南山支流众多,仅在关中就有“七十二峪”之说。从甘肃到陕西,南山支流多,水大而清。可见,秦岭不仅是渭河的发源地,而且是渭河主要水源补给地。秦岭与渭河,当为血缘之亲。秦岭,华夏文明的生命之源。

秦岭尽其所有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而人类的文明却把秦岭推到元气大伤的尴尬境地。十三个王朝建都大兴土木取材秦岭。隋唐两代秦岭的森林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宋代对森林的破坏更为剧烈。宋朝建都开封,逆黄河而上在秦岭砍伐巨木,后来陕西境内的秦岭已无良木砍伐了,所需的木材远从西秦岭上砍伐,顺渭河、黄河漕运开封。明清除了继续滥伐树木,秦岭地区人口剧增,毁林开荒,也是造成森林被破坏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秦岭的低山区。汉中在秦汉以来为农业区,大面积天然植被始于元末明初。

曾经苍茫林海的秦岭,到解放初,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了。解放后的30多年里,仅陕西汉中地区开荒面积就达13万亩以上。长期滥伐森林,导致秦岭乃至巴山山区树木越来越少,不少地方年消耗量都超过了年生长量。陕西秦岭林区的33个县中,7个县的有林面积减少了4.73万亩,15个县的林木蓄积量减少了1400多万立方米。仅陕西森工企业到1981年省政府把秦岭划为水源涵养林时,已累计生产木材320万立方米。

秦岭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一部充满辉煌与忧伤的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史。

保护秦岭 我们的责任

地球上没有比森林的消失更可怕的事情了。

恩格斯在阐述俄国破坏森林所带来的后果时说,“由于无情的砍伐森林毁坏了土壤水分的储藏所,雨水和雪水没有来的及渗进地里就很快顺着小溪和大河流走,造成了巨大的水灾”。秦岭的现实是对恩格斯的这一科学论断最好的验证。

秦岭经历了人类几千年的无度索取后,苍茫林海早已面目皆非。许多峰峦相继成了秃山,而且低中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草甸和灌木丛。秦岭北坡的阔叶栎林,为侧柏林、白杨林和白桦林所取代;在南坡,耐贫瘠土壤的马尾松替代了原来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这些耐干旱耐贫瘠土壤的树种出现,证明了秦岭山区生态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后果显而易见。汉中地区从公元前185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汉江发生较大洪水55次,平均35.7年发生一次。据气象部门资料,陕西秦岭林区的柞水、留坝、凤县、镇安、佛坪、宁陕、太白7县,1970年以后的年平均降雨量比1970年以前,减少了92.9毫米。陕西安康地区近10年平均降水量比50年代减少了50毫米。全区50年代是5年一小旱,10年一大旱。60年代是3至4年一小旱,6至7年一大旱:70年代以后是年年都有干旱和洪涝灾害。

对于依赖秦岭水资源的广大地区来说,渭河及其南山支流来水量锐减已经成为难以接受的事实。1981年,陕西省政府把秦岭林区划为水源涵养区。而秦岭的保护事业则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始了艰难的历程。早在1965年挂牌成立的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开了秦岭保护的序幕。在这个面积5.6325万公顷的保护区内,除了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独叶草、太白红杉等珍稀动植物,处在保护核心区太白山的冰山遗迹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1979年,以大熊猫保护为主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82年,陕西朱鹮保护站在汉中的洋县正式成立;1986年,以保护金丝猴为主的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87年,以保护羚牛为主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至此秦岭保护区的面积已经达到18.5886万公顷。

秦岭一向被科学家们看做天然的“实验室”。秦岭南坡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中大熊猫密度最高的地区。地处秦岭南坡大熊猫分布区腹地的陕西森工长青林业局,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采育结合为国家生产木材的同时,担负起了保护大熊猫的重任。1983年,他们对兴隆岭南坡大熊猫及竹林资源进行调查,1984年成立了大熊猫保护巡逻队。1985年,北京大学和长青林业局合作制定了一个有关秦岭南坡大熊猫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计划,于是,北京大学的潘文石教授来到长青。当时的长青,农业生产由于气候的原因,被限制在海拔1400米以下河谷地带,森工的生产却不断向上延伸,直到海拔3000米的山脊,直逼秦岭地区最完整的一片大熊猫栖息地。潘文石教授在这里从事研究10年,他认为秦岭是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是大熊猫最有希望存活下来的地方。潘文石教授一边向国际有关方面发出呼吁,一边上书国务院陈述自己对秦岭保护问题的见解。引起了各方对秦岭的特别关注。1992年,林业部与世界银行签订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计划(B项),计划把陕西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既已建的四区一站)列为全国五个示范保护区之一,这对迫切要在秦岭保护方面寻找突破口的陕西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机遇。对潘文石教授的上书,多位国家领导人都就长青转产的问题作了批示。1994年6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兼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亲临秦岭地区实地考察,及时扭转了长青转产问题僵持的局面。1995年,陕西省GEF秦岭自然保护区群项目和长青局转产项目开始启动,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布成立,秦岭的保护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GEF项目在秦岭实施6年,把秦岭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与国际接轨的水平。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陕西合作,启动了秦岭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把天然林工程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结合起来,建立大熊猫自由交流的通道(走廊带),以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WWF项目促进更多的大熊猫保护区的成立,到目前为止,秦岭共建立了2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待批的8个),大熊猫走廊带5个,保护面积60.8556万公顷,占秦岭面积的10.5%。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1世纪的秦岭,已经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为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引水的源头。秦岭的生态系统恢复问题成了举世瞩目的大问题。秦岭的自然环境至少面临着农业发展、森林砍伐、矿产开发、工业污染等方面的影响和威胁。不过,秦岭留给我们的人与自然、人与森林的话题是深刻的。

我们必须记住:秦岭,中华民族的龙脉所在。秦岭,人类乃至更多的生命的源头。

猜你喜欢

渭河秦岭大熊猫
故乡
故乡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寻找大熊猫
遗憾的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最有名的大熊猫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秦岭作证
给渭河立传 中国 “旱腰带”上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