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2005-09-26张小霜

中国音乐教育 2005年7期
关键词:高师师范音乐

高师音乐教育要进行改革,这一观点毋庸置疑。很多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和思考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问题,也有不少教师纷纷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此也想谈谈我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 我国高师教育发展历史的回顾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出现于近代。为了富国强兵适应社会发展,1903年后清政府颁布了学堂章程,当时举国上下大兴办新学之风,因此急需人员补充教师队伍。1904年清政府开办师范教育,设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1905年在南京成立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开创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历史。清政府首次法定师范学校开设音乐课,明确师范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使感发其心志,涵养其德行。”民国时期,当时的教育部对高等师范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对音乐教学的课程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大纲、实施方法等几次修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师范音乐教育。1949年建国后我国师范音乐教育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师范音乐教育在一段时期内受外国音乐教育体制模式的影响,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很难突出师范和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后,高师音乐教育在教学规模、教学设施、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材编写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二十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是我国各个层次音乐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音乐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时代的发展给我们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型、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一切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改革将是我们高师音乐教育要做的工作。

二、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突出师范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职业性质十分明确。博学为师,德高为范,是社会对师范的要求,也应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回顾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师范的理解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在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同时,必须要明确音乐教育师范性的内涵。

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那么,教师应在思想和专业技能方面具备哪些修养和能力,就是我们高师教育要面对的问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根据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给其加入新的内涵,1.传道:高师学生进入社会所从事的是教师的行业,因此教师自身理论性的知识是一定要学的。如: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概论、音乐美学、音乐史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但要学,而且要学好、弄懂。理论功底越深厚,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就越游刃有余。2.授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有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一是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乐理、试唱练耳、和声、曲式作品分析、小乐队编配等。基本技能包括: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力,器乐作品的演奏能力,舞蹈的表现能力,对合唱队、小乐队的指挥能力等。这些都是专业传授的主要内容。3.解惑:我认为,这是将高师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部分。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加以运用和发挥,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因此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知识的学习,可以解决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未来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规律性的问题。这就是学科教学法。

三、 从专业角度的探索能否跳出以往高师音乐教学的误区

在我国正式出版的音乐杂志上,有很多关注和论述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文章,大家对过去高师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有相同的认识。如:高师音乐教学课程设置是专业音乐教学的模仿,师范性特点不突出;学生比较注意对专業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这样教学的后果就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迅速适应教学岗位的需要。现象我们看到了,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大多数文章的探索仍旨在对某一课程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的改革,如将声乐、钢琴的上课形式由原来的单一(一对一)方式,改为小组课、小班课;在基本乐理课中增加中国传统乐理知识等;还有的文章中提出课程设置的问题,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学会专业课件的使用和制作;也有的教师正在着手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些探索都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不够全面。我认为最重要的仍是观念上的问题,观念转变了,思想理顺了,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我们现在正在推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工作,如果将高师的学生作为教师产业的产品,那么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否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适应和完成教学工作,换句话说,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否很快被社会接受,找到他们自己的岗位,就成为高师音乐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检验标准。

四、 高师音乐教育仍需“一专多能”

五六十年代我们讲“一专多能”,主要指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演唱、演奏方面的专和能,如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器乐演奏方面也能拨弹几件乐器,钢琴、手风琴、二胡、笛子等,强调突出学生某一技能方面的能力。改革开放后我们对“一专多能”的理解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声乐、器乐或舞蹈方面有一项特长,而其他演奏、演唱、舞蹈、组织学生演出的能力也应具备。今天,国家教育部对基础课程改革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能”也就有了其相应的内涵。

现在有些高师学校音乐专业开设了这样一些课程:电脑音乐制作、音响学、艺术欣赏、茶道、插花等,意在配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样的课程又恰恰是以文化为底蕴、以审美能力为基础。因此我认为强调文化的积淀和素质的培养是高师音乐教育的核心。

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既要关注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又要关注农村县、乡中小学音乐发展的现状。目前最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地方,就是广大农村。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知识构成上,也应有适合农村现状需求的部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中小学音乐教育有其自身特点。这也是高师音乐教育要面对的问题。

张小霜河北省石家庄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高师师范音乐
高师音乐学院音乐教材的规范性研究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小书画廊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音乐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