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断层”谁来补位
2005-04-29
知识分子是人才,管理人员是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而且是不可代替的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对技术工人的价值认同严重扭曲,认为他们学历低、素质低,没有文化,不是人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盼望孩子读大学、到企业做“白领”、到机关做干部,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当工人。
日前,记者对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在岗及离岗的蓝领进行了采访,从他们哪儿里了解了一些关于蓝领工人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吴中有师傅,是一位典型的忠厚、纯朴、实干的老工人,1971年进厂,车、钳、铣、刨样样精通。他的一手好手艺是从他师傅那儿学来的,师傅不仅教会了他操作各种车床的技巧,而且也交会了他如何做人的道理。十几年前,他也带了一个徒弟,他像当年师傅交他一样,一心想把自己的“绝活”传给徒弟。不料,徒弟的心并不在厂里,几年前辞职到某公司挣大钱去了。之后,吴师傅在也没有收过徒弟。他说:“这也不能全怨小青年,现在的社会和我们当时学徒时大不一样了,车间工作强度大、环境差、待遇低,有几个孩子愿意当工人?
吴师傅说,现在车间里除了还有几个身体还钉得下来的老工人外,就是一些刚从技校毕业的职校学生,三四十岁的中坚力量几乎没有,年龄的断层严重地影响了车间正常工作的运转,老工人一旦退休,这个产品也就随之消失了。待遇与技术不成正比的现象造成了绝技的失传。
吴师傅还说,在待遇方面也存在着地域差别,广州、深圳等南方地区比北方的待遇略高,外资和合资企业的薪水要比私企和国企的薪水高一大截,而国企比私企还要略低一些。
“放下待遇问题暂且不谈,在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中,总认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是人才,而技工只是工人,不是人才。还有些年纪轻轻、经验不足的‘毛头管理人员对老师傅发号施令、外行指挥内行,这种现象严重地打击了技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另外有些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为操作方便,采取年龄上“一刀切”,使许多身怀绝技、正处在发挥作用最佳期的高级技工离岗,其中包括一些技术高超的女技术工人,我觉得这是管理制度的问题。”
吴师傅的话正中了现阶段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不够,这种观念的偏差导致学历教育过度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这已成为我国教育投资和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马凯,32岁,职校毕业后在一家国有企业车间当车工,学徒半年就离开了工厂去帮同学的亲戚看网吧。网吧红火时,他频繁跳槽,从一个网吧跳到另一个网吧。后来当他想自己开个网吧时,网吧生意已不再好做了,他的饭碗也时常因门店的倒闭而丢失。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既没有稳定的职业,又没有富有的爹妈,搞对象交女友成了一件难事。而和他一块进厂的同学,现在已是技术工人了,一人操作两台数控车床,月薪3500元。当记者问他想不想回工厂时,他沉默了许久,然后摇着头说:“就是要饭,也不会回去”,那意思是“好汉不吃回头草”。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不要说技术,就是他现在的松散状态也不适合车间的要求了。记者在和他交谈时,发现他的眼神始终是流离不定的。
洪勇为,21岁,北京长空喷砂设备有限公司装配电工,职校毕业进厂一年,对工作满意度,“还行”,按他的话是:经常出差,挺好玩的,而且有车补、饭补。因目前尚未交女友,花钱比较痛快,还时不常地和小哥们儿们去迪厅、歌厅潇洒一把。问他爱不爱自己的工作, “无所谓”!“为什么”?“没什么为什么,谁能说得好明天的事”!“会跳槽吗”?“没准,不开心就跳呗”!
如今老总们操心的事除产品、市场外,又多了一个新内容:“高级蓝领”缺乏。用他们的话是“找一个高级技工比找一个工程师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