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清产核资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2005-04-29闫俊瑜
闫俊瑜
在国加入WTO并以不可阻挡之势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今天,如何全方位与国际接轨,更快的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摆在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在这不可逆转时代大潮的呼唤和促进下,一系列国企改革举措纷至踏来:强化基础管理、夯实资产、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主辅分离、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等等,而这些都离不开一项工作——清产核资。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主任李荣融于2003年9月签发了国资委第一号令《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为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摸清企业家底”提供了法律保障。企业清产核资的准确定义是:通过进行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溢认定、资金核实和完善制度等活动,依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溢,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
一、企业需要进行清产核资的情况
(一)企业存在以下情况,国资监管机构可以要求企业进行清产核资
1.企业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超过所有者权益,或者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账实严重不符的。
2.企业受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重大、紧急情况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造成严重资产损失的。
3.企业账务出现严重异常情况,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二)企业发生以下事项,需要进行清产核资的,由企业提出申请,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1.企业分立、合并、重组、改制、撤销时,涉及资产或产权结构重大变动,如主辅分离进行的清产核资。
2.企业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等情况,如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所进行的清产核资。
3.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企业特定经济行为必须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其他情况。
二、清产核资的具体步骤
企业开展清产核资,首先应确定基准日,然后以基准日的账务和资产情况为基础,按照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溢认定、资金核实及国有资本金数额核定等步骤进行,具体内容包括:
账务清理:对企业的各种银行账户、会计核算科目、各类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等基本财务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以及对企业的各项内部资金往来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以保证企业账账相符,账证相符,促进企业账务的全面、准确和真实。
资产清查: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企业对清查出的各种资产盘盈和盘亏、报废及坏账等损失按照清产核资要求进行分类排队,提出相关处理意见。
价值重估:对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背离较大的资产(主要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按照国家规定方法、标准进行重新估价。企业在以前清产核资中已经进行资产价值重估或者因特定经济行为需要已经进行资产评估的,可以不再进行价值重估。
损溢认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国家清产核资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申报的各项资产损溢和资金挂账进行认证。
资金核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企业上报的资产盘盈和资产损失、资金挂账等清产核资工作结果,依据国家清产核资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组织进行审核并批复准予账务处理,重新核定企业实际占用的国有资本金数额,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及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数。
三、清产核资过程中的关注要点
企业开展清产核资的整个过程中,大量具体工作集中在账务清理、资产清查和损益认定阶段,把握好这三阶段的工作要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账务清理阶段
为保证企业的账账相符、账证相符,企业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必须认真做好账务清理工作,并着重关注以下内容:
1.以清产核资工作基准日为时点,采取倒轧账的方式对各项账务进行全面清理,对企业总公司及子公司的所有账户进行清理,以及总公司同各子公司之间的各项内部资金往来、存借款余额,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等基本账务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以保证企业各项账务往来关系清楚、资金关系明晰。
2.认真清查公司总部及所有子公司的各项账外现金,对各类“小金库”进行全面清理,认真予以纠正,及时纳入企业账内。
3.全面清理企业总部及所属子公司的对内或者对外担保、财产抵押和司法诉讼等或有负债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排队,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
4.对清理出来的各种由于会计技术性差错因素造成的错账,应当根据会计准则关于会计差错调整的规定自行进行账务调整。
(二)资产清查阶段
在资产清查中把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结合起来,把清理资产同核查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结合起来,重点做好各类应收及预付账款、各项对外投资、账外资产的清理,以及做好企业有关抵押、担保等事项的清理。具体应关注以下内容:
1.债权债务:清理各项债权、债务,并确认其与债权、债务单位的相关金额是否一致,着重关注应收款项的账龄分析及回函确认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坏账损失。
2.存货:分别按企业既定的存货类别分项目进行清查,核查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重点关注存放时间长、闲置、毁损和待报废的存货,以确定是否存在盘盈、盘亏、积压和报废损失。
3.长期投资:应重点关注企业的长期投资产权清晰状况,与被投资单位的相关金额是否一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如何,是否存在投资损失。
4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重新审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是否恰当,使用状况如何,是否存在盘盈、盘亏、待报废和毁损等情况。
5.在建工程: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主要项目和工程的结算情况,是否存在报废、毁损等情况,如属停缓建、停建后拆除等情况,应着重关注停建和待报废工程的主要原因等。
6.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无形资产: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潜亏挂账的项目。
7.各类盘盈资产和负债潜盈:重点关注盘盈或潜盈的原因和作价依据。
8.各类盘亏资产:重点关注资产盘亏的原因、责任及金额。
(三)损溢认定阶段
企业在进行账务清理、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对各项清理出来的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依据《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的有关规定取得相关合法证据后,由进行清产核资专项财务审计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核实和认定。合法证据包括:
1.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
2.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
3.特定经济行为的企业内部证据。
“合法证据”对于整个清产核资结果的
认定和处理至关重要,应着重关注,可以考虑以下两方面。
一是清产核资结果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处理:核权益或核损溢,即税后核销减少企业未分配利润或税前核销减少企业本期利润。选择不同的方式核销,所需提供的证据也不尽相同。如坏账损失的认定规则中,对于逾期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有败诉的法院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胜诉却无法执行的或债务人无偿债能力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执行的,依据相关法律文书,认定为损失,可申报核减权益;如果企业申报税前核销,则只有法院的终止执行书有效,中止执行书是无效的。因此,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处理方式,从而提供相应的“合法证据”。
二是对于股份制企业清产核资清查出的资产损失,若申请以核减权益方式处理的,原则上应由董事会决议通过,所有股东按股权比例共同承担,董事会的核批文件是必备证据;但若企业董事会或股东会不同意按股权比例核减各自的权益,则清查出的资产损失由企业在当期损益中自行消化。
四、清产核资的涉税问题
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资产盘盈是否存在补缴企业所得税的问题?这是很多企业的担心和疑问。为促进企业真实反映情况,如实暴露问题,真正解决国有企业资产状况不清、管理混乱、资产闲置浪费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在国资评价函[2003]94号文中明确指出:
(一)对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资产盘盈,首先冲减有关资产损失和潜亏挂账,对于资产盘盈冲减资产损失后数额较大的,报财政部、国资委批准后可相应增加国家资本金,不再补缴税款。
(二)企业资产损失大于资产盘盈的部分,经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后,对于企业自行申请列损益处理部分,报同级税务部门审核后,允许企业五年内自行消化。
五、清产核资的组织技巧
清产核资是一项集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如何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各阶段的工作,必须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加强沟通协调,注重分工协作。
(一)宣传清产核资文件精神,学习损失认定规则。
(二)打消经营者的顾虑,正确认识清产核资工作。
(三)加强各相关部门协作和沟通。
(四)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清产核资中的作用。
六、清产核资的后续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内部控制
企业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要针对清产核资工作中暴露出来的资产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对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形成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分清管理责任,提出相关整改措施,下大力气巩固清产核资结果,防止前清后乱。
(一)按照国家现行的财务、会计及资产管理制度,并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在建工程等管理制度。
(二)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完善各项内控机制,完善内部资产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对内部各级次企业的财务监督。
(三)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和子公司负责人任期审计制度,并认真研究建立各项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强对外担保及委托资金等高风险项目的管理和控制。
(四)积极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将本企业投资、经营、财务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出资人、董事会、股东和广大职工披露。
(五)各企业要在巩固这次清产核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财务决算工作,加强对财务决算的审核,确保财务决算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经营业绩。
国务院关于清产核资的指导精神是“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一个懂得理财的家庭,必然经常清点家当,计算收支;一个善于经营的企业,必然注重盘活资产,创造效益;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必须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积极开展清产核资,充分暴露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