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铁行业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分析

2005-04-29周宜洲

会计之友 2005年10期
关键词:钢铁行业钢铁企业钢材

周宜洲

钢铁工业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基础产业。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迈向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都包含着钢铁这一基础原材料的必须消费。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其社会累积钢铁消费,均与其经济实力和水平密切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取向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地区。2003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16694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相当于1.4万亿美元,人均超过1090美元。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2003年当年产钢量2.2234亿吨,占到全球粗钢产量9.625亿吨的23%,年净出口钢材3021万吨,国内钢材消费量达到2.4725亿吨,消费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钢材。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间,是怎样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又将如何面对经济增长进入重化工阶段所带来钢铁消费更大幅度的增加,的确值得进行清晰的发展研究。

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带动中国钢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资料,在改革开放起始期1979年,我国是非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当年GDP总量即工农业总产值6175亿元,人均409美元。改革开放后,中央先后确立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面临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开始得到迅速的恢复。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我国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例如,1979年开始的分田到户、联产承包等农业发展改革政策;1979年开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及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以及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等沿海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政策;自1981年起国家每年发行国库券即国债促进和提供发展资金的政策,九十年代相继实行的国家外汇体制、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上市融资的资本市场,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目的的企业法、承包制、公司法的制定和实施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GDP总量是1979年的近19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8%。同时,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钢铁、电子、有色金属等行业都得到了规模发展,各行业整体实力有了新的提高。

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从8.9万多亿元增长到35万亿元,即折算美元将超过4万亿美元;人均占有GDP从800美元提高到3000多美元。而实现这个目标,我国GDP将保持年均增长7.2%的速度。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钢材消费处于高峰期。从发达国家对钢材消费的情况分析,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均消费钢材水平和钢的占有量,都曾达到600-1000千克,近年来这些国家应该算进入信息时代,但人均消费钢材仍远远超过我国的水平。如2002年美国人均消费钢材358千克,日本人均消费钢材522千克,德国人均消费钢材379千克,而我国为145千克。2002年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而钢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钢材消费总量的1/4。到2010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钢材消费250千克是可能的,按此测算,保守估计钢材消费总量也将突破3亿吨。这个广阔的市场消费空间,即是钢铁工业的发展空间,也是实现钢铁持续高增长的潜力所在。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钢铁行业发展的前提。没有国家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政策和市场需求,钢铁行业单一性发展从经济学理论上行不通,从实践中也无法证实,未来也是改变不了的。

二、开放与引进促成了钢铁行业的市场化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我国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的开放,反过来,也加速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开放钢铁市场。钢铁市场是国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最早实行开放的市场之一,钢铁行业由1980年前的产品计划分配,进入到部分计划分配和部分市场分配,至1986年进入到全部市场分配,钢铁企业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市场分配,由非竞争经营到同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直至跨国公司竞争,以及由工艺装备技术落后、包袱沉重、管理落后、资金缺乏到实施“三改一加强”,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艰难转型过程,目前,钢铁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充分竞争的产业之一。这期间,钢铁行业成功地将开放钢铁市场之初的压力,转化为加速发展的动力,到当今形成了强有力的市场运营能力。例如,由开放之初的大数量和高技术含量品种的进口依赖,变化为当今的小差量品种的进口以及灵活的有进口有出口模式,高技术含量品种自有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二)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革开放后,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自身需求不断增大与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钢铁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而国内设备制造业在高技术高性能装备方面对钢铁行业又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致使钢铁业无法满足市场竞争需要。改革开放,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提供了重要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钢铁企业就成为钢铁行业发展成功的主流。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经过这些年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我国钢铁工业建成了大型烧结机、大型现代化高炉、转炉,冷热连轧生产线,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镀锌生产线,彩涂生产线等大型先进技术工艺生产线,形成了以宝钢三期、武钢三炼钢、太钢不锈钢炼钢和轧钢先进装备、珠钢薄板坯连轧、唐钢超薄板带、鞍钢1780轧机等为代表的具有当代一流水平的技术装备,钢铁生产设备向大型化、现代化、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的国际水平,从而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持续高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三)引进管理。面对开放的钢铁市场,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钢铁行业的竞争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但其背后实质上是装备技术的竞争,是管理体系的竞争,中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软肋是管理落后。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中国当时最大的钢铁企业鞍钢时就指出:“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多种议论,中央果断决策,按照世界一流的工艺技术装备全新建设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上海宝钢,宝钢同步引

入日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此为标志,我国钢铁企业及早接受了全球化的理念,不断引进跨国钢铁企业的市场服务理念、市场营销方法、原材料国际化采购方法、设备点检定修方法、6σ产品质量管理方法、钢铁项目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作业制度、钢铁业务流程管理方法、钢铁企业资本积累及合作合资方法等等,并与国际标杆企业技术经济指标对标,实施赶超战略。应当说,对于所引进的设备和管理技术,许多得到了有效的吸收和借鉴,形成了我国钢铁业重要的竞争力。但也有一部分引进项目在一些企业没有形成学习运用先进管理技术的文化条件,致使落实和执行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不高,投入产出比率低,管理水平一般,创新能力差。这也是我国钢铁业至今总量与需求存在结构性能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走出去的发展思考

有专家预测,按照我国当前9%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约30年才能与美国经济总量水平一致。按照传统的经济总量钢材消费强度系数计算,届时,中国的钢材需求量相当于当今全球的全部产量,显然把全球的钢铁都流向中国是不尽可能的。但是,中国未来的十年间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地区是不可置疑的,既然我们具备经济发展的前提性条件,为什么钢铁业还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要干什么,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利基市场。中国经济市场是钢铁行业的利基市场。其特质表现为,需求总量大且持续增长,钢铁技术产业转化能力强,高技术品种市场成长性好,劳动力成本低及最近距离物流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国外的钢铁巨头如浦项公司、阿塞洛公司、TKS公司、日新公司等均努力向中国销售钢材,同时采取合资建厂转移制造进入。面对国外公司的进入,我国钢铁业必须走出去,以全球化的眼光和国际经营理念,审视我们自身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加紧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引入企业短缺的硬资源和软资源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大对中国目标市场的产品和技术开发,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二)战略资源。钢铁行业是矿产资源依赖型行业。全球范围内的钢铁企业都面临着铁矿石、煤和焦炭等原材料竞争加剧的局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称,海外铁矿要在两年中增产2亿吨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一些钢厂可能在即将开始的资源争夺战中被扼杀。200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48亿吨,占到总需求的36%,未来进口总量和供应比例呈增长趋势。依此,经济人士认为,因为全球铁矿石增产有限,中国钢铁行业进一步发展将受到制约。分析全球矿产资源与钢铁生产的格局,铁矿石资源占有及输出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并不高,而全球钢铁生产强国如韩国、日本、欧洲国家等,反而是铁矿石资源100%的进口国。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钢铁行业所需的矿产资源是向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地区和企业流动的。因此,我国的钢铁企业只有坚决地“走出去”,才能推动战略性的矿产资源供应链的建立和巩固。

(三)钢铁技术。我国钢铁技术比较发达国家是落后的,主要表现在品种开发技术、品质管理技术、钢铁生产设备研发制造技术,以及钢铁技术产业化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抗竞争能力,实施钢铁技术全球化的战略,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研发技术,或者输出资本进行合资开发,或者建立国外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等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将国外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迅速转化为自身独特的技术,最终超越强手。

(四)国际化经营。我国钢铁企业在80年代初属于被动全球化。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要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国际化经营就成为钢铁企业之必需。走出去,可以有效地推动管理、技术、法律、经营人才的国际化,使企业建立国际化的商业运营模式,并以国际先进水平企业作为标杆,提高我国企业在物料消耗、能源消耗、作业消耗、环境指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竞争力。总之,钢铁企业只有通过走出去,才能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行业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增长,真正做大做强,使我国有更多的钢铁企业成为全球一流的企业,以奠定中国钢铁强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钢铁行业钢铁企业钢材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承压设备用钢材使用焊接性探讨
钢材集中采购管理思考探究
《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解读
关于印发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
钢铁行业PM2.5控制策略分析
钢材分类标号(一)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
1~5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关于钢铁企业转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