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埃塞裂谷带
2005-04-29彭龄
彭 龄
有着“地球伤疤”之称的东非大裂谷,北起约旦河、死海,向南沿红海进入埃塞俄比亚,继而经肯尼亚、坦桑尼亚、直至莫桑比克印度洋沿岸,总长6400公里。我们在中东国家工作时,曾多次去过约旦河、死海、亚喀巴湾和红海,那是东非大裂谷的尾闾。特别是死海地区,一道宽仅10余公里的南北向狭长谷地,深陷入海平面下近400米,两侧危崖陡峙,确实像一条大“伤疤”,由于裂谷形成时地壳激烈运动而构成的断层,完整清晰,像一页页内容详实的教科书,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这次出访埃塞俄比亚,有机会再次走近这世界著名的地质奇观,也算了却平生所愿。
埃塞俄比亚境内的裂谷带是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像是谁挥动一把巨斧,由东北到西南将埃塞中部高原劈成两半。在阿瓦什河与奥莫河之间的达纳基勒洼地,留下一道宽100多公里、深近2公里的“伤疤”。然而在地面看,由于这里的裂谷带比死海所在的约旦河谷宽得多,所以并不像我们在约旦河谷和死海地区看的那么明显。
我们出发时,埃塞国际和平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塔塞德·阿亚鲁先生提醒说,埃塞是以山地为主的高原国家,素有“非洲屋脊”之称。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气候与植被生态呈明显的垂直带特征。除北部3500公尺以上的寒带高原气候带———维契带,我们此行无法感受外,其它不同海拔的气候带可以亲身领受。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是2400~3500公尺的温带山地气候带———德加带,年平均温度15度左右,植被以桉树、槐树、草类为主,是牧场集中分布地区。公路两旁不时看到草场上自由自在的牛群。据塔赛德·阿亚鲁先生介绍,埃塞适合放牧的土地占国土面积半数还多,牛、羊存栏数近亿头,居非洲之首。但以家庭放牧为主,缺乏规模化养殖经验与技术,抗灾病能力及综合利用水平差,实际上还只是一笔尚待开发的资源。不知不觉中,车窗外出现了黄木、杜松和橄榄树林,这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海拔1800~2400公尺的亚热带高原气候带———沃伊那德加带。这里年平均气温18~24度,照进车窗的阳光已不似刚才那般柔和。汽车继续前行,阳光已渐渐变得灼热。成片茂密的树林向后退去,景色也随之改变。莽原上,隔不远便有一株树冠像一层层绿色云片般平、薄而阔的矮树,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株株精心培育的文竹。这是金合欢树,一种适合在年平均气温22~26度,日照强、雨水少、土地干旱的莽原地区生长的树种,是进入海拔500~1800公尺的热带莽原气候带———科拉带的标志。待抵达阿瓦什河谷与奥莫河谷相连的库卡、兹伟等裂谷湖地区,便进入海拔500公尺以下,以平原、低地和沙漠为主的热带沙漠性气候带———贝雷哈带了。这里年平均气温30度以上,不仅阳光灼人,连吹进车窗的风,也带着一股股热浪。地表植被也换作耐干旱的沙棘、龙舌兰及肉质、多刺的仙人掌类植物。有些地方,已只有裸露的沙漠和一蓬蓬骆驼草了……
埃塞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尼格罗人就在此从事农牧业。公元前1000年左右,随着含米特人和闪米特人的迁入,带来了高粱、油菜籽、苔麸、芭蕉、咖啡等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由于埃塞的自然条件适于咖啡、芭蕉、恰特(一种卫茅科常绿灌木,其叶片咀嚼时可产生兴奋感,久而成瘾)等作物生长,使它成为这些作物的著名原产地。其中咖啡是埃塞主要出口物资,占国家外汇收入的95%。而产量达数千吨的恰特树叶,除本国消费外,主要销往红海周围及中东有咀嚼恰特树叶习惯的伊斯兰国家。阿瓦什河谷是埃塞重要农业区,我们沿途看到的农作物有高粱、玉米,向日葵、大麦、小麦、苔麸、甘蔗和棉花。甘蔗在埃塞种植的历史较短,大约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引进。农作物中,我们最感兴趣的自然是苔麸。埃塞人每日不可或缺的主食“英吉拉”,就是以苔麸籽磨的面为原料制作的。途中,我们看到埃塞农民正将一袋袋脱粒后的小麦与苔麸驮到公路边待运,忙停车跑过去看。原来苔麸籽竟是一粒粒比芝麻粒儿还小许多的小草籽,有黑、白两色,后者为上品。因其籽粒小,产量比小麦低得多,其它国家和地区多把它用作牧草。唯独埃塞人偏偏将苔麸的籽磨成面当作主食,而且,宁可连年饥荒,也不愿接受外国农业专家们提出的减少苔麸种植面积,改种产量比苔麸高出许多倍的小麦和玉米的建议,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阿瓦什河谷与奥莫河谷相交处,自北而南,有大大小小一共8个裂谷湖,像是一串珍珠,构成埃塞南部裂谷带中的独特风光。其中3个咸水湖,5个淡水湖。有的湖水由于含有氧化铁,呈橙红色,其它湖水却蔚蓝、清澈,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湖边生长着许多珍奇动植物,我们就看到过盘羊、鹿、瞪羚、狐狸、白须长尾猴和松鼠。据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裂谷湖中或湖边洼地上还有鱼,后来遭偷猎者捕杀,已经灭绝。这一串裂谷湖及湖边洼地、沼泽和森林,更是鸟儿们的天堂。而且,这些动物和鸟儿根本不怕人,甚至很乐意与人们亲近。我们看到成群的白鹭、灰鹤、野鸭和鹈鹕争食着孩子们扔给它们的小鱼,好一幅人鸟同欢的图画。而在阿卡加塔沙拉国家自然保护区,我们不仅看到高达2.5米,体重达130公斤体型最大的鸵鸟,也看到体长仅6.3厘米,重不足3克的小蜂鸟。
湖上观落日,也是裂谷湖著名景观之一。我们赶到阿瓦萨镇,已近黄昏,为观落日,来不及去度假村安排住宿,便把车直接开到阿瓦萨湖畔,那儿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欧洲游客,也有埃塞当地居民,其间还夹杂着一些兜售工艺品的小贩。大家在湖边静静地等待着,只可惜有云遮挡,未能看到日落湖中的瑰丽景色。不过,几片镶着金边的丹云倒映湖中,为四周青山秀水添一抹亮色,也不失为难得一睹的美景。
和约旦河、死海、亚喀巴湾地区一样,埃塞南方的裂谷带中,也有着众多的火山遗迹。就在我们离开阿瓦萨湖边,去度假村下榻途中,远远地看见草莽丛中,一座拔地而起的独立山丘,在落日的余辉里,闪着赤红色的光芒。根据我们长期在西亚及约旦河谷、死海地区工作、生活的经验判断,那山丘一定是由火山岩堆积成的。第二天返回亚的斯亚贝巴时,我们先弯到那里,见那小山果然是火山灰堆积成的,红、黑分明,煞是好看。其实完全可以把它改建成旅游景点,而镇政府正筹划将它开发用作铺路的材料,以改善南方的道路状况,我们真觉得可惜。在返回亚的斯亚贝巴的途中,我们不仅看到好几处火山堆积岩组成的山丘,还看到用火山石构建的房舍、桥梁,也别具特色。火山堆积岩组成的山丘,对埃塞人来说,大概早已司空见惯,未觉有何新奇,所以也没有想到它们还另有可利用的价值。
虽说走马观花,来去匆匆,埃塞裂谷带之行确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