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山寻古

2005-04-29李玉洁

寻根 2005年2期
关键词:彭氏彭祖岩洞

李玉洁

11月,已经是深秋天气。在我国的北方,那凛冽的西北风早已吹落了树上的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树枝抗拒着清冷。而在闽北的武夷山却仍然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碧绿。这天,我随一个旅游团队来到这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在这里,我陶醉在武夷山那仙境般的青山绿水之中,而武夷山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震人心弦,禁不住的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武夷书院思朱子

走进武夷山,青山环抱、绿树掩映中有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山门是一座雄伟的牌楼,上写“武夷书院”四个大字。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讲学的地方,初建时名曰“武夷精舍”,后又改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等。朱熹创建了这座书院,并在这里讲学达5年之久。

我站在武夷书院,抚摸着书院殿堂的廊柱,浮想联翩。朱子那坎坷的一生浮现在脑海中。朱熹(1130~1200年),祖籍安徽婺源,生于福建建阳尤溪(今武夷山),字元晦。他出生在一个正直的官员家庭,父亲朱松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贬出朝廷,出知饶州,没有上任就死去了。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先后被任命为泉州、同安主簿、秘书郎。朱子的一生,廉直如其父,刚刚做了秘书郎,就屡屡上疏皇帝,应立纲纪、厉风俗、罢斥小人奸佞、任用贤能正直,并坚决主张抗金。他上疏说:“金人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朱熹上疏,言辞尖锐猛烈,触犯了朝廷中的奸佞之徒,被贬到武夷山主管冲佑观。

朱子一生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自18岁考中进士到71岁去世的50多年中,他在朝供职仅40天,在泉州、同安、南康军、漳州、潭州做官9年。在其余的40多年中,朱熹因直言上谏,冒犯朝廷,多次遭贬。

在遭贬谪的岁月中,朱熹以教学为业。他家境贫寒,箪瓢屡空,常以借贷度日;但对远方慕名而来的学子则以豆饭藜羹相待,对于非道义之财芥毫不取,表现出安贫乐道的高贵品格。他在武夷山建武夷精舍,聚徒讲学,武夷山也成为天下学子的聚集之地,为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朱子一生著述丰富,对儒家的经典无不涉及。他的后人及弟子将其上疏、论著、诗、文整理汇编为《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熹是我国自孔孟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被称为两宋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是当时学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代名儒。朱子还曾在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讲学。然而朱子的一生多半在故乡渡过。武夷书院是朱熹付出心血最多的一处学舍,故朱子的学问又称为“闽学”。

朱子一生充满艰辛坎坷,官场失意,命运多舛,但他的学问道德在枯寂中升华,迸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如今人们在这青山绿水环抱的武夷书院缅怀朱子,不正表达了对朱子学问道德的无限敬仰之情吗?

天游峰上忆彭祖

离开武夷书院,我们沿着陡峭的石阶山路向上攀登。沿途怪石林立,山路崎岖,绿树丛中,鸟声啼啭;忽然看见一股溅着银花的瀑布从山崖飞下,在下面的深池形成一注碧绿的潭水。据说这里是仙人洗浴的地方,名曰“仙人浴”。

我们终于登上天游峰,这是武夷山的顶峰,站在峰顶,武夷山的风景尽收眼底,千崖万壑,叠绿层翠,巍峨的彭祖阁就耸立在这天游峰上。步入殿阁,只见阁内供奉三尊石身神像,中为彭祖,两边是彭祖的儿子武和夷。当地传说,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洪荒。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这里开山治水,造福后世。人们为纪念其功德,就把此山命名为武夷山,尊彭祖为武夷君。汉武帝曾诏令每年用干鱼祭祀武夷君,以后历代祭祀不衰。

彭祖,在我国的古代传说中是一位得道的仙人。西汉刘向的《列仙传》,晋葛洪的《神仙传》、干宝的《搜神记》都记载了彭祖成仙的事迹。说他是陆终氏的第3子,姓铿氏,自尧时举用,历经夏代,至商时封在大彭(今江苏铜山县,在徐州附近),善于养生,活到八百岁。《史记·楚世家》记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大彭氏被攻灭之后,其后裔向四方迁徙,一支可能迁到鄱阳湖一带。鄱阳湖古称彭蠡,汉代在这里建彭泽县,当与彭人在此活动有关。大彭氏有一支可能迁到了今河南南阳之北。南阳古称申。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商末大彭氏失国,子孙处申。楚文王伐申,取彭仲爽以归。”彭仲爽是大彭氏后人,做了楚文王的令尹。另外,河南渑池县有彭池,甘肃庆阳有彭山、彭水,四川有彭县。我国许多地区、山、水以“彭”为名,当与大彭被灭之后,大彭后人四散到各地生息活动有关。

在彭祖的神像前,我想大彭氏一族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当大彭氏被殷灭后,他的一支族人从中原来到这遥远荒僻的武夷山,披荆斩棘,开启山林,创造出这人间仙境,彭祖也被尊为武夷君,享受千秋祭祀,安享神仙之乐。祝福彭祖及其后裔族人,感谢他们为开发武夷山所做的贡献。

九曲溪漂流说悬棺

武夷山下有一条环山而流的溪水,名曰九曲溪。武夷山景区开发一个旅游项目,即让游人坐在竹筏上顺九曲溪漂流,以感受大自然的乐趣。当我坐在竹筏上,那清新纯净的空气顿时让我心旷神怡。竹筏顺着千回百折的溪水向前漂流。南宋道人白玉蟾诗云:“山耸千层青翡翠,溪流万顷碧琉璃。”坐在竹筏上,看那高耸的山峰层峦叠嶂,青翠欲滴;看前方,两岸青山相对出,清澈溪流随山转,千片竹筏随水来。那撑筏的姑娘,人称“小妹”,热情活泼,沿途她介绍着九曲溪的山水风情,奇峰秀岭;讲述着武夷山的故事和传说,如齐云峰、象鼻岩、三仰峰、天游峰、大藏峰、仙钓台、玉女峰、大王峰等……忽然,撑筏的小妹说:“你们看,那就是武夷山的悬棺葬!”我顺着小妹手指的方向,抬头望去,只见那高高的峭壁上有一岩洞,洞口处散乱的棺木架依稀可辨。呵,这就是著名的武夷山悬棺葬!

十六年前,我在四川大学读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研究》,在论文中,我对古代的悬棺葬进行过探讨。中国古代的悬棺主要集中在四川南部的珙县、长江三峡和武夷山。

川南珙县的群山中,悬崖峭壁上多凿有径约三四寸的方孔,钉以木桩,在两根或三根木桩上往往架棺木一具。据有关考察报告说,珙县麻塘坝的两面悬壁上,悬棺累累,多至数百具。棺为整根硬木挖成,长、宽与今制相似,有的棺中随葬有陶碗、兽角等,架棺木的岩壁还往往绘有岩画。据说,当地少数民族在亲人们死后,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岩之上,弥高者以为至孝,先堕者为吉。盛行这种葬俗的民族大概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升天,因此将棺木放在高处悬崖,使人的灵魂更迅速地升天。人的灵魂升天后,棺木就会堕落尘埃,因此“先堕者为吉”。这些悬棺葬自先秦至明清皆有遗存。

长江夔峡亦发现有悬棺葬,这是一种岩洞葬。棺木安放在山洞中,并有随葬品,其时代在战国至西汉时期。

武夷山的悬棺葬与川南珙县、长江夔峡又有不同。这里是一种岩洞架壑船棺葬。棺木似船,由楠木做成,称为船棺。棺木分底和盖两部分,均用一整块大圆木刨成,棺头部翘起,有头高尾低之状。《武夷山志》云:船棺以“楠木刳成”。《溪蛮丛笑》云:“蛮地多楠木,有极大者刳以为舟。”闽越民族生活在水网溪谷之中,舟船是他们生活之必需,当亲人死后,活着的人用当地产的楠木仿舟船制成船棺,让死者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使用。为了使棺柩永远保存,人们将棺柩葬在山崖的岩洞中。武夷山的悬棺葬是西周、春秋时代的遗存。

武夷山的岩洞船棺葬,宋人称之“架壑船”,其特征是在岩洞壁上凿孔,安上木桩,以架船棺,这种船棺一般悬空架于岩洞之中。《史记·封禅书》在谈到越人的风俗时,西汉大臣公孙卿说:“(越)仙人好楼居。”南方闽越地区潮湿,自石器时代起,人们就采用木栏式的建筑形式,因此,越地仙人也喜好居住楼台。武夷山的这种在岩洞上的架壑船棺葬,当与“仙人好楼居”有关。

武夷山的架壑船棺葬,当地人称为“仙人葬处”、“仙舟”等。那些在高高峭壁上的岩洞船棺葬,为这仙境般的武夷山增添了多少神秘,引起了人们多少遐想。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彭氏彭祖岩洞
宋代北江蛮彭氏及其族属考辨
彭祖的故事
彭定求理学思想试探
“岩洞女孩”:生活虽然不容易,但我从未自卑
乡约:给“彭祖故里”的音乐达人说媒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传承彭祖养生之道 造福现代人——另有首创速勃绝招
易武从文:明代长洲军户家族彭氏之转型
土司宗祠的孝文化影响:湘省个案*
旅途探险记之岩洞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