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

2005-04-29朱幸福沈左赋

清明 2005年2期
关键词:老先生

朱幸福 沈左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描写离愁别绪的篇章中,大唐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一直脍炙人口,每每诵读,一股思乡缠绵之情似乎超越时空、超越海峡、超越任何人为的限制,让所有的游子都有叶落归根的感觉。当年,许多英姿勃发的大陆青年或自愿或被迫到了台湾,没想到一去数十年,音讯皆渺茫,而思乡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浓烈起来。因此,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允许两岸人员探亲时,这些早已两鬓苍苍的去台老兵都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许多人也因此留住下来,在家乡投资置业。台胞赵彬如先生就这样回到了芜湖县清水镇,并首期投资248万美元,资助其侄子赵宗山创建民办芜湖泰文中学,以完成自己“回报故乡,造福桑梓”的心愿。在2004年高考中首战告捷,实现了“开门红”:高考达线率100%,名列芜湖地区民办学校、普通中学前茅。赵彬如老先生闻讯后十分高兴,立即向学校全体师生表示祝贺,并将在原来投资的基础上,再追加投资%万美元,承诺10年内不图回报。日前,笔者采访了赵彬如先生和他的夫人赵陈美娟女士。

当“银平号”缓缓驶出吴淞口,对家的思念便在心中郁郁地生长。今年72岁的赵彬如先生,身体硬朗,面容慈祥,性格爽直,待人真诚;妻子赵陈美娟女士则显得年轻、开朗,虽然她的台湾方言我们听起来有些费力,但并不影响她给我们泡茶、拿饮料的热情。我们的话题首先从赵彬如老先生的童年开始。赵老先生1933年出生于万春圩安流乡(现清水镇大闸代垛村)一个普通农家,祖籍庐江县。抗战胜利后,随父亲从安徽庐江迁居南京郊外,后又举家迁入万春圩开荒垦地。由于全家勤劳节俭,置下三四十亩薄田。赵彬如在家排行老四,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弟兄四人都读过好几年私塾。赵彬如小时候很懂事,私塾放学后,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家务、农活;他很喜欢游泳,夏秋时节几乎成天泡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与伙伴们嬉戏。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乡里周大户的两个儿子一样,到芜湖市去读武关中学。可当时家里实在供养不起,由于圩堤单薄,水灾频频,几乎十年九不收,家里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加上国民党政府腐败,战事频繁,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或纷纷易帜,人员伤亡大,逃兵多,为补充兵员,国民党政府就不停地抽壮丁,每个保要抽3个丁,一般二三个月就要抽一次丁。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谁还愿意让自家的孩子去当兵打仗?当时有钱的人家就出钱、出稻子买人去“充壮丁”,一个丁要出40担稻子,许多富裕人家都承受不起,而他们赵家有4个儿子,无论如何是难逃兵役的,赵彬如想自己已15岁了,在家里年龄最小,又干不了多少事,就离开了青山河私塾,于1948年10月与老乡刘大德、赵国珍、赵宗福一道,到了南京防空学校(现南京航空学院)。之所以选择去南京防空学校,是因为芜湖县荆山人张自强的引荐,张自强抗战时期在重庆当兵,抗战胜利后到了南京防空学校,老乡间能相互照顾点,再者防空兵一般不在最前线,安全系数大。

赵彬如在南京防空学校边读书边参加军事训练。由于战争形势日趋严峻,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平津和中原战场纷纷失利,开始死守长江防线。1949年1月,刚过完春节,赵彬如所在的防空学校接到上级命令,全部撤退到台湾,张自强、赵国珍因不想离开家乡,开了小差,赵彬如则随学校一道到了上海,与高炮的一个团约5000余人上了“银平号”海轮。赵老先生说他永远也忘不了离开上海的那个早晨,当时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船在长江上平稳地航行,许多人向岸上挥手告别,当时他似乎没有觉得有多少伤感。可当“银子号”缓缓驶出吴淞口时,他看到前面先行的“江亚号”海轮因爆炸沉没,两棵高大的烟囱还露在宽阔的江面上,任波浪拍打着,油污、尸体和杂物不停地向大海里漂流……他突然有一种隐隐的焦虑和不安。

“银平号”渐渐离开了大陆,驶进苍茫的大海,海空间突然变得浑浊灰暗,太阳光也变得苍白无力起来,大海上是雾蒙蒙的一片,浪一波接一波地袭来,船也一阵比一阵剧烈地摇晃着,船上的大炮、弹药等也被摇得七零八落,许多人开始剧烈地呕吐,虽然他出生于水乡,也习惯了坐船,喜欢在水中游泳,但面对如此剧烈的海浪他还是感到晕头转向,三天三夜没有吃任何食物。许多人都吐得一塌糊涂。这时候,他才猛然对前途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这一去何时才能回家?6天后的早晨,船终于到达高雄外海,下了锚,等待联络人员和岸上的部队联系。大家这才缓过劲来,发现许多枚炮弹已被炮车轧得变了形。他们个个吓出一身冷汗,越想越怕,要是万一有一颗炮弹爆炸起来,引爆全船的军火,他们的命运可能就和沉没的“江亚号”一样悲惨了。到中午时分,他们的船才被领航员领进码头。上了岸,他一颗悬着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而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担忧又如遇雨的地衣一样在心中潜滋暗长着。战局急转直下,解放军渡过了长江,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相继解放,大陆上一批又一批的国民党军人和他们的家属挤到了台湾这弹丸之地,从此,母子分别、夫妻失散、骨肉分离的惨剧在人间上演。余光中的诗《乡愁》成了赵彬如他们这些大陆去台人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回家的路竟然走了40年,赵彬如被安排在照测团,负责用探照灯照夜空,防止飞弹和飞机来袭,驻扎在桃园县竹南防区。由于岛上人多,粮少,部队只能吃上劣质的米面,而老百姓几乎只能靠山芋丝充饥。失败的阴影像达摩克斯之箭始终悬在大家的头顶上,思乡之情则如陈酿的老酒越来越浓郁。部队很杂很乱,编制多,没有人员,军官们靠这些空编积累财富,一时间有这样的顺口溜:“穷排长,富连长,不穷不富特务长。”部队整编后,号称60万人,因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X岁的赵彬如因读过多年私塾,属于有文化的人,被升到军部担任行政军官,从事业务和补给的发放等工作。到45岁退伍时,已是空军少校参谋了。

赵彬如35岁时,在朋友的帮助下,认识了台南一位贤淑的女子陈美娟,不久两人登记结婚。到赵彬如从部队退伍时,两个孩子还都不满10岁,他自己也才45岁,正值壮年,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而他也必须挣钱养家,供孩子读书。赵彬如以获得的20多万元的台币退休金作资本,和几个朋友一道涉足金银珠宝业,开起了德泰典当行融资公司。由于当时台湾经济处于发展期,典当业正处于高峰期,他抓住了机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雪球越滚越大。这为他后来回大陆投资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他说在台湾时,大家都很想家,可部队军官不允许他们以任何方式和大陆上的家人联系,像《四郎探

母)之类容易引起人想家的电影、戏曲等都一律不给演出。老兵们很多人都藏有收音机,为的是能独自偷听大陆广播;逢年过节,特别是清明、春节这几天,许多人都到海边烧纸,向着大陆的方向遥祭。做这些事时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一旦被军官发现或被别人举报,就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有个老兵因听大陆电台就被判了7年重刑;有位老兵给家里写信,收到父母的回信时,亲人的合影照片被剪得只剩下三颗人头,叫人不寒而栗;有位老兵给大陆的家里写了一封信,结果害得他父母都去坐了牢等……说得老兵们一个个胆战心惊。当然也有不相信这些话的老兵,他们说:“我们又没看到过共产党杀人放火,凭什么要相信你们的宣传呢?”赵彬如先生有个同事,也是个参谋,因为给父母写信,还寄了些钱,被台湾当局查出来后定了个“通匪”的罪名。他很不服气,常常发牢骚说:“我连给父母写封寄点钱都算犯了滔天大罪,还谈什么公理和伦常?”赵彬如当时也很想家,但为了不拖累妻子儿女,他不敢偷听大陆广播,别人偷听时,他就躲在一边偷偷听几句,从不点破,更不会去告密。到80年代初,对回家普遍感到无望的老兵们,纷纷在军中自杀,一时闹得人心惶惶。

1986年,由于多方不懈的努力,两岸关系缓解,允许通信,赵彬如先生委托在香港的一位老乡,给家里的大哥写了封信,寻找自己的亲人,告知自己的情况。很快就收到家里的回信,得知父母亲早已故去,其他兄妹在文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牵连,但现在还好。1987年11月,两岸首次开放,允许在台人员回大陆探亲访友,在台老兵无不欢欣鼓舞。1988年3月末,赵彬如先生和刘大德、赵宗富一道办妥了回家的一切手续,从香港乘飞机辗转回家。让赵彬如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的是:回家的路竟然走了40年。

飞机平稳降落,一颗漂泊几十年的心落在故土上。

飞机从香港起飞后,迅速进入大陆宽阔的领空,赵彬如的心早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不知哥哥妹妹们现在怎样了?万春圩的圩堤修得如何?家门口的那口池塘还那么清澈吗?空姐热情地介绍着大陆上这些年的变化,在他们来说似乎都是天方夜谭。也难怪,近40年不通音信,听到的又多是“敌对”的宣传,谁能想象出现在该是怎么样呢?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平稳地降落,舱门打开,他走下舷梯,两脚踏上大地,这一颗悬着几十年也漂泊几十年的心终于落地了,扎扎实实地落在大陆的土地上。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熟悉而陌生,但他来不及细看大上海林立的高楼和闪烁的霓虹,没时间探望久别的外滩和繁华的南京路,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踏上去南京的火车。列车在江南水乡大地上奔驰着,他打开车窗,贪婪地欣赏着窗外景色,满目的青山绿水夹着新春清新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车上的乘客,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都是有说有笑,气氛热烈。夜幕降临,赵彬如静静地靠在车窗前,默默地凝望着漆黑的夜空闪烁的星光和偶尔掠过的城市灿烂灯火,想起自己在私熟读书时的豆油灯光,以及未能进入芜湖武关中学读书的遗憾。

汽笛一声长鸣,火车的速度渐渐减慢、减慢,终于戛然而止,列车上小喇叭里又传出温柔的播音:“南京站到了,有下车的旅客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准备下车。”赵彬如立刻叫醒两个同伴,大家一起提着大包小包随着拥挤的人流向站外走去。此时已是半夜时分,旅馆一时又找不到,而老家又没有电话,根本没办法通知他们来接站,几个人一商量,包一辆出租车回老家。司机一听说他们是台湾来的,十分热情,按照他们并不太真切的记忆,载着他们驶向他们的回家之路。毕竟离家很久了,不知道从芜湖市回家更近一些,汽车从当涂县开到查湾,上了圩堤,由于路面坎坷不平,小汽车有好几次差点翻进大河里。直到第二天(即清明节后第二天)临近中午时,赵彬如才到了记忆中的家乡。

虽然圩堤修高修宽了许多,虽然房子变新变大了许多,虽然面孔苍老陌生了许多,但仔细寻找,依然能发现一些记忆中的模样。当赵彬如他们乘坐的小汽车开进代垛村庄的时候,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赵家老四回来了!”这消息像插上了翅膀,飞遍了四乡八邻。久别重逢,亲人间有万语千言渴望倾诉,但相见时他们更多的只是相视无语、相拥而泣,而他的大哥却与这激动的一幕无缘,就在赵彬如回家前不久撒手人寰。唯一让老大安慰的是,他至少可以告诉九泉之下的父母,老四还活着,而且很快就要回家。他们可以在那一堆泥土之下静静地等待老四赵彬如前来祭奠。“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余光中的吟诵,成了他心中永远的回响!

家里的亲戚一一见过,如烟往事慢慢叙说。赵彬如和兄弟们给父母和大哥上了坟后,提出要上祖父祖母的坟,可家里人只知道祖坟在青山,具体位置已不大清楚。但赵彬如能够记得,因为这块祖坟地是父亲买的,他曾和大哥一道去过。他知道自己家的祖坟和当涂县青山上大诗人李白的墓相距不远,他便和家人一道寻了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景色多少有些让人郁闷,而赵彬如此次回家,则是空气清新湿润,阳光明媚生辉,虽是祭祀先祖,免不了伤心落泪,但看到后人们幸福的生活,赵彬如的心情还是无比舒畅。在附近几位老者的指点下,他们找到了自家的祖坟,那是一块依山傍水,充满生机、充满灵气的宝地,赵家祖坟在一大片灿烂的桃花林中,阳光下,盛开的桃花更加骄艳、迷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吸引了众多的蜜蜂和彩蝶轻歌曼舞,仿佛是专为了迎接这位游子的归来。看着一叠叠纸钱在红红的火光中化作袅袅蓝烟和飞舞的灰烬,赵彬如泪流满面。

当了解到家乡的教育现状时,他毅然决定投资兴学。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2000年3月,中国政府宣布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安徽省全面展开,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要求从乡镇财政预算中安排,而乡镇财政早已寅吃卯粮,这笔经费根本没有着落。赵先生敏感地意识到:如果此时能投资民办教育,作为对农村教育的补充,应该是受欢迎的;而通过办学,起码可以让自己的家人和家乡这些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们都能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更好地成人成才!赵老先生“回报故乡、造福桑梓”的心愿在心里萌发了,但他并没有急于实施,他仍在深思熟虑着:芜湖的投资环境究竟怎样,大陆民办教育的发展前景如何,以及委托谁全权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

赵彬如先生每年清明节前后都要返乡一次,扫墓、串亲、会友、旅游,感受家乡的人情美。他记得第二次回大陆时,芜湖县台联、统战部及清水镇领导专程看望并设宴为赵老先生洗尘。以后他每次回家或返台,县镇主要领导都要挤出时间登门看望。2000年11月1日,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县领导得知赵老先生又回来了,精心挑选了一幅镶有芜湖长江大桥图案的金箔画送给了他。每次离开大陆,赵老先生总是带着故乡父母的祝愿,怀抱县镇领导赠送

的精致纪念品,精神焕发地登上飞机,心情如蓝天白云,特别舒畅。

2001年5月中旬,芜湖县教委受县委县政府委托专门组织了一个旅游观光服务小组陪同赵老先生夫妇及其家人到皖南观光。深邃博大的徽州文化及陶行知先生为民办学的孜孜不倦精神让赵先生感慨万千。从皖南回到芜湖县城,县几大班子成员已在让津宾馆迎候,设宴为赵老先生接风洗尘。席间,县委书记王沧江坦诚的话语、细致入微的关心,更使赵老先生感动不已。他说:“还是家乡好啊!我在台湾40多年,从未有哪位长官对我这样好的。”

在与芜湖县领导多次交流中,赵彬如先生感受到家乡父母官的真诚以及为县乡经济发展所付出的心血。他投资兴学的疑虑没有了,于是便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家人。这时候,他的侄子赵宗山也提出准备办民办学校,他更是怦然心动。赵宗山是他大哥的儿子,是个忠厚、务实、敢打敢拼敢干的人,也是在他的资助下,做房地产业取得较大成功的人。多年的市场经营经验练就了他果断、敏锐的决策能力,面对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有关政策,他敏感地觉察到民办非公有制教育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必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赵老先生“回报故乡、造福桑梓”的心愿,他多次赴浙江、广东、江苏等地考察民办教育,吸取民办教育办学经验,向专家、学者请教。面对着赵宗山投身民办教育事业的决心和热情,赵老先生果断地决定自己一人投资,全权委托赵宗山兴办芜湖泰文中学。于是征地,建房,申领办学许可证,招生,聘请教师……一切都按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着。2001年8月,一所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配套齐全的运动、生活等设施,全日制、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的民办中学,在风景秀丽的江城芜湖东郊——全国苗木花卉之乡清水镇隆重开学。由于其办学起点高、理念新,汇集了以教育心理学博士领衔的领导群体和由中高级教师、教坛新星组成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通关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以赵宗山(芜湖泰文中学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群体的精心打造下,经过3年的运作,泰文中学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效益显著,成为芜湖民办教育新的亮点。该校首届毕业生在2004年的高考和中考中,均获得全面丰收。清水镇是芜湖市的后花园,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原有公立学校就学压力加大。赵老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按义务教育阶段标准收费,招收家在清水镇的初一新生,设立鸿志班和奋进班。现在在校生已有1000余人,教职工108人,其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远远好于芜湖市其他民办学校。

赵老先生每年都要回大陆住一二个月,除了走亲访友之外,还要到泰文中学看望师生。2001年8月11日,他到火龙岗镇新义看望了在泰文中学读书的两名寒门学子,不但免收了他们高中三年的学费,还送上了慰问金;两名寒门学子2004年8月分别被安徽财贸学院和安徽大学录取。2002年,他又专程回来,与泰文中学教师们共度教师节,鼓励他们走平民化办学之路,当他得知赵宗山为了全力办好学校,提高其学校管理水平,在读安师大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时,赵老先生既激动又欣慰。最近,赵老先生又专程回大陆,在听取学校领导的汇报以及和老师们促膝谈心后,看到家乡和泰文中学欣欣向荣的景象,特别是获悉今年高考达线率100%之后,赵老先生决定追加96万美元的投资,用于校园扩建和教学设施的更新及教师待遇的进一步改善。徜徉在花园般的泰文中学校园内,看到朝气蓬勃的孩子们,看到师生们饱满的精神状态,赵老先生欣慰地笑了,他对身旁的侄子赵宗山说:“一定要把泰文中学办好,为家乡人民造福!”

谈到家乡的变化,赵老先生说这几年变化特别大,几乎每次回来都感到面貌一新:路美了,车小了,手机多了,城市漂亮了,人民的钱袋子丰盈了。过去别人总是请他从港台买电视机回来,现在大陆厂家生产的电器都走出了国门,既多又好还十分便宜。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万春圩修得既坚如磐石又美观大气,再也不怕洪水灾害了。去年回台湾之前,他特意坐上侄孙开的车,绕万春圩转了一圈,那种感觉真是换了人间。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在采访中,赵老先生浓郁的故乡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世事沧桑,人生有限,人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贡献。”这是采访就要结束时,赵彬如先生送给我们的几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的人生感悟。他表示将继续追加投入,介绍更多的台胞和朋友到芜湖投资,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奉献;他说他坚决反对台独,反对所谓的“公投”,他真诚地希望台湾这个游于能早日回到大陆母亲的怀抱。

责任编辑贺建军

猜你喜欢

老先生
怀臧克家老先生(外七章)
绿洲里的老先生
继续向前跑
100万只猫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算卦
有我在,你怕啥
有我在,你怕啥
我也要活啊
年 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