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身是最美的小说
2005-04-29高纪春
高纪春
袁世凯到底是一代枭雄还是窃国大盗,都已不重要。总之,他是一个在沙场上威风八面,在情场上活色生香的传奇人物。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尽人皆知历史现象。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却也同时上演着一幕幕“时势造小丑,小丑造时势”的活剧,同样屡见不鲜,甚至上演得更加频繁。以中国近代史而论,在这个波诡云谲、空前动荡的时期,就曾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其中固然多有世所景仰的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的英雄豪杰,却也不乏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跳梁小丑。英雄也好,小丑也好,都是受时代风潮所感染,并以其个人的主观活动,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和进程,故而在当时无疑都是深受国人瞩目的对象。然而在历史的大潮过后,那些逆潮流而动者既已淹没,后人回首历史时,便自然很难注意到其存在了。
袁世凯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为近代中国时势所造就、又为近代中国革命浪潮所淹没的风云人物。然而要对他作出全面、客观、公允的评价却殊非易事。英难乎?小丑乎?他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这不仅由于他所处时代及其自身经历的极端复杂性,使人们难以全面把握他对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是非功过,还由于他既因摧残民主、复辟帝制的种种倒行逆施而遗臭万世,遂为世人所不耻,以致时移世易,一般人们连其生平大概都渐渐茫然不知,更遑论知其人而论其世?
他的一生简直是背叛的一生,多变的一生
袁世凯早年仕宦生涯的经历倒很曲折。他起初习文,后因科考不第,遂弃文就武,投奔其叔袁保龄,在淮军统领吴长庆手下任军营处帮办。1882年,清朝藩属朝鲜汉城发生“兵变”,袁世凯奉命随吴长庆统兵入朝平叛,由此而驻守朝鲜十年。在此期间,由于他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非凡的外交和军事才能,开始为清廷所注意,并得到重臣李鸿章的赏识,以“驻朝总理大臣”的名义总揽驻朝事宜,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才离朝回国。袁世凯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向来鲜为世人知悉,历史小说《袁世凯三部曲》生动地描述了袁世凯驻朝期间的所作作为,以及其私生活的情况,包括随其一起入朝的大姨太沈怡芳以及三位朝鲜族的姨太太。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清廷认识到必须创建新式军队,于1895年命袁世凯以道员身份赴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军”。袁因编练新军有功,遂得清廷及外国列强嘉许,同时他也开始网罗党羽,培植私人势力,先后把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等人培养成自己的亲信,并各个委以重任,通过他们加强对北洋新军的控制,为自己日后进一步攫取权力奠定了军事基础。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变法派,又使袁世凯一跃而为慈禧和荣禄的腹心,政治资本愈益丰厚。1899出任山东巡抚,以镇压义和团有功,再添政治资本。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逐渐接近清廷的权力中枢。1905年清朝成立巡警部,袁又推荐其亲信徐世昌、赵秉钧分别担任巡警部尚书和侍郎,从而掌握了清朝的巡警大权。与此同时,袁世凯还身兼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督办津镇铁路大臣、督办邮政大臣等八大要职,一时间权倾朝野,如日中天,成为清廷第一重臣。但他也因权势的迅速膨胀而遭到清廷的猜忌。1908年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亡故,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由其父载沣监国,袁氏与清廷贵族之间的矛盾全面暴发,险些被杀,后仗张之洞和元老重臣奕■竭力相救,才侥幸逃脱一死,但被削夺一切职任,凄然放还故乡。闲废中的袁世凯施展韬光养晦之术,表面上不问国事,暗地里运筹经营,为东山再起而费尽心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镇压无术,只好再度起用袁世凯,袁氏见时机已到,遂乘势要君,将清廷军政实权尽数掌握到自己手中。他眼见清廷气数已尽,便联络全国革命势力及其旧部,反戈一击,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他自己则凭借促成共和之功,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
由于内心深处浓厚的封建意识,对专制皇权的极度迷恋,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袁在当上民国大总统后,迅速利令智昏,由共和元勋一变而为民国罪人。他一面玩弄权术,施展诡计,肆无忌惮地欺骗、诬蔑、迫害、摧残革命势力,一面网罗各种反动腐朽势力,大造舆论,倒行逆施,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自己的帝制目标,从而放弃了对民主共和的庄严承诺,彻底暴露了其“假共和,真帝制”的本来面目。袁世凯背信弃义,帝制自为,“既为清室之罪人,复为民国之叛逆”,由此而遭到各派的反对,自蔡锷南下云南,首举义旗,全国响应,护国讨袁的浪潮日益高涨,连袁氏自己的亲信党羽也纷纷倒戈,以致他不得不在过了八十三天皇帝梦后,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民国,不久即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含恨而逝。
解读袁世凯是认识清末民初历史的一把钥匙
综观袁世凯一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在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矛盾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极其复杂矛盾的人物。他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日益加重、新旧势力激烈搏斗的时代,早年的弃文就武、投笔从戎,使他不经意间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地夤缘时会,发挥己长,一步步地走向辉煌(毕竟乱世重武,是宜于武人建功立业之秋,而非文士发挥效用之时)。朝鲜十年使他初展才华,小试锋芒;小站练兵使他开始起家,自成势力;背叛维新派使他骤邀新宠,权根益固;镇压义和团使他独当一面,功勋益蓄;闲废中的苦心经营使他东山再起,尽操清廷实权;复职后的假意共和使他名利双收,荣登总统宝座。他这样一步步走来,凭着自己的才略智慧,又在仕途中历练世故,不断增进其智慧才略;借着时代的风云际会,又在宦海中推波助澜,不断增加其际会风云。他的仕途不可谓不曲折,却能在曲折之中不断前进;他的经历不可谓不惊险,却常在惊险之后化险为夷。他的机井、权谋随着其仕宦涯而愈来愈深,他的权势、影响也愈来愈大。他产生于那个时代,又以自己的行动极大地影响了那个时代。在个人与时代巨变的相互关系上,人们熟知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没有一个人能跟他比拟,人们景仰的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等,在当时的影响力也远不能与之相比拟。但是这些能说明什么呢?他既没能像前者那样成为清朝的忠臣,也没能像后者那样成为民国的元勋。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矛盾而多变的人。他的一生扮演了太多重要角色,从北洋军队的统帅,到直隶总督再内阁总理大臣,从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是中华民国第一位“民选”总统,再到洪宪帝国的“皇帝”。这些角色彼此矛盾地集中在他一人身上,显得那么不和谐。他的一生上演了太多的背叛行为,在康梁维新派则背叛维新派,在清廷则背叛清廷,在民国则背叛民国。他的一生简直是背叛的一生,多变的一生。如何理解这一切呢?我们只能说,他的多变是时代的产物,是那个充满矛盾、充满变化的复杂时代的缩影。正如丁中江先生在《北洋军阀史话》中对他的描述那样:“他是旧势力中的新人,可是也是新势力中的保守分子,因此在旧派中他被赏识,不被排斥,而对于新兴的势力来说,他们看袁仍不失为一个肯接受新潮流新思想的人,所以也很喜欢他。在那个新旧蜕变的时代中,袁是骑墙派,正因为骑墙,使他成了一个政治军事上的宠儿。”袁世凯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过渡人物,他有才能和实力将这种过渡特征发挥到极致。他浓缩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中所有的过渡性、所有的矛盾,并将它们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可以说,解读袁世凯是认识清末民初历史的一把钥匙。
(陈式摘自《书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