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挂职副县长生涯
2005-04-29郭语实
郭语实是西部某省级机关的年轻干部,两年前,该省组织部选调他到某县挂职锻炼,任副县长,这使他“进入了中国基层政治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轨道”。尽管郭语实对社会现实也有不浅的认识,但挂职后“从最基层深切感受和认识到某些政治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仍然给他深深的刺激,并不断陷入沉思。
当官三要素
地委某位副书记原来在毗邻地区任职,他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讲话不但富有条理,而且形象生动。我每次去参加地区召开的各种会议,听他的讲话,都觉得受益匪浅。
地区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地委书记、专员都来参加会议,他主持会议。会议之后他设宴请参加会议的书记县长吃饭,席间,他说:“当官要有三要素:一要有纱帽,二要有编制,三要有账户。”我仔细琢磨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有纱帽,是说作为官员,手中要掌握着官位,你也因此而有了制约别人的手段;有编制,是说作为官员,你手中要有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人员的权力,这样你可以调动人员;有账户,是说作为官员,你手中要掌握着资金。
在县上,谁同时拥有这三样东西?惟有县委书记和县长。县委书记全权拥有这三种权力。当然县长也有,但县长的部分权力被书记削弱了。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拥有这三种权力中的部分权力,如在官位上,也就是在干部任免上,仅拥有建议、提名权,而没有决定权。副县长则几乎什么权力也没有。
因此,为官者,谁都想扩大自己的权力,这样他说话才会灵,才会算数。推而广之,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要想说话算数,要想使工作很快得以推进,必须拥有这三种权力,或者至少拥有这三种权力中的一种。否则,这个部门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空架子。
现实中,财政部门拥有分配资金的权力,计划部门拥有分配项目(项目都带有资金)的权力,人事、劳动部门拥有管理和调配人员的权力,组织部门拥有管理干部和人事任免的权力,因此这些部门成为比较显赫的强势部门,往往门庭若市。
“民主推荐干部”
Y镇是副县级镇,书记镇长都是副县级干部。年初,需要补充一名镇长。这一段时间不断传出各种说法,有的说是人事局长要去担任,有的说是M镇镇长要去担任。我问一些干部,这事还没决定,你们怎么就知道得这么清楚?干部说,我们也是听别人说的,但这种说法的出现,也绝不是无中生有。
带着疑问,有一次我与县委组织部长在一起吃饭,便询问此事,组织部长说,县委的意思是想让M镇镇长担任,先有意识地放出这么一股风,试探一下干部群众的反映。我这才明白了。
一段时间以后,地区下来考察推荐人选。头一天晚上,常务副县长打来电话说:县委研究了Y镇镇长的人选,县委一把手的意见是推荐M镇镇长,要大家都推荐这个人。明天下午要个别谈话,谈话时希望都能按照县委的意见办。
我想到去年增选一名副县长的事。在地委考察之前,大家都已经知道要选的人是Q局长。与这次一样,地委组织部也来考察,要大家民主推荐。知晓有关情况的干部自不必说,不知晓情况的在推荐之前都在打听县委的意图,看推荐谁。
我出差没有参加那次推荐,回来后听干部们说到这件事,我说:“把行使民主的权力给了你们,可你们又不行使这种权力。大家推荐干部,你按你的意见推荐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了解县委的意图呢?”干部们说:“那不行。一定要与县委保持一致才行。如果我们不与县委保持一致,万一县委领导知道了,那我们就遭殃了。”
尴尬的副县长
在县一级党政领导中,副县长这个职位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
在县里,县委是决策机构,政府是执行机构。县委不管是通过召开书记办公会还是召开县委常委会作出决定,身兼副书记的县长都会参加。因此,在执行县委决定的过程中,县长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副县长中除了常务副县长是县委常委可以参与决策以外,其他副县长都不能参与。因此副县长执行县委的决定就不那么顺畅。
县委如何决策?县上的重大问题,县委要通过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后作出决定。可参与讨论的人员中,除了县委书记、县长事前已经听过汇报,分管这项工作的副书记对这项工作比较了解以外,其他常委们对这项工作根本就不了解,一般都没法发表意见。所以,名义上县委的决定是集体作出的,实际上就是三个人作出的。如果县委一班人不团结或者不协调,县委书记会直接和县长或者和分管这项工作的副书记沟通意见后就上会决定,这时就是县长或者分管副书记再有意见也无力改变了。实际上,县委的决定其实就是县委书记的决定。
在政府的决策中,虽说重大事情都要上常务会集体讨论决定,但什么事情上会,什么事情不上会很多时候由县长说了算。按照县长的意志办事,如果办理过程中有人提出异议或者出了问题,责任往往是副县长的,受批评的也是副县长。
政府有一名分管某部门的副县长,县委也有一名分管这项工作的副书记。有时县委副书记要求副县长如何如何办某件事,可县长不同意。副县长如果按照县委副书记的要求办了,县长会发火,如果不办,副书记会不高兴。这时的副县长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按照常理,分管同一工作的副书记、副县长应该互相协商,互相通气。但副书记往往不与副县长通气就会直接通知某个部门办某件事。部门领导当然很愿意听副书记的话,因为副书记有人事建议权。有的事部门都办完了,副县长还蒙在鼓里。
“猫吃辣椒”
在基层时间长了,研究基层党委政府推进工作的方法,我发现,一些基层干部推进工作的方法竟然与让“猫吃辣椒”的方法是一样的。
那么,让“猫吃辣椒”有哪几种方法?
第一种,欺骗的方法。就是把辣椒放在猫吃的肉或者其他食物里面,哄猫吃。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很快达到目的,坏处是只能用一两次,用多了则无效。
第二种,强迫的方法。就是把猫的嘴巴撬开,强行把辣椒塞到猫嘴巴里去。这种方法的好处也是可以很快达到目的,坏处是要给猫施加压力,力度太大,猫会受不了,还有可能置猫于死地;力度太小,猫不会就范,则达不到目的。
第三种,设法让猫自觉自愿的方法。就是在猫的屁股上抹上辣椒,猫感到不舒服,会自觉的去舔屁股,辣椒自然就吃了进去。因为要猫吃辣椒的人没有费多大的劲,猫一般也不容易发现自己进了别人设计的圈套。
我觉得,其实一些基层干部推进工作用的也是这三种方法。
比如,有的干部招商引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在你投资之前对你做出许多承诺,会对你说到这里来投资多么多么有利可图,有多少经济效益,要求你“先干起来”。等你把资金投了进来,再“关门打狗”,向你收取各种费用。这种方法与让猫吃辣椒的第一种方法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还有,为了让农民按照政府的要求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一些地方先规定,凡不响应政府号召的,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救济救灾、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等项目上政府不予扶持。农民对政府的这种规定虽然很不满意,也不情愿这样做,但为了长远之计,只好硬着头皮种植,可种植这种经济作物花费的劳力很多,收益却十分有限,但不种又不行。这种方法与设法让猫自觉自愿吃辣椒的方法也很相像。
(高家圣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