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汽车业在淘汰中激活“新锐”
2005-04-29汪卫东
汪卫东
2004年重型车在商用车及整个车市的表现,可谓是最大的亮点,其销量比2003年增长45.76%,是各类车型中最高的。2004年,全国开始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困扰交通安全管理多年的“大吨小标”现象被列入重点整治的项目。此项工作涉及96个汽车生产厂家的1159种车型。这意味着有一大批不符合标准的重型载货车要被淘汰出货运市场,而要保持该市场的正常运营就需要更新车辆,更多的新车将来填补市场空白。对规范的重型载货车辆的需求增加,使得生产储备能力较强的厂家有了销售的契机。
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交通部的信息显示,全国有19万辆重型汽车报停,其中因治超而报停的车辆约占10%。宏观政策带来的销售利好条件,让许多厂家,尤其是重型汽车企业拍手叫好。由于我国的载货车整体上处于自产自销状态,因此受益的都是国内的生产企业。销售的顺利甚至还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股市业绩。
◆国外重汽图谋中国
中国庞大的物流用车需求,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国外重汽生产商的目光。沃尔沃、依维柯、斯堪尼亚等企业正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不久前,菲亚特(中国)向外界发布消息,该公司旗下的依维柯公司和上汽集团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双方确立商用车领域长期伙伴关系。
据称,早在去年10月,依维柯负责中国项目的副总裁Bracco就表示了进入中国重汽市场的决心,并透露,“与中国重汽合作事宜很快就会揭晓。”
与此同时,刚刚升任为沃尔沃卡车公司中国区总裁的吴瑜章在北大做了一场“市场战争学和孙子兵法”的演讲,向北大清华学生传播他的“商场韬略”。沃尔沃如此“高调”地阐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被视为沃尔沃在中国销量已经稳坐冠军位置后,其眼下最重要的是解决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不及奔驰重汽的问题。吴瑜章透露,在华投资2.5亿元人民币的发动机研发中心将很快建立,沃尔沃集团还要将其在亚洲的制造中心和零部件配套中心放到中国。
与沃尔沃、奔驰相比,很少有中国人知道斯堪尼亚也是世界知名的重汽品牌。在刚结束的广州“亚洲卡车与专用车展览会”上,斯堪尼亚携两款适合中国市场的经典车型参展。斯堪尼亚中国首席代表何墨池透露,斯堪尼亚集团已经陆续在中国设立了四个代表处,另外还委托了四家代理商和特约维修厂,共同在中国拓展业务。
◆今年重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徐长明近日在济南分析认为,2005年中国重型货车同比将增长10%,重型汽车发展呈现的趋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激烈。
徐长明一向被称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首席“天气预报员”,他在出席中国重汽商用车论坛时,对2005年中国重型汽车发展趋势作了以下预测:一是产品特点趋向大吨位、大功率、新技术和高档化。二是竞争格局可能出现大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中国重型车领域的合资步伐加快,如沃尔沃与中国重汽的合资项目2004年投产,奔驰与北汽福田的合资已基本谈定;一汽等原有大型汽车生产集团和新加入的企业,都积极扩大重汽产能和产品升级。三是竞争优势仍以产品为主导,但营销越来越重要。
徐长明预计,2005年中国重型货车需求约40万辆,同比增长约10%。但也有专家表示,就目前重型汽车产品使用寿命不断延长的现状及预计42万辆的市场总量来看,2005年的重型汽车销量不会再出现过高的增长,进入调整期后的重型汽车市场,增幅大致保持在5%左右。
◆政策带动市场发展
在高速销售的情况下,2005年重型汽车市场将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2004年的增长惯性将导致2005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重型汽车销售仍在高位运行;政策法规的完善将促进市场需求的继续增长,如2004年12月份交通部与发改委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关于降低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的意见》,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10吨以上重型汽车的道路通行费,降低20%~30%,这无疑对重型汽车销售又是一大利好;煤、电、油等行业增长仍然看好,有利重型汽车销售增长。交通运输状况、信贷变化预计对重型汽车市场需求影响平稳。而整车价格提升,WTO协议实施步入关键年,国外品牌的进入和冲击,宏观经济调整、银行加息,重型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及市场的相对饱和,均将对市场需求呈负面影响。因此预计,2005年重型汽车市场总体需求量变化不大,与2004年相比基本持平或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
具体从产品方面来讲,2005年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
在新法规下,自质量小、运速快的大功率多轴牵引车以及多轴高栏板载货车应该是一个方向,因为它将法规用到极致。新法规对车货总质量有限定,因此自质量小的车辆也将成为各企业研发的重点。
重型载货车中牵引车和自卸车将是主力车型,一般载货运输车和厢式车市场占有率将逐步缩小,这是因为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牵引车提供了发挥运输作用和效率优势的空间;同时,出于对运输效益的考虑,用户需求也会逐步转向牵引车和自卸车。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技术政策更注重节能。随着柴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和国人对商品耐久性、可靠性的重视,相对于乘用车和客车的环保、安全性的重要度而言,重型车将更加关注产品的经济性、耐久性和可靠性。因此在2005年,低油耗、大吨位、大功率、适于专业化运输的高端重型载货车,仍将是产品研发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