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式管理
2005-04-29
“绿野公司刚刚进行了产品调整,我认为这个调整很失败。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得改善我们几个强势产品的质量和包装,加大宣传力度,不等绿野醒悟过来,挤掉它的一部分市场……”季度办公会上,红叶公司总经理的话音一落,与会人员全都会心一笑。长期以来,他们与绿野公司互为敌手,互不相让,“绿野”几乎成了红叶的一部分。
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发挥出最大潜能?企业在何种状态下能取得最佳业绩?是战斗状态——,有劲敌的战斗状态。
为了达到最佳生命状态,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树敌”都是很有效的办法,而在企业管理中,我们称之为“斗争式管理”。
何妨群众斗群众
郭先生成都某纸业集团董事长
我特别赞成“斗争式管理”。我跟你说,我爹妈算是这方面的专家。我兄弟姐妹四个人,年龄个头都像四步楼梯坎,你挨着我,我挨着你,齐崭崭的。我爹妈是文盲,吃够了“睁眼瞎”的苦,发誓要把我们家从下一代开始变成书香门第。呵呵,我爹妈很有追求的。小孩顽皮呀,他们两位就让我们互相比。我二姐成绩最好,就成了榜样。爹妈可不会讲策略,就直杠杠地跟我们三个讲,谁考过了二姐,就能得到10块钱。我的天,10块钱,爹妈两个人一个月才挣那么点钱。这个动力可就大啦,我们仨全都爱学习啦。我二姐呢,怕被超过呀,也拼命地学。你瞧,我老爹老妈这套是不是“斗争式管理”?
有时候,还真得“发动群众斗群众”。没办法,人就是这么个东西,很容易贪图安逸,产生惰性。你说一个企业中,有几个能够自觉自愿的.像老板那样,脑子里想的全是企业的大事小事?恐怕很少。那种完全不顾企业,一点工作激情没有的人,也是很少的,要有也会很快被开销掉。就像橄榄一样,两头小,处于中间状态的人最多。大多数都是上班下班,到时间拿钱。说得不好听,大部分得拿鞭子抽着,抽一下,动一下;不抽,他才懒得动。特别是一些中层管理人员,没老板的风险,比一般员工工资拿得多,嗬,多满意,维持现状多好。他偷懒的地方在“思想”,你看不见摸不着。你说这样的企业还不跟死水一样啊?还不得发霉发臭,被市场泼出去?这部分人,就需要从外面施加压力。给他找一个敌人,大敌当前,谁还敢偷懒?
人性有贪安逸的弱点,也有嫉妒好斗的弱点,一个弱点可以用另一个弱点去克服。嫉妒好斗,引导好了就是竞争。人都喜欢跟别人比,比别人强心里就舒坦,跟别人比着干就特别有劲。不是说了吗,“与人斗,其乐无穷”。一个强劲的对手,可以激发旺盛的精神和斗志,而一旦“战胜”敌人,就会有巨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有时候比物质上的收获更有动力。你看在斗鸡的时候,一只鸡一看到另一只,马上羽毛竖起,扑腾翅膀,呵呵,“乌眼鸡”说的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时候的鸡不得了,厉害。人也一样,我估计,一进入战斗状态,肾上腺素都要增加,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利比多一增加,创造力就来了。说“挑起群众斗群众”严重了一点,其实就是顺应人性,激发企业里面员工的斗志,保持一种创造的激情,达到一种良性竞争。要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老板的技巧就很重要了,左了不行,右了也不行,这可是一门学问,到今天我也没学精,我就不说了罢。
一个小企业的“斗争”地图
蒋宸
康元乳晶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公司是伴随着新世纪的钟声成立的。跟我们几乎同时成立的还有同城的三易乳品公司。我们两家跟大多数小乳品公司一样,都是以送奶上户及街边奶摊销售为主,吃着市乳品公司吃不了的“残羮”。
当时的乳品企业还有其他公司,不过我都没放在眼里,我只盯着三易。因为它的创办人是从国有乳品企业出来的,整个公司运作都很规范。那为什么不盯着市乳品公司呢?因为它历史悠久,我赶不上。选竞争对手,得选身边的,可以时时关注效仿,有赶超可能的。创业之初就拿“光明”、“伊利”做对手,就太不现实了。
把三易当作对手,既是生存的需要(比它差就会被它打垮),也是发展的需要(比它好才有做大做强的可能)。你别看我现在说得头头是道,当时可没这么清楚的想法,就一个念头:跟它争市场。因此,它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在我眼里。它搞什么促销活动,我要么立即跟进,要么赶在它之前展开。当然,三易也是把我当作敌人,恨不能置我于死地。不过我们两家争来争去,两家都做好了,几乎跟市乳品公司三分本地市场。去年三易调整产品结构,上马了常温奶,这不得了,如果我不上的话,再做两年,我铁定关门。我东挪西凑,也开发出常温奶,跟三易同时上了市。
这是看得见的斗争。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脑子里绷紧一根弦。反正这些年我从来没有轻松过,老想着不要被三易拉下,压力很大。不能因为如今跟它旗鼓相当,就松口气、歇歇脚。不能。即使你是天下第一,也还需要一个对手,否则就自高自大,就要落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互为敌人,打了几十年,结果越打越强,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在企业外部寻找“敌人”。这个“敌人”是整个企业的,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定位,也是全体员工的,关系到内部的经营管理。因为有那个对手在,员工就有危机感,有激情,做事就有目标,有动力。
在内部呢,也有这样的“敌人”。康元公司最初是家族企业,家人朋友亲戚,大家一样做事情,一样拿工钱。慢慢的好多人都变懒了,本来可以跑5个市场的,跑2个就回来,照样领钱。开除他们?我还得重新招人,招来也不见得比他们强,而且生活没有着落,他们还不找我闹?怎么办?我让你们争,我给你找一个对头。每月的销售明星是头号“敌人”,其他销售人员都向他(她)看齐。为了加强“敌意”,除了张榜表扬外,我还给奖金。结果没人偷懒了,你追我赶,轮流上榜当明星拿奖金,人人乐呵呵的,我也乐得偷笑。
除了给每一个人找一个“敌人”,一些部门,也得给它找一个,否则就人浮于事,看上去热闹,没人干活,没有创造力,出不了成果。常温奶开发出来后,开始走商超渠道,由市内销售公司陈经理负责,业务员也是从各部门调的精兵强将。但是,3个月过去,销售没有任何起色。我暗地走访了商超渠道,回来发火了。所有商超显眼位置摆的都是全国乳业大牌的产品,我们的要么藏在角落,要么根本没有。至于陈列面,连周边城市的几个小品牌都比我们强。我就召集所有销售人员开会,跟陈经理下死命令:下季度业绩比不上负责订送奶、批发业务的李经理,就请他下课。话还没说完,两位经理都变了脸色,显然都感到了紧张。
结果没让我失望,陈经理重新培训业务人员,降低市场费用,调整陈列面,一个月后,康元在商超的销售额提高了30%,3个月后,提高了70%。而李经理那一块,销售额也意外增加了5个百分点。
专家解读:把握好度,良性竞争
阎峰
管理专家
管理无定法,不论是管理学上的“鲶鱼效应”,还是你们提出的“斗争式管理”,其目的只有一个:给员工施加一种压力,从而转化为动力,达成企业组织的良性竞争。“树敌”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换句话说,就是压力人格化,把压力对应到具体的人身上。
如果单纯靠指标、制度等来构成压力,常常显得抽象,并不能真正形成压力,压力人格化的好处是目标明确。如果你让销售人员每月完成多少多少任务,他不一定能完成,但如果你让他和别的销售人员竞赛,他说不定会远远超过你定的指标。压力人格化其实是激励人格化的另一个方面,后者是正面引导,前者是从负面推动。
但是,不管是在外部为整个企业“树敌”,还是在内部给员工“树敌”,都必须把握一个度。可以让员工互相竞争,甚至互相斗争,以保持企业肌体的活力,但必须是工作上的斗争,而不能搞成关系斗争、办公室政治。一个不慎过了头,就会搞成恶性竞争、“阶级斗争”,企业上下离心离德。把握尺度、掌握平衡是“斗争式管理”的关键。
去年我在福建考察,有个姓郑的老板对我大倒苦水,说他的中高层干部没有一个忠心的,频频换人,从来没有干满2年的。要说这个企业,在业界也有一定名气,不论从发展前景还是从它支付的薪酬来说,在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按理说,这样的企业是职业经理人和打工者所向往的,怎么会人事变动如此频繁?通过和郑老板和一些员工交谈,我弄清楚了原委:就是“斗争”过度。
具体情况和大多数企业差不多:郑老板的企业在同行算佼佼者,为了保持这种地位,他为公司找了几个假想敌——它们目前比不上他的公司,但实力不可小觑。这本来没有任何不妥,但他期望过高,总认为员工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铆足劲,而总是伺机偷懒。盼之深,责之切,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不堪重负,只好请辞。这还不算,更严重的是内部管理上。郑老板认为管理就是管人,而人是最难管的,因为“人心不可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口头上强调团队精神,团队真的拧成一股绳,他又害怕了,怎么办?掺一把沙子,让他们之间变成微妙的利害关系,相互编织小辫子,他就攥住那辫子梢。这种“斗争”,不是出于竞争,而是为了控制,把企业文化变成了权谋文化。以致员工你争我斗,都有强烈的危机感,特别是除工作目标、绩效考核等工作之外的“莫名危机”,比如信任危机、公司政治危机等等。最后人人自危,人心思散。适度的危机感可以激发斗志,但过了度企业就失去了凝聚力,继而影响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
郑老板这样的企业经营者不在少数。他们认为人天性好斗,“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将人性弱点看成全部,碰到难题就去读“三国”,遇到麻烦就去翻“水浒”,成天陷在政治权谋里。其结果必然是窝里斗,内耗不止,员工失和,离心离德。
这种情况在国外企业里极少存在。细细追究,因为西方管理管事,中国管理管人:西方管理强调的是计划、配置、反馈、控制的综合,目的在做事效率;中国管理童视的人际关系动态和平衡,目的在对人的控制能力。我给郑老板开的方子是:检讨公司的制度设计是否有缺陷。良性的“斗争”应当形成向上的合力,而不是旁逸斜出、彼此消减,更不是你来我往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