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犹太民族缘何散而不亡

2005-04-29李再强

世界文化 2005年7期
关键词:犹太民族民族意识犹太教

李再强 郑 琼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一个古老而奇特的民族。它几乎与人类文字记载的历史相始终。它本是非常弱小,却能够历经千难万劫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最终得到发展和繁荣。它的成员流散在世界各地形态完全不同的各民族文化中间,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维护着自己民族的团结。犹太民族几千年来散而不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一、大流散前已具备的强烈民族意识为保持犹太民族特性提供了必要前提

犹太人在大流散前,已具备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族。犹太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前13世纪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返回迦南(今巴勒斯坦)。在此阶段,以色列人的地域观念开始逐渐确立。虽说上帝耶和华早已将迦南许给他们的始祖亚伯拉罕作为“应许之地”,但环境迫使他们在经受磨难后决心立足迦南,于是开始了返回该地的艰难旅程。另外,摩西教的产生也使以色列人的宗教观念开始增强。摩西在西奈山接受耶和华授予的十条诫律,从思想上将以色列人团结起来,从而完成了战胜各种困难返回迦南的壮举。此后,摩西十诫成为犹太教产生的基础。因此,这阶段是以色列人从部落发展成为民族的“关键时期”。从此,以色列人在迦南开始了发育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第二阶段为公元前11世纪三代以色列王扫罗、大卫和所罗门建立以色列统一王国时期。王国的建立标志着以色列民族形成过程的完成。这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共同地域的开辟,为以色列民族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经过三代国王的努力征战,以色列统一王国为以色列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巩固的共同地域,促进了他们的经济联系和往来。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和往来在所罗门时代发展到顶峰,并由此出现了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繁荣景象。所罗门的船队和探险队曾远赴西班牙。第二,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的建立为以色列民族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所罗门继承父业,在完善中央集权制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在政治上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组织,将全国划分成12个行省,并任命了总督,所罗门创立的这套地方行政制度,从政治上统一了以色列各部落。当然这并不是说以色列部落差别已消失了。以色列部落差别的消失,在王国建立后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公元前8世纪北方王国后期才得以实现。第三,公元前957年,圣殿在耶路撒冷的建成,是以色列人共同宗教信仰犹太教的象征,从思想意识和宗教感情上增强了以色列民族的内聚力。总之,所有这些措施都使以色列民族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到地域关系的转化,成为以色列民族完成形成过程的标志。

第三阶段是从公元前9世纪以色列统一王国分裂后,形成南北两王国对峙到犹太人开始大流散。在这一阶段内,以色列民族完成了从初型到定型的发育过程。这表现为:其一,以色列民族从初型到定型经历了相对较短的过程。从以色列统一王国建立后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到公元前8世纪亚述王统治北方以色列王国为止,只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其二,以色列民族不仅有共同的希伯来语,共同的农牧业经济生活,而且还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其三,尤为重要的是犹太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反抗异族统治和压迫的斗争中不断深化,成为发育完全的民族。以色列统一王国分裂后的北方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先后于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被亚述和巴比伦灭亡。此后,犹太民族虽有过马卡比王国(公元前142年——前63年)近80年的独立国家时期,但其余大部分时间仍处在异族的暴政统治下,在反抗异族统治尤其是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使犹太民族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进入“社会自我意识阶段”,即民族意识的最深层次。可见犹太民族到大流散前已经是一个完全定型的民族了。可以设想,在相同条件下,发育如此完全的犹太民族要同化于所在国民族,肯定要比其他民族困难得多。

二、恪守不变的宗教信仰使犹太民族拥有精神上的共同疆界

“犹太人是一个只忠于一位神,一本书,一种信仰”的民族。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它以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圣经)和犹太教法典所规定的法律和教诫为基础,奉耶和华为“独一真神”、“万神之主”、“万主之主”。宣扬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巴勒斯坦是上帝恩准的“应许之地”,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的圣地。上述教义成了犹太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文化精神的支柱。作为犹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主要内容之一的犹太教,在维护犹太民族特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犹太教是分布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过去加强精神联系的唯一纽带。自从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人焚毁后,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能再回到耶路撒冷圣殿守节庆,从此犹太教会成为他们唯一的组织,犹太教会会堂成为他们的活动中心。犹太教的存在和传播维系了长期流散中的犹太民族的团结,散居异乡的犹太人通过犹太教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犹太教的教义使犹太人形成了牢固的犹太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联接犹太民族共同体的纽带。

二是犹太教律法、教义对犹太人生活的规范和教化,使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得以保存和继承。犹太教的割礼、祈祷、献祭、日常生活禁忌、成年礼、婚礼等,均有自己特殊的规定,它们作为一种有形的标志,使流散的犹太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有效地保持了犹太民族的“纯洁”。犹太教的重要节日如安息日、赎罪日、审判日、逾越节、住棚节、五旬节、律法节、痛悼节、欢庆节、献身节等,构成了联系犹太民族与现实的重要纽带,使得犹太民族的特性通过宗教节日的种种活动而子嗣相传,连绵不绝。

三是犹太教会会堂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宗教教育,把它作为宗教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使犹太教的影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犹太传统认为教儿子学习犹太经典是父亲对儿子应尽的三大义务之一。犹太经典《密西那》规定犹太儿童6岁开始学《圣经》,10岁学《密西那》,13岁学犹太诫律,15岁学《革马拉》。即便是在当代美国,犹太社区仍然规定,犹太儿童要在公共学校放学以后或在星期日去犹太教会会堂学习宗教课程。而在以色列,宗教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四是作为犹太民族精神支柱的犹太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伴随着犹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创立和完善的,它是适应民族的需要而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它为大流散时期的犹太民族提供了积极有用的维护民族特性的成功经验,而且为失国流亡的犹太人与以色列故土之间建立起了永恒的联系,为他们有朝一日复国重返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思想基础。”

三、独特的生活方式为犹太人保持其民族特性提供了现实条件

“犹太人大流散后,失去了共同地域,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从居住情况看,他们采取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生活在犹太区中。这种犹太区就是专门为犹太人划出居住的街道和地区。”与隔都不同,犹太区是根据犹太人的意愿建立的。它们在维持犹太民族传统和犹太教的宗教生活方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犹太人每迁徙到一个新的地方,都集中居住在犹太区。“犹太区内,有犹太人进行集体社会活动的地方,如犹太教会堂、学校、法院和一些管理机构,也有犹太人日常离不开的浴池、面包房、屠宰场、公墓和监狱等生活设施。”犹太人可以自我一体,基本上不受外界干扰,把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牢固地继承下来,当然这种最早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犹太区,最初是出于民族同一性、安全和生活方便等因素的考虑而形成的。但后来非犹太社会为了把犹太人排除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主流之外,因而不断强化对犹太人的封闭,包括政府的一些反犹政策和非犹太人的反犹、排犹、歧视犹太人的意识,随着犹太人所受迫害的加深,有些犹太区逐渐带有强迫隔离的性质。这种性质不仅来自于犹太拉比们想用隔离的办法阻止非犹太人对犹太人的影响,更多地还来自隔离犹太人的“隔都”的出现,这是基督教会迫害、孤立和羞辱犹太人的一种手段。然而,“隔都”同犹太区一样,客观上维护了犹太种族的纯洁和独立,形成了一种体现于若干世纪中的民族心理定势,并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这种传统在劫难中不断调整适应,使得犹太民族在历史上生生不息。

四、外部压力是犹太民族保持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原因

在长期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遭受到欧洲国家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过着苦难、屈辱的生活。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有了反犹立法及宗教迫害。中世纪的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迫害和驱逐犹太人政策,统治阶级和基督教教会为了分化和转移国内人民革命斗争的矛头和注意力,指控犹太人犯有罪行,要对失火、瘟疫、黑死病等一切大灾难负责,迫害浪潮席卷整个亚欧。在这种情况下,从13世纪起,西欧犹太人开始不断地向东迁移到北非、西亚、中欧及东欧地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到19世纪,中欧和东欧的反犹浪潮达到顶点,反犹种族主义泛滥,特别是德国的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用伪科学的方法大谈日耳曼种族优越论,而那种身材矮小、黑头发和黑眼睛的犹太人生来就是劣等种族。将一切社会问题都怪罪于犹太人。20世纪的纳粹更是将种族主义推向极端,“二战前与二战中,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消灭了当时全部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反犹排犹活动,对犹太人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外部压力,从客观上促使犹太人民族意识得到增强和提高。这种较深层的民族意识遇到反犹排犹活动的刺激,必然会增强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犹太民族正是凭着这种较深层次的民族意识,保持了它的民族特性。可以这样认为,一部逐渐升级的反犹排犹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犹太民族意识不断增强的历史。

“在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宽容与否,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强弱有重要影响。主体民族的歧视和迫害会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使其产生敌视情绪”。犹太人流散了两千年而保持着民族认同感,就与它所处的不利环境密切相关。当地支配民族或多或少实行的歧视和欺凌,有助于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仍然笃信为天主教和基督教排斥的犹太教,成为他们同类意识的纽带,从而使他们保持了与其他民族有若干差别的民族特性。相反,如果主体民族对处于少数民族地位的犹太人善待宽容,犹太人的民族凝聚力则逐渐减弱,直至与主体民族融为一体。“中国开封犹太人的消失即是犹太人与所在国主体民族融合的突出例证。这说明,在民族关系上,民族的压迫将导致弱小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对主体社会的敌视与自我封闭,而宽容将造成其民族凝聚力的减弱,造成与主体社会的融合。”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历史上没有持续出现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民族可能早已融合于所在国民族之中了。

五、互相帮助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回归信念支持犹太人始终保持团结

“互相帮助是犹太教上帝的旨意,根据基本诫命,人要关心经济上的弱者;履行对邻人、雇工和残疾人的义务;搞好各家庭间的关系;端正对外族的态度。”在中世纪的欧洲,当一个地方的犹太人遭到迫害,被逐到异国他乡后,往往能得到当地犹太社团不遗余力的帮助。16世纪波希米亚一位官吏在日记中写到:

“犹太人总是同舟共济,不让他们中的任何人去乞讨或者流浪。有的犹太人沿门挨户募捐,搜集贫民救济金,以帮助贫困的犹太人或者开办医院。”犹太人的共济互助思想对犹太民族在困境中的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犹太民族由于其独特的经历,其历史与世界上所有其他民族的历史都不同,不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地域的空间展开的,而是在犹太民族不断流动中形成的;再加上犹太人是一个很早就失去统一的地域民族,其历史有大部分是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情况下发生的,地域和疆界对犹太民族的历史观形成不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与时间的联系和对历史经历的记忆。”漂泊各地的犹太人,对故土的思念与感情一直未变。在异邦永远是外来人,永远得不到幸福安宁的犹太人相信迟早会回到流着奶和蜜的地方。长期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建造房屋时,总要留出一部分不加装饰,以便念念不忘那未建设好的耶路撒冷。他们举行婚礼时,要打碎一个玻璃杯,借以提醒人们在圣殿修复前不宜狂欢作乐。人死后,要设法从圣地装一小袋泥土安放在墓穴里作为象征,以示他最后安息在圣洁的地上。

犹太人历经两千年漂泊,虽积极努力想要融入所在国社会,但惨痛的历史遭遇告诉他们:这样做太难。经过不懈奋斗,他们终于返回故土建立了一个独立国家,这个国家就是1948年10月1日宣告成立的以色列国。

猜你喜欢

犹太民族民族意识犹太教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虚构的犹太民族?
枕枪而眠
犹太文学中的“施勒密尔”形象与中国“阿Q”式人物之比较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两个K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根植民族 与时俱进
《美国犹太教史》中宗教意味微探
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