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后果
2005-04-29王大用
王大用
2003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问题,还有对我国长期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的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宏观调控有效地克服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问题,从CPI上看,通货膨胀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不应更低了;从去年底以来,PPI(生产资数价格指数)也逐渐降低。然而仍然有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PPI高企带来的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因为它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而且是长期的。
我国GDP中的第二产业比重,1990年是41.6%,经过十年的全面工业化,2000年该比重升高到50.2%,2002年是50.4%。这个比重在全世界的大国经济中已是最高的了,然而在2003年里又骤然升高到52.2%,2004年再上升到53%。
在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的比重2002年是60.9%,2003年一下子提高到64.3%,2004年再急升到67.6%。
第二产业是由工矿业和建筑业构成的,其中工业中的重工业到2004年已占到三分之二的比重,再加上属于重型化的采矿业和建筑业,可见我国第二产业已经极端重型化,而第二产业的比重畸高,说明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已经非常重型化了,这两年的发展趋势则是进一步急速走向过度的重型化。
过度重型化发展趋势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大量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工业产品在这几年里产能和产量增长极快,是标志之一。钢材产量从1998年的1.07亿吨快速增长到2003年的2.41亿吨,实现了世界上从没有一个国家实现过的钢铁生产规模,而2004年更象脱缰野马般一年就增加了5600万吨。2004年我国水泥产量为9.3亿吨,占了全世界产量的多一半。化工和石化产品的产能和产量也在快速增长之中。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已经高度市场化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根据市场价格走势和需求订单提供的信息调整产量和产能,其中民营企业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尤其快捷。过去两年,投资品的价格上涨幅度相当大,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及燃料动力的价格上涨指数都是两位数。这是反映市场上投资品需求膨胀的信号,它向我们提示了这两年重化工业产能急速扩大的市场原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在2001和2002年还分别是99.8%和97.7%,说明尽管前几年受国家投资拉动政策的鼓励,钢铁等重工业的产能已经在很快扩大,但供给增长略快于需求增长。2003和2004两年,该指数提高到104.8%和112.0%,则反映此类重工业产品的需求膨胀非常快。今年前几个月该指数虽有所下降,但涨幅仍然在10%上下,说明情况虽有所缓解,但问题依然存在。
本届政府上台后,提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主题,这是我国对持续了百年的发展观的重大更新,是发展观的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是以人为本,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戏剧性的是,恰在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之时,我国经济却在很快地向投资膨胀和产业结构高度重型化演变,由此引起的高消耗、低资源利用率以及环境污染的威胁,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要求背道而驰,它带来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后果之一是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重新步入高消耗和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模式。
粗放增长对能源供应的压力最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高耗能增长模式,在2001年以前,除去80年代的个别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一直在1以下,即能源消费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也就是说20多年里我国正在建立节能型经济。2002年,该弹性系数猛然从上年的0.47升高到1.19,2003年再上升到1.42,2004年此系数估计高达1.8以上。照这样下去,今后GDP每增长百分之一,能源消费就要增加近百分之二,如果能源供应的增长因资源约束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势必大幅滑落。这样低效率的增长显然是不能持续的!去年我国已经创造了世界历史上一国在一年内发电装机投产最大的纪录,全国仍然有24个省份严重缺电,警钟已经敲得很响了。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急速步入歧途,应赶快警醒,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控制,否则不久后的资源约束很可能将使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降低。若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将不得不支付沉重代价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后果之二,带来资源价格暴涨。国内煤炭价格比三年前翻了一番以上,国际铁矿石价格今年初上涨70%,国际石油价格据高不下,均或多或少与我国的国内需求过快增加有关。
后果之三,将造成我国新一轮的经济波动,有些行业今明两年就可能大幅减速。2002和2003年国内汽车市场出现由加入WTO及部分居民收入达到较高水平等因素引起的“井喷”式扩张,吸引汽车行业大量投资扩能,去年已出现一时的过剩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车价不断下跌。今年铁矿石大幅涨价必然导致钢材价格上涨,受其冲击最大的当属汽车行业,相当大一部分成本较高的汽车生产厂家将面对亏损。在亏损面前,该行业投资会转入低谷期,产量增长减缓,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可能更低。汽车行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其产量和收入的波动会带动众多行业的波动。我国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00多万辆的较大规模,此行业的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相当大。可能出现波动的还不仅是汽车及与之相关的行业。石油涨价、煤炭涨价以及由煤炭涨价带来的电力价格上涨,将对大部分行业造成成本冲击,迫使其增长减缓。
产业结构重型化不是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正相反,它与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完全矛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幅度偏大。
自亚洲危机以来国家实行的投资拉动政策已连续了七年,七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增长速度也越来越高,到了2003和2004两年,出现了明显的投资膨胀。
我国从1978至2002这24年的投资率(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7%,亚洲金融危机后实行投资拉动政策的头三年(1998-2000),投资率基本上在这个平均水平上下;2001年开始略高于此水平,2002年进一步提高,2003和2004两年则显著过高,达到了1992-1994经济过热时期的水平。实行投资拉动政策的前四年投资年增长率最高不过13.9%,低时才5.1%,而2003和2004这两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陡升到27%以上,投资规模急速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1998年的2.84万亿元扩大到2004年的5.86万亿元,特别是2003年一年就扩大了1.2万亿元。
这些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个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大中型项目工程建设使用的钢铁和水泥数量比小型项目大的多,形成对钢铁、水泥的巨大市场需求。我国钢铁产量的一半以上是建筑用钢,所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产生的市场需求是我国近年钢铁产量超高速增长的首要原因。
城市化的加速是我国经济当前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客观上促使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在较大规模上。1998至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公路、水利防洪等基础设施为主,2002年之后重头则转移到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投资上了。如果不是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投资大规模扩张,最近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会达到20%以上的高速度。
当基础设施投资的膨胀带来对建筑材料、设备机械旺盛的市场需求后,钢铁等重化工行业根据市场讯号的激励大规模投资,扩大其生产能力。被投资品市场旺盛需求诱发出来的重工业投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出现了一个扩张投资的正反馈循环。当然这个固定资产投资循环加速扩张的过程不可能永无节制。即使没有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也会自动出来调控。实际上,前年以来的能源和铁矿石大幅涨价,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开始发威的表现。不过,政府及时、主动的宏观调控,可以比“看不见的手”更早地抑制使投资波动加速的正反馈循环机制,减少因波动造成的损失。
目前产业结构重型化的趋势还在发展,因此我国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为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考虑,应通过及时、坚定的政府政策调控和引导,争取把我国的经济增长重新引领回节能降耗的节约型经济发展轨道。
(作者为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