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银行股轻装“出海”

2005-04-29梁伟沛

新财经 2005年7期
关键词:出海交通银行民生银行

梁伟沛

商业银行海外上市能否为中国银行业带来新气象?海外投资者如何判断这些银行股的投资价值?

今年以来,全球IPO市场表现黯淡,整个亚洲市场交易量已经枯竭;而在香港,六月份就有四家大型中国企业完成上市的筹备工作,总集资金额高达500亿港元,就连参与其中某新股发行的一位券商人士此前也承认,形势十分严峻。由于美国股市的监管制度过分严苛,这次上市的四家公司都没有在纽约挂牌,在目前全球IPO市场疲弱的情况之下,单靠香港能否容纳这“四大天王”,的确耐人寻味。再者,今年底和明年初,“巨无霸”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都要进行IPO,本月的集资效果如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执笔之际,承销团公布交通银行(3328)的IPO公开招股部分获得205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超过1500亿港元,成为香港股市历史上第五大最受欢迎的新股(以冻结资金计算)。交通银行IPO的“火爆”场面与神华(1088)遭受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证明了国内银行业对海外投资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终于令等候海外上市的国内几大银行的老总们松了一口气。

交通银行:号召力不容置疑

交通银行的IPO如此“火爆”,除了它是中国银行业赴海外上市第一股这个因素之外;本人认为,还得益于其显著改善的资产质量、中国银行业的增长前景、汇丰控股作为其重要股东所带来的风险溢价。

投资界普遍认为交通银行的资产质量,在中央注资后,已经有显著的改善。去年,交行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了53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比率已由2003年的11.9%,大幅下降到去年的约3%左右。如此低的不良贷款比率在香港银行同业当中也算是优秀的。另一方面,上市后,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交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将达到8.43%,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1.62%,也大大超出巴塞尔协议之规定。资产剥离力度之深,反映了政府对首只赴海外上市的银行股期许深远,也令交通银行可以放下历史包袱,发挥其增长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收支的上升,中国的银行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其增长潜力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国内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的总资产约为11000亿元人民币,远低于排名在它前面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自30000-50000亿的总资产规模,这样一来,就给它以更好的增长前景。海外投资者视交通银行为一只增长股,热捧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我认为,所有因素当中,汇丰银行的角色至关重要。招股书显示,汇丰原来持有的19.9%股票在2008年8月18日前不可以转让给独立第三者;交通银行此次发行的新股,汇丰有权增持到不超过25%的比例。从2008年8月18日至2012年8月18日期间,汇丰有权增持到不超过40%,如果真是这样,汇丰将会取代财政部成为交行的第一大股东。另一方面,汇丰也在积极帮助交通银行改善管理水平。据了解,入股后,汇丰迄今已经派出30名全职员工支援交行,包括由汇丰原派驻上海的中国业务总裁叶迪奇出任交行副行长,专门负责风险管理及公司管治;汇丰也正在协助交行建立一个区域性的信贷审批系统,将92间分行的贷款集中审批。作为全球领先的银行业巨人,汇丰的长期增长神话在香港投资者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交行能够得到这个主要股东的鼎力支持,为其估值带来溢价。举例来说,交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是千分之七,而汇丰的总资产收益率是千分之十七,如果交行融入汇丰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系统当中,大幅度改善其总资产收益率,必然就能给股东带来可观的回报;另一方面,一旦将来汇丰成为第一大股东,交行的前途更是不可估量。我认为,这就是交通银行的最大号召力了。

民生银行:赴港IPO困难重重

尽管同属国内银行股,但与交通银行相比,民生银行此次的IPO面临不少困难。

首先,在时间选择上不明智。神华、交行、及中远控股已经合计“抽水”超过500亿港元,市场游资匮乏,大型IPO不会受欢迎。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香港投资者心中,民营企业始终是令人感到有所担心的;另外,民生又发生过伪造股东大会决议和大额贷款被骗等丑闻,暴露了银行内部监控薄弱和企业管治欠佳等问题,市场必然对此耿耿于怀;加上没有引入外资银行作为策略股东,低透明度更令投资者却步。

在经营方面,民生银行在上海有不少房地产贷款项目,而目前上海房地产市场跌势未止,也许会有额外的不良贷款产生。根据国内传媒披露,民生银行2004年年报中房地产相关贷款余额743亿元,占贷款总规模的25%,而2002年,该比例仅为17%。面对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业的严重损害,民生银行面对的经营风险不容忽视。

尽管民生一再押后其招股程序,希望借交行的火爆场面“冲喜”,但笔者还是不敢看好其IPO的表现。据悉,民生打算发行占总股本不超过20%的H股,管理层希望招股价定在5.28港元,相对于A股价格有10%左右的溢价。笔者认为,以民生银行目前的质地和市场的现实环境来看,它不应该享有比对A股的溢价,每股5.28港元的民生银行有可能吸引不到香港投资者;只有调低发行价至比A股价格折让5-10%,民生银行的香港IPO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只能是不断押后招股程序,等待其A股价格回升。

海外IPO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近期,国内银行业赴海外上市的“呼声”越演越烈;除交行、民生外,建行和中行都急不可待地表示争取年底上市;连招商银行也开始计划在港融资。然而,我认为,国内银行业应该警惕这种有可能演变成“为上市而上市”的风潮。

一次成功的上市,除了融资以外,应该为企业的使命和管理目标带来重大的革新,对整个中国银行业而言,这样的革新尤为重要。一直以来,银行业都是我国经济环节当中薄弱的一环,我们经常听到动辄数百亿千亿的撇帐,纳税人的金钱好象永远填不平银行业的“窟窿”;所以,管理层希望以海外上市杀出一条改革银行业的血路,减轻国家的补贴负担。但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IPO成功就是万事大吉,恰恰相反,是借鉴海外经验的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开始。投资者应该关注海外上市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利润为本的经营目标能否有效地建立。

我认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是内地银行向市场化成功转型的当务之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95%的资产都存在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析体系、独立的风险评估系统,以及多元化的贷款组合都是内地银行迫切需要完成的最基本任务。

另一方面,内地银行普遍存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会以就业、拉动当地投资为首要任务,导致忽视利润和资金投放的有效性;海外上市以后,银行利润和股东利益应该被放在第一位,并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对此进行有效的维护。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不应该再过多地影响银行的资金投向,否则,计划经济的影子不能消除,银行业的革新就无从谈起,海外上市也就失去了其重要意义。

当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观察交通、建行的成效,看海外上市是否可为中国银行业带来新气象。

资本市场如何看待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上市

从交通银行IPO的“火爆”场面,我们可以基本判断海外投资者是钟情中国银行业的。尽管还有很多风险因素(交行的招股书罗列了50种风险,堪称香港股市之最),但是中国众多的人口和急剧膨胀的经济实力为银行业描绘了诱人的增长前景,外资深深为之神往,这是银行业海外IPO的有利条件。

建行已经成功地引入了美国银行作为其战略投资者,为年底的IPO铺路;未来半年,如果交通银行没有在公司管治方面出问题,业绩略好于预期,股价平稳上升,那么,国际资本市场就会对中国银行业给以初步的肯定和接受。建行和中行这两个“巨无霸”就可以用比较理想的价格进行IPO;当然,盛况未必如交行那么空前,毕竟它们的招股规模数倍于前者。只要这三家银行都顺利上市,中国银行业板块就正式形成,预计香港本地和海外投资者会欢迎这个投资中国服务业的大好机会的。

作者供职于大福投资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出海交通银行民生银行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
史玉柱回归民生银行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史》述评
民生银行西安分行获评“厂务公开职代会五星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