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战 古文化的一场浩劫

2005-04-29杜义盛

世界文化 2005年9期
关键词:泥板巴格达国家博物馆

杜义盛

伊拉克地处两河流域,那里的古巴比伦王国,被公认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富有历史意义的考古遗址彼彼皆是,数量之多,可以万计。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的许多考古团和伊拉克考古部门在此进行了艰苦的发掘,出土有从史前到伊斯兰时期的大量文物与艺术品,如石雕、牙雕、陶器、青铜人像、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圆柱形印章以及用楔形文字刻成的泥板书等。其中有不少属世界顶尖级的瑰宝,大都藏于1923年建立、1926年迁入巴格达市中心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馆藏达50万件之巨。

伊拉克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损失约4000件文物的海湾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伊拉克战争又于2003年爆发。有识之士预见到战争将给古文化带来更大的灾难,作出快速反应,战争刚一爆发就把大量的珍贵文物送往巴格达西部一防空洞和中央银行的地下室保存,使它们幸免于难。但并非尽都如此。

遭不幸者主要是那些笨重易碎之物。有的在战争的条件下一时无法搬运,有的因长期风化或氧化,质地疏松,稍有触动,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只能留在原地,用柔软而不易着火的东西把它们包裹起来,再在四周填上沙袋。这样,只要不是直接遭受炮击,即使再大的振动或火灾这部分文物当也能幸免。

当然,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战争中什么都可能发生。当4月初美英联军逼近巴格达时,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立即成为萨达姆军的防御阵地。他们在大门前的草地上挖了三道近一人深的战壕,到处都是掩体。陈列室里摆放着机枪、手榴弹、榴弹炮和火箭发射器。战斗有一触即发之势。

4月8日,当美军4辆坦克冲进巴格达市中心后,立即引发了一场激烈战斗。伊军在博物馆的大楼上,用机枪和火箭炮同美军交火。之后仅仅两天,整个巴格达就大势已去。驻防博物馆的伊军也四散逃走。但市内仍有零星战斗,到处混乱不堪。于是博物馆内的枪支弹药和国之瑰宝,自然便成为歹徒们垂涎之物。他们有的砸碎博物馆大门上的玻璃,有的在后墙上挖开一个大洞,争先恐后地冲进展厅,先是抢劫战乱中既可以防身,又可以杀人的枪支弹药和陈列室里尚未搬走的展品。7尊真人大小的石雕人像首先罹难,被人们用斧头劈碎,拿走了它们的头,把四肢和躯体留在原地。遭毁坏的有《大英雄巴塞提》、《海神尼普顿》和罗马大理石雕像。一件公元前两千多年阿卡德时期的青铜人像硬是被人拖走。下楼梯时,在每级台阶的大理石铺面上,都留下砸碎的痕迹。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乌鲁克雪花石膏瓶》和大理石的《妇女头像》也瞬间不翼而飞。地下的储藏室被人砸开。古代陶器惨遭恶运,留下满地碎片。著名的圆柱形印章和楔形文字泥板书也被人冼劫殆尽。世界上最古老的琴——牛头竖琴立柱上的包金被割走,可能现已化为金块,永无复原之望。目睹眼前一切,住在附近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建筑学家莫赫·阿巴斯坐不住了,他冒着生命危险,举起一块白布走近美军坦克,通过随军翻译向指挥官贾松·康若埃大尉请求文物保护。但大尉置若罔闻(后称在战乱中什么也没听见),致使抢劫持续了48小时之久,直到4月12日歹徒们才逐渐散去,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开始陆续回馆。面对此景他们情急智生,假美军之令,在大门前张贴巨幅布告,上书:“博物馆已由美军接管,有敢擅自进入者格杀勿论”。这才使博物馆暂时安宁下来。

伊拉克博物馆的被劫,立即搅动整个文化界的心。世界舆论哗然,纷纷指责美军未能尽到保护之责。迫于舆论压力,直到16日,康若埃大尉才接到进驻博物馆的命令,但为时已晚,馆内早已一片狼籍。正如美国《艺术新闻》杂志2003年夏季号的一篇文章写道:“在萨达姆倒台后的48小时内,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被冼劫,是文化史上一场巨大的灾难。陈列室里未能搬走的东西被抢劫一空。储藏室被撬开。数十年研究成果的文献和登记册被焚烧殆尽。泥板书也被打成碎片。目睹这一悲剧,该博物馆主管文物研究的馆长东尼·乔治痛心地说:“我感到心在流血,好像有人在我心上深深戳了一刀”。对于这一损失的估计,有的报刊声称“藏品的损失不下17万件”。众多的指责,迫使美国联邦调查局不得不介入此事,派出海军陆战队马祖·鲍格丹诺斯上校,会同伊拉克当局组成13人小组进行调查和主持收缴工作。他们一方面封锁边界,不让文物外流。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公布失窃文物的名称、图像和资料,让它们无法在市场出售。同时发出通告,声称于限期内交回被劫文物者一律不究,否则以抢劫国家资财罪论处。这一措施立即收到明显的效果。

首先是《乌鲁克雪花石膏瓶》的劫后重返。那是两河流域原始文化时期最精美而稀有的艺术珍品。上面刻有活生生的叙事性浮雕,形象地再现了五千多年前乌鲁克人丰收的喜悦和盛大的祭祀活动,也是十分难得的远古形象文献。可惜,收回时已遭严重损坏,恐难完美地加以修复了。

《妇女头像》与《乌鲁克雪花石膏瓶》属同一时期的艺术珍品,虽为远古遗物,但并不古拙。精确而生动的造型,再现了一个坚毅严肃的妇女面容,对嘴部肌肉刻划得尤为细腻,简直是个现代人的作品。可喜的是,它被交回时完美无损,实属不幸中之大幸。

对于这一收缴工作,鲍格丹诺斯上校说:“在现已收回的3420件被劫文物中,自动交回者1741件,警方查缴者911件,已偷运出境而在约旦、英、美等国的海关和机场查获者768件”。例如2003年5月,伊拉克自卫队就在通向伊朗的边境上,拦截了一辆货车。在车上的一个铝箱内,发现了450件伊拉克文物,其中有可以卖出天价的楔形文字泥板书和阿卡德时期的圆柱印章,还包括100件膺品。

圆柱形印章是两河流域特有的产物。战前光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就藏有四千七百多件,上面有动物或人像等各种浮雕,用时在湿软的泥板上一压一滚,即可压出不同的花纹,起印鑑和信记的作用。早期还有符咒与避邪的功能。

两年多已经过去了,寻找被劫文物的工作仍在继续。虽时有所获,但由于档案不全,究竟丢失多少,很难有一精确的数字。且喜上述的17万件是人为的夸大。据目前权威的估计,实则只有万件左右。再减去已追回的数目,失窃文物应该在五千件上下,且多为圆柱印章之类的小型物品、容易隐藏和偷运出境,可能大部已无追还之望了。

致于真正的、更大的文物损失,无疑还是来自伊拉克境内数以万计的考古遗址。许多宫殿、古寺和古墓由于长期少人或无人看管,早已成为窃贼们一再光顾的对象。他们在金钱的利诱下,手段粗暴,还造成极大的破坏。战争中究竟有多少地下文物失盗,实在无法统计,可能是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不过有权威人士断言,与这些相比,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损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猜你喜欢

泥板巴格达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之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阿马尔那泥板的涅槃重生之旅
拍块泥板做浮雕
泥板的叠加、拼合、包裹与刻线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巴格达的骆驼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
浅谈泥板成型工艺在陶艺创作实践中的思考
宝贝在哪儿?
巴格达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