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改设计定“任务”

2005-04-29汪细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5年9期
关键词:任务统计图设计

汪细强

Excel图表教学已经是第三轮了,其中还不包括指导陆才伟老师参加市里的说课比赛。可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如何教才好,苦恼!

设计

我所带的三个班(501、502、503)的学生基础较好,一般的文字处理、Office系列软件操作都有半桶水,多数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处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事情,少数学生的Blog也办得有声有色……很多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基本上都不需要我讲。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来问我或同伴,想办法去解决。为此,讲解操作手册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被我否定。

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比较好。

502班:

(前面已经讲完了Excel数据录入、表格属性)

为了体现Excel图表在生活应用中的优越性,我首先展示了一组数据和图表的比较图:“同学们看看数据表和统计图,哪种能更容易、更清楚地看懂?”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都选择统计图,并积极举手发言:“统计图很直观,一下子就看出了哪个月用的钱多。”“数据表需要我们比较,统计图很清楚。”……看来情境设计还比较顺利,对推进统计图教学有利!

“老师,统计图怎么做?”学生有些按捺不住了。为了让学生清楚统计图的操作方法,我演示了一遍,由于采用了广播教学,学生屏幕被锁定,只能看不能动。操作方法很简单,和以前其他操作一样,按照对话框一步一步操作即可。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怕学生出问题,操作花了2分多钟。这么简单的操作等了2分多钟,学生要求自己操作的呼声更高了。我也明白此时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的最好时机,趁机布置了任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整理数据,然后制作成统计图,做完后,邀请旁边的同学观看交流。

操作和我预料的一样,没有多少障碍,进行得也比较顺利。老实的学生模仿演示,估计家庭的开支,如出一辙,不错,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看到后面,我的头都大了:喜欢三国游戏的学生统计了自己喜欢的角色杀人的数据,男生统计了女生每天哭的次数,女生统计了男生每天打架、骂人的次数……更没想到的是,所有学生千篇一律都用了柱状统计图……他们还颇有成就感地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鄙视自己的研究对象,闹得教室里一团糟。不用再看了,太难过了,学生仅仅掌握了操作技能,没有充分体验和验证统计图(不同种类)的作用,研究的“成果”也出乎我的意料——这节课失败了!

503班:

吸取了上节课的教训,主题任务还是要统一,操作过程指导要细化、具体化,要加强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情境交流、操作展示后,我提出任务:统计班级里10个人的出身年月、体重和身高,然后制作统计图,邀请同伴分析讲解研究成果(目的是研究年龄和身高、体重的关系)。

由于资源来自身边,又极易采集,放开电脑屏幕锁定后,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身边的同学、要好的朋友,一问一答,声音此起彼伏;边问边操作,交流声、敲键盘声交织在一起,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看到学生忙活的样子,感觉到这次设计比上次成功,可心里还是担心统计图种类的运用问题。趁学生们忙着操作,我在一旁边看边问:“把你制作统计图想表达的意思说给我听听。”“你还能用其他统计图表吗?”“这种统计图又能看出什么?”……为了万无一失、体现难点,我还引导几个脑子比较灵光的学生制作了“折线”和“柱状”两种统计图……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心里的包袱才放下,开始让学生展示和讲解。这次展示的效果相当好,精彩的地方是让“点化”的几个学生展示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少学生纷纷尝试其他类型的统计图。

这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任务完成得比较满意,教学目标和难点都一一体现和解决,应该是一节较好的“任务驱动”教学课。可我发现,学生没有流露出上节课502班学生那种自豪、兴奋的感觉:可能是我给的任务框得太死了,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采集数据范围太窄,年龄跨度太小,从科学角度上来看,不能反映年龄和身高、体重的关系。

501班:

从学生身边的话题入手:“大家平时针对某个问题有争论吗?”学生不解:信息技术课谈这个问题干什么?一时沉默。“今天,汪老师教你们学会辩论!”话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谈到很多生活中的小问题。为了节约时间,很快入题:“有争论过国家、世界上的一些问题吗?”可能小学生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还太少,又是沉默。情急之下,我让学生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网站上提供的能源、人口、教育等内容和数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我上次和xx同学争论一个问题,我说我国的人口在增加,他说在减少……”没等他说完,我迫不及待地问:“你们用什么说服对方的呢?”“我查找了数据,我说现在房子在增多……”总算切入正题了,抓住时机,我赶紧在网站上采集了近1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并制作了统计图……

学生看完后恍然大悟,原来想说服他人就是这么简单:用数据,用图表。紧接着,我布置了这次的任务:就想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采集数据,然后制作统计图,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想好自己的理由、根据,和同伴争论去吧!布置完任务,才算松了一口气。

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沿袭503班那节课教学中的指导方法,教学活动进行得异常顺利。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操作技能大大超乎我的想象,有的用“饼图”研究几个省份文盲的数量比,有的用“折线图”研究近几年旅游人数的变化,有的研究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没想到的是,竟然有两个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了美国近几年军费开支的数据,并制作了“折线图”,得出结论是:美国军费开支在逐年增加,军事力量在加强,有称霸世界的企图!

反思

经历了几次教学尝试、几次教学设计的更改,还真不敢说这是最好的设计。不过从一次次教学中,我发现了从教科书和专家理论中没有学到的东西: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也需要“实惠”

其实这也是老话重提,我们一直认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提炼成“任务”;专家们也提出:从学生最临近点出发,发现研究的问题;还有人认为,学生身边的问题最适合形成研究问题……但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学生研究的“任务”,应该让学生活动完之后能体现其价值,也就是目前市场消费所提到的“实惠”。研究任务的选择是“感兴趣的问题”也好,是“学生最临近点”也好,是“学生身边的问题”也好,都是从研究活动开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需要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便于活动更好地开展(说白了,是教师为了自己的需要),但研究过的东西,以及研究的方法和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以后用不着了,这样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成果就没有再利用的价值了,等于是单纯为了教学、为了知识传授的需要,等于是走过场。研究活动强调研究方法和过程固然重要,忽视了研究任务的实效性和生活性可取吗?

任务驱动教学教师要学会“放”和“收”

第一次教学的失败除了任务“无的放矢”之外,还在于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放任自流”。原来也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讨论、去探究、去合作,课堂很热闹,看似开放性的课堂,可实际效果还不如教师直接讲授。没想到,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在502班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任务的出现应该有目的性、有层次性、有针对性,任务的活动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指导策略,这种指导是教师在设计、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好、估计到种种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教学中抓住的问题“根源”,寻找合适的途径与学生进行反馈和交流。归纳起来,教师事先设计得越好、分析得越到位、考虑得越周全,在教学中可能“放”得就越轻松。而教师的“收”,就在于从教学观察中、和学生交流中发现“共性”、“个性”问题,结合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包括教学目标)进行引导和梳理。否则,不但你不敢“放”,还“收”不回来!

当然,还有一些不解的问题。如:任务驱动教学是为了知识、技能的传授需要而设计任务,还是为了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而设计任务(因为在以前的教学中出现过顾此失彼的情况),两者能否统一,又如何统一?

猜你喜欢

任务统计图设计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明确“任务” 文中有“我”
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会学生做人
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与实施中的作用及任务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