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论坛
2005-04-29郑一董玉琦
郑 一 董玉琦
2005年8月18日至20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论坛在长春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承办。会议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为主题,旨在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持续、协调和有序发展。来自全国28个省、市约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于8月18日上午举行。东北师范大学刘益春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培训处鹿旭忠副处长、中央电化教育馆王晓芜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秘书长、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总监王本中教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陈美玲副主任和长春市教育局周国韬副局长应邀出席开幕式。
大会邀请了王晓芜副馆长、王本中教授和日本教育工学会会长、日本教育工学协会会长、东京工业大学赤堀侃司教授,分别就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回顾和日本信息教育的现状与课题作特邀演讲。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也以主题报告的形式深刻分析和解读了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8月20日下午,会议圆满闭幕。
会议研讨的主要前沿与热点问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总监王本中教授:
经过1/4世纪的艰苦探索,坚持“实验先行,科研引导;借鉴比较,反思总结;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基本方针,目前我国已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面临三个基本问题:远程教育与远程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与IT产业的结合;在网络世界、虚拟现实中,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的应对。
西北师范大学杨改学教授:
从应用角度出发,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阶段需要思考六个问题:①投入与获取反比的思考:大量的投入没有起到应有的效益;②购房与装修倒挂的思考:包括设备投入与学校能力的不一致,教学使用与设备功能的不一致,新环境与思想观念的不一致和好看与使用的不一致;③信息技术教育的丰产不丰收现象:国家资金投入巨大,而目前情况是设备数量不够、不能满足使用、不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资源缺乏、具有应用能力的人力不足;④实现技术与实用效果的思考:突出技术使用而忽视学科教学和传播效果;⑤超市零距离的喜与忧:喜在技术使用提供了丰富资源,忧在适应不同阶段和区域的资源过少且使用成本高;⑥对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思考,对媒体的思考等。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
近年来亲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体验与反思:①教师培训必须将理念融合于行动、将文化贯穿于过程,让参与者体验;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保证协作性、反思性、开放性、持续性、有援性、信息化和制度化;③形成标准化的行为程序,促使行为内化;④降低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以利于“去专家化”;⑤增强项目可复制性,保证培训质量一致性;⑥培训语言应简明扼要,培训内容应能够解释问题现象、指导教学实务、引发理性思考;⑦信息技术对教师个人来说是人体功能的扩展,对教师职业来说是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进而实现信息化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途径探究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
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②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整合;③运用“主导——主体相结合(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整合的教学设计;④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但教学资源建设不等于要求教师都去做课件);⑤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
混合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思想: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有机结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混合学习环境设计应把握三个基本要素: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结构化内容与非结构化内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处理;信息传递方式的选择应处理好面对面、利用媒体、利用网络的关系;教学结构主要指设计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和教学进程结构,如情境探究、主题探究、专题研究和协作学习等。
首都师范大学丁兴富教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点在于课堂教学信息化;电子交互白板将替代黑板成为未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主流技术;教育信息化建设应注意课堂教学中的结构与对话,预置的高度结构的课程课件不能代替在多重交互中灵活应对的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具有日日新的原创品格。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必须关注课程主体与评价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重要枢纽。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而言,会考应用最为广泛,并且还处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之中。信息技术课程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具有人性化,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体现科学性。所谓人性化,就是巧妙地设计题目,使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可以采取超量出题的办法,将评价的题目分为必答和选答两种,必答部分是对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的评价,选答部分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和信息技术会考最低标准的意义,只要回答出了其中的部分试题,即可认为合格。所谓科学性,主要指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在大脑中构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在其间设置的适当冲突中检验学生的能力。
东北师范大学解月光教授: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教师对技术课程的认同状态是: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多数课程认同的项目表现出整体偏低的状态。面对这种状况,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践行“忠实+相互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观;需要教师发展自己的课程决策能力;再度提升对课程标准作用和意义的理解,加强课程本地化的研究,组成本地教师的知识共享团体;需要课程研究者和实施者有历史感,不要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进行理解;需要在课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经历反思、批判。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与发展需要加强系统性
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发展的阶段造成“空中楼阁”现象,需要初中、小学的标准(指导纲要)的完善;进一步认识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本身的特色,培养什么、如何教育、如何体现在各个学习阶段;摆正自己的地位,在小学科上实现大作为。
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
不论是课程政策、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其研究都可以发生在三个层面上,即基础层面、原理层面和应用层面。基础层面位于最下方,应用层面位于最上方,原理层面位于中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下层是上层的支撑,上层是下层的延展。根据这一体系框架,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可以有六个主要领域:课程标准研制,课程实施研究,学习评价研究,课程设计基础与原理研究,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研究。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根本上来说要立足于信息文化的变迁、促进社会转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其属性至少表现在临床性、人本化、系统性、多视角和综合性五个方面。
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教授:
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系统构建可以从两条线来思考:一方面,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该考虑在小学、初中、高中有体系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在除信息技术以外的其他课程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方正Apabi打造中国精品电子图书
8月16日至18日,由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组织的“2005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江苏无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出版社代表近400人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就数字图书馆发展涉及的四大议题:环境与机制、资源建设、推广应用、技术保障展开全面研讨。会上,中国知识产权权威专家、国家版权局版权司许超副司长作了《图书馆应用数字资源面临的法律环境》演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樊鸿亮作了《复本数模式与网络出版可持续发展》演讲,方正作了“Apabi数字资源发展”报告。同时,会议举办了电子图书专场展示会,北京大学出版社、江苏出版集团、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等40多家知名出版社参加了展示,并推出当期电子图书。
“精e求精,悦读易用”是本次会议的主题,表达了方正携手出版社打造精品资源,倾力支持图书馆,服务读者的定位。
打造国内教育核心网络,锐捷RG-S6800E系列万兆交换机规模应用
近日,锐捷网络在四所高校和番禺“校校通”网络建设项目中脱颖而出,连续中标,其RG-S6800E系列多业务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大规模服务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和广东番禺中小学“校校通”项目。
在上述教育单位网络工程设计中,锐捷网络结合上述各单位的网络应用特点,在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为用户量身定制了稳定、高速和可灵活扩展的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