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高中新课程
2005-01-24余慧娟施久铭
余慧娟 施久铭
去广东深圳育才中学采访,缘自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叶延武的一篇关于高中新课程的来稿。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不同,高中新课程2004年9月首次进入4个省(自治区)后,表现得异常平静,而不是3年前铺天盖地的热闹。于是,不少人在敏感地猜测:高中新课程到底能走多远。这让我们不禁将目光投向现实。
第八节课
坐在校长办公室里,叶副校长开始什么话都没有说,直接给我们搬出了一大堆材料:《育才中学实验高中课程方案》、《育才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育才中学选修课一览表》,等等。
熟悉高中新课程的人都明白,这些不过是高中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必须要有的东西,是常规,没有什么新鲜的。
但是仔细翻看,可供解读的东西还真不少。
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学校开设的26门选修课Ⅱ。
“学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开出了26门选修课?”
“这还算少的。我们学校在两年前就开设了70余门拓展性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现在的26门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参照国家课程方案从中挑选出来的。”叶副校长不无自豪地说。一个学校,75%以上教师拥有“高级教师”职称,这是不多见的。但在深圳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在育才中学这样的高中学校,却是事实。
“多年以来,我就呼吁一个问题,学生在文化课以外,还应该有更多的美好追求,但我们却把他们局限在文化课上。他们本来在文化课上应该有更多的选择,但我们却给他们的禁锢太多。”校长曹衍清给人的感觉冷峻而有深度。
2002年,在这所有活力而且有实力的学校里,“课程超市,学生自助”的拓展性课程开始开设。上百门校本课程宛如开闸的江水奔涌而出。“青春读书课”、“英语戏剧表演”、“心理修养”等名牌课程脱颖而出。
那时候,选修课就是选修课,如果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学生选修这门课,就会被取消。这在教师当中当然是很没有面子的事。于是,老师们都想出各种办法,来使自己的课既能令学生受益,又能激起他们的兴趣。然而,选修课面临的真正威胁还不在这里。“正课”对学生注意力、精力的争夺才是有震撼力的。
现在,教师们可以逐渐地放下这份担心了。被列入选修Ⅱ的这些课程,都是经过前期对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学校资源以及社区资源的调研后确定下来的,有着课时特别是学分上的保障。
在高一学生的课表上,每个人只有3节课可能与别人不同,也就是说,每个人在高一第一学期最多可以选3门选修课。目前,选修课多数排在一天的最后一节课———第八节。但即使如此,学生也很乐意去上。因为上课方式相当灵活,内容也很丰富。
我们闯进去的教室正在上青春读书课系列之一《成长的岁月》。不料,推开门是黑漆漆的一片:階梯教室中央坐着一群学生,正专心致志地观看影片《美丽人生》。老师小声地告诉我们,这次的主题是“亲情”,于是剪辑了该影片中的一个片段,预备学生看完后,再结合同主题的几篇经典文章,写一些感受。在我们走访的另一堂同时进行的读书课《人间的诗意》上,老师正激情澎湃地给学生讲解诗歌。第二天下午的第八节课,天已经黑了,校长、教师们匆匆走向阶梯教室,要去看英语戏剧表演。
对于一天满满的8节课来说,也许这最后一节课才是学生最向往的轻松时刻。因为兴趣使然,所以让人快乐。
这次高中新课程,除了选修Ⅱ的大量涌入,还有很具特色的国家课程选修Ⅰ,其中不少是学校以前从来没有开设过的。
育才中学这学期开设的选修Ⅰ只有《数学史选讲》一门。“学校让我做探路者。”坐在我们面前的张昕老师,戴着清亮的眼镜,显得非常年轻。可他却告诉我们已经有40岁了。“数学史以前我们都没有专门学过,但是自己看一看教材,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吗?怕不怕学生听着听着都跑了?”
“还可以吧。”他推了推眼镜,露出聪慧的微笑。“这门课其实挺灵活的。我通常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然后加以扩充,讲给学生听。如果自己都不感兴趣,学生听起来就更不会有兴趣。”
大量的选修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真的能给教师带来宽松的教学环境。
对高中教学方式的挑战
这是一节普通的生物课。任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
首先开始讲评上次的作业。老师说,给了10个A,25个B,当然还有评为C的,但老师没有继续讲人数。她把那些得了A的同学名字挨个儿念了一遍。然后开始对答案,讲题目。
“老师,我画的细胞图为什么不能得A?”一个男孩在老师讲完后叫道。
“你自己说说,为什么不能得A。”老师的注意力马上被这样的质疑所吸引,脸上带着自然的微笑。
“我就是不知道才问您的。”男孩话音刚落,全班一阵大笑。
老师走到他跟前,看了一眼作业,然后像个大姐姐似的拍拍他的肩,“你自己看,你都画错了还能得A吗?细胞膜是开口的吗?”她很利落地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开口的圈。那个男生缩了缩脖子,红着脸笑了。课继续进行。没有小组形式的合作,只有教师一个人与全班的对话,夹杂着学生自己在底下的窃窃私语。
课堂气氛是那样的轻松,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和收获着知识。像这样的课,在育才中学是最受欢迎的。但这样的课并不是很多。
高中不是小学,也不是初中。在教学方式上,它似乎永远都认准了讲授法。因为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因为教学任务中智力含量的提升,只要能完成知识传授,就是成功。教师们已经习惯于此了。一直以来,他们的精力,主要是放在对高中学科和考试的研究上。
然而,育才中学2004年的学生,却是第一届实施课程改革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太活跃,思维开阔,常常是他们在推动我们,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高一年级数学备课组长陈老师今年50出头,一直是把关教师,对此深有感触。
育才中学是开放的。这种开放,使得学生的推动有了一些成效。“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有所改变,板书不再繁杂,同学有更多的讨论时间,文科的一些课程,不再死抠字眼儿,答案更注重个性化思维。我们得到更多肯定,而不是被迫接受统一的答案。”
但要真正改变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只是在教师的习惯上,还在于课堂知识容量的压力上。“因为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因此同一知识点的拓展程度也不一样。保险起见,多数教师手里拿着多套教材,互相补充,这样一来,知识容量便把人压得喘不过气,很难有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很多老师都这么说。
走课制的管理设想
在高一年级每个教室的外面,都叠放了一人高的储物柜,并且一一编号。
叶副校长说,这是为下学期选课走班专门设计的,给学生们放书包、衣物用。
想到选修课的大量出场可能带来的管理上的麻烦,我们禁不住问:“指导学生选课的导师由谁来担任?”
“都是本年级的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因为现在的高二、高三用的都还不是新课程。”
这样,一个学生将有3个管理教师,一个是班主任,一个是导师,还有一个就是教学班的老师。
“怎么来协调这三者的关系?”“我们的设想是以行政班班主任日常管理为基础、以教学班老师教学管理为重点、以导师实施个性化指导为目的,三者合在一起。纵向抓班主任常规管理,横向抓教学班的教师管理,导师着重抓教学班和行政班的交叉点,是学生管理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在高一年级,由于主要上的是必修课,行政班和教学班是一致的,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到了高二以后,行政班将被淡化,而教学班在一学段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以教学班老师的管理为主,但行政班仍然存在,主要是在班会课、集体活动时表现出来。导师的作用显然将在高一以后才凸显。育才中学已经为每10名学生配了一名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及初步规划人生。
“这样,参与管理的老师多了,教师的负担会不会增加?”
“当然会增加了。每个教师在教学之外,还将承担一定的指导任务。这对全体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叶副校长毫不回避。
“学校的教室够吗?”育才中学的校园看起来并不大。
“粗略地算一算,将所有的阶梯教室都加上,可能差不多吧。”
高中新课程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课程的选择性上。然而给学校带来最大困难的,也是在这一点上。教师能不能开出足够的课程,学校能不能安排足够的教师和教室,并且对因课程变动带来的管理问题进行有效处理,都是影响课程是否真正多样化的关键因素。育才中学正严阵以待,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实战”。
学分认定:学校面临的难题
在高中课程方案实施之前,学分认定一直是学校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我们反复召开教师会议,不断提出议案讨论、修订。前两天,我们刚开了一次临时碰头会。现在你们拿到的方案已经是三易其稿。”叶副校长说。
当时,恰逢高一第一学段结束,刚刚进行过学段考试,马上面临学分认定的操作。
“我们最感头疼的是,怎样考核才能最科学地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结合?”
在参照国外的学分制实施经验后,他们采纳了这样的评价方法:获得学分必须达到三项要求,首先,出勤占总修习课时的六分之五以上;其次,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学习过程考核在B等以上(考核分为A、B、C三个等级);再次,模块考试成绩在及格以上。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学生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放在寒暑假之后,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周。补考不及格的学生可以重修该科目或模块,在达到该领域和科目的最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跨科目或领域选修其他容易通过的模块。
对长期以学业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高中来说,育才中学能跨出这一步,的确是不容易的。
当然,这样的评价方案也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在过程考核中,采纳了最新的多元评价方法,但结果却是,学生自评栏中,98%的人给自己打的是A。这样的自评在总体评价中显然丧失了其应有的意义。
更严重的问题是,学校命题的难度怎么来把握?是定在大多数学生能通过的水平上,还是以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为准?质量怎么来监控?如果没有这一点,学分制很可能就会流于形式。这些潜在的问题也令育才中学的校长和教师担忧。
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最大的期待
走在校园中,坐在食堂里,问及任何一位教师,都会对高中新课程的方向表示极力的赞同。他们认为,高中课程在选择性上的增强,将令学生获得更符合他们自身条件和兴趣的发展。“这的确是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它让过去我们自己在悄悄做着的那些尝试一步一步地走向前台。”学生们也很有感触:“我认为三项改革对我的影响最大,一是选修课;二是学分制,打消了那些无心向学、只等毕业的学生的念头;三是导师制,保证了我们在高中生活中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我们相信这一定是真的。这里聚集了诸多有教育理想的优秀教师;这里有着民主和开放的氛围;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中課改的方向是对的,我们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但对高中新课程仍有疑虑,其根本原因在于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评价系统尚未建立;同时,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教师一进校门就要进行新课程培训。”校长曹衍清坦言。
无论人们怎样抨击纯粹的应试行为,在高考业绩上,是谁也不敢马虎的,它几乎等同于社会对一所高中评价的全部。因此,在一些学校,校长对于任何改革都会有一个起码的底线,那就是要在不降低升学率的前提下。
这种要求,对于增大选择性的高中课程改革来说,结果是什么呢?
一个学生告诉我们,他很怀念初中的生活,因为现在的负担比初中要重。“刚开始以为拿够了学分就可以去申请大学,我们还挺高兴的。
后来听老师说,高考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要尽量多学一些。除了要把必修课学精学透,还要多学一些选修Ⅰ的课。”
种种对高考和招生改革方案的猜测,其实都逃不过对现行模式的留恋。在更多的高中学校里,人们是在边走边观望。美好的理想之花,被拦在了河对岸。什么时候能跨过去呢?人们在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