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之路
2005-01-24任小艾白宏太
任小艾 白宏太
汽车飞驰在红土平原上,沿途是一树树盛开的紫荆花,远处是青纱帐一般的甘蔗林。初冬的广西贵港,景色依然绚烂。
这是一片古老的沃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此设桂林郡。崇尚文化的风习,就像千百年来泽被岭南儿女的西江水一样悠远绵长。
这是一座新兴的城市。1996年,国务院决定将沿西江的3个县市合并为地级贵港市。这个襟连两广的水陆交通枢纽,从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新的城市、新的机遇,激活了经济腾飞的希望,也呼唤着优质教育的支撑。而当时的贵港教育整体滞后,发展水平处于自治区的末游。
战鼓声声,在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如何开始新的征程?
8年过去,面对财政困难、基础薄弱、观念和体制落后等障碍,贵港教育以奇迹般的发展,引领着城市前进的步伐,跃进到全广西前列。
2004年底,记者来到这秀美的古郡新城。在探寻贵港教育如何实现超越的同时,更渴望为那些同样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找到一些发展教育的规律或有益启示。
凝聚人心赢取主动
1996年,原县级贵港市、桂平市和平南县从广西玉林地区分离,组成地级贵港市。面对新的行政区划,大家的担心掩盖了喜悦。
这一年,当地经济状况非常糟糕,钢铁厂工人下岗、氮肥厂产品滞销、水泥厂濒临破产……天公也不作美,6月的一场飓风,又让这个以农业为主的新建市雪上加霜。
站在新起点的贵港教育,同样举步维艰。翻开原县级市教育局留下的账本,满眼是赤字和负债!此外,全市还有几千万元教师工资拖欠和3亿多元“两基”欠债,有50多万平方米待抢修的学校危房……
困难不言而喻!
贵港人面临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
要赢得最后的胜利,最关键的是凝聚人心,鼓起全市人民的士气。
因此,市教育局尚在筹建阶段,主要负责人吴能枝就向市里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独立承办当年的中招和高招。本来,这一工作当年仍由玉林地区负责。但教育局认为,自己组织考试更有利。
市委书记移下眼镜,目光里充满怀疑:“这可不是凭一句话就能决定的,你能搞得定吗?”他的怀疑有充分的理由。当时的市教育局,一无系统的管理机构,二无财力,三无专业人员。如何组织考试?此事关乎千家万户,可来不得半点儿差池。
吴能枝满怀信心地“请战”:“书记,只要您下决心,我一定搞定!”他的自信也同样有充足的理由。全市上下对新建城市的热情和向心力让他倍受鼓舞。特别是,因为独立组织考试可享有招生政策上的有利条件,下面的学校都很赞成。
尽管有怀疑,市领导还是给予了充分支持。经过多方协调,独立组织考试的计划很快被批准。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战役!
首先是人员调配。推荐上报、物色人选、组织考核、安排分工……4月底,市教育局各处室已各就各位,开始运转。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教学本身。市教育局一系列管理举措随即出台,抓学校管理的规范、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抓毕业班的质量……
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惊叹!教育局不仅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机构组建,而且迅速拿出全年的工作措施、步骤、重点及目标。到6月份贵港市正式成立时,教育局的工作已是轻车熟路。
干练的作风,务实的态度,迅速赢得全市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学校里也挂起振奋人心的条幅:“全力备战考试,打响建市第一仗!”由于上下一心,7月的中考和高考有条不紊,成绩之好也超乎想象,录取人数远远超过3个县市前一年的总和,为建市献上第一份厚礼。
独立招生的成功如一服奇妙的催化剂,带来连锁反应:人们的教育观念提升,学校管理有序,政府投入增加,社会关注更为密切……
挟着初战告捷的喜悦,贵港人一鼓作气,向“两基”目标进军。
这样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兩基”工作的艰巨性。当年,全市在校小学生66万人,而在校初中生才人民教育2005.215万人!
时不我待,一场不折不扣的攻坚战!
“两基”工作推进方案很快摆上市领导的案头。初步的目标是,到1998年,全市“两基”达标。
各项实施方案,如一道道紧急的军令:筹措教育经费的、解决教师工资的、农村综合教育改革的,还有当年的救灾方案……
哪一项少得了钱?仅桂平一个县级市,除了旧有初中的改造外,另需在1997年投入建设17所初中校,共需筹措上亿元资金。
但是,钱没有成为发展的障碍。已被正式任命为教育局长的吴能枝说:“只要人的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开动脑筋,靠教育费附加、靠勤工俭学、靠社会集资、靠银行借贷,或者先由施工方垫付。
全社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1997年8月,建市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会议召开,市委、市政府领导全部到会,各县区党政领导来了,各乡镇领导来了、教育部门领导也来了……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动员,任务层层落实。
落实“两基”目标,民族教育是关键环节。
建市以来,政府投入坚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每年招生,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比例高于人口比例;教师外出培训,优先考虑少数民族教师的需求……“
目前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约占一半,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生,市政府每年都给予专门的补贴。”贵港市民族中学的徐校长告诉记者。这个昔日的壮文补习学校已经焕然一新。
就这样,“两基”达标,少数民族教育不仅没“拖后腿”,反而在很多指标上超过汉族。市教育局先后被国家民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国务院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党政领导到社会各阶层,一时群情激昂,“两基”工作势如破竹:
1996年底,平南县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
1997年8月,桂平市也顺利通过。
至此,贵港市5个县区全部通过验收,成为广西第二个“两基”达标的地级市,比预期提前一年多。当年,贵港赢得全国“两基”先进市殊荣。1997年以来,贵港市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保持在99.5%和97%以上,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6%和2.8%以下,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2.3%,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7%以上。对这个百举待兴的新生城市来说,这的确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突破瓶颈发展高中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最朴素的一个想法就是,争取让贵港的孩子都有书读,让贵港的孩子都有好书读,让贵港的孩子都读好书。”吴能枝这样对记者说。
实实在在的三句话,既容易让百姓明白,也容易和他们沟通。这些年来,市教育局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完成“两基”任务,只是初步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至于如何让贵港的孩子“有好书读”和“读好书”,却并非“两基”所能解决。
战局初定,贵港教育的下一步,是突破高中教育的发展瓶颈。
达开高中是贵港的一所优质高中,学生数逾2000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它的校园仅有20亩大小。人们开玩笑说,学生上体育课跑百米,一不小心就会冲进教职工家里去。
在当地,发展上捉襟见肘的高中不止这一所。规模小、数量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匮乏,是当时贵港高中教育的整体写照。1997年,贵港初中在校生已达20万人,而高中在校生却不足2万人。百姓都说:“考高中比考大学更难,考重点高中比考重点大学还难。”
没有高中教育的发展,所谓的“两基”成果显得那样脆弱和没有说服力。孩子读了9年书,还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就被抛向社会。长此以往,家长还会支持孩子读书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创办优质高中资源,无疑就是一场“两基”保卫战!
1998年,贵港市高中发展战略启动,几招重拳直击发展软肋:
———实施高初中分离,高中独立办学,扩大高中招生容量;
———开展城乡高中结对帮扶,提高农村高中办学水平;
———加强招生管理,使每一所高中都能录满招生指标;
———建设示范高中,引导政府和学校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在资金、教师调配和领导配备上向薄弱学校倾斜;……
达开高中有救了。当地有一所企业子弟学校,校园两百多亩,学生只有几百人,很不景气。经过跟企业协调,达开高中兼并了这所学校,顿时迎来发展转机。在一两年时间内,校园建设突飞猛进,在校学生也扩大到近5000人。
与达开高中不同,如今的江南中学,原是一所以初中教育为主的“戴帽高中”,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市教育局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初中部剥离出去,重点发展高中教育。当时反对阻力很大,很多人觉得太可惜,毕竟是一所市属重点初中。
但教育局有更长远的考虑。“从办学责任来讲,初中应该归县区管理,不该由市级承办;从发展形势来看,所谓重点初中,也有悖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吴能枝说。
剥离后的江南中学,高中生数扩大了近3倍。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办学成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
“自从创办示范高中以来,学校在校园环境、育人理念和教育科研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百年老校浔州高中,校长兴奋地告诉记者。学校正向现代化、研究型、有特色的办学目标挺进,去年被广西教育厅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这得益于上级的政策扶持,给了我们宽松的办学环境。学校已实现了良性运转,没有任何债务。”说到这一点,校长格外自豪。
发展高中教育,成为提升贵港教育整体质量的关键。如今,全市高中校已由1996年的38所,增加到59所;高中在校生也由1.9万人增至7.1万人;平均每万人的在校高中生数由44.7人增至154人;向高校输送的人才由原来每年不足3000人增至近1.2萬人。
在发展高中教育的同时,另一场战役在“外围”打响。
毕竟,高中的大发展,还不能完全解决义务教育的“出口”问题。目前贵港不到50%的高中入学率,意味着还有一多半的学生无法得到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正因如此,贵港市一直把职业教育当作同等重要的大事来抓。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职业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对于改变一个个体、改变一个家庭进而改变地方落后的面貌,更为现实和迫切。
近年来,市教育局联手企业,精心策划了两项大行动。
贵港有一个杨翔饲料公司,原来经营状况一般。教育局和饲料公司协商,联合推出了“百万助学扶贫大行动”,在全市挑选子女上学困难的家庭,饲料公司为每户无偿提供饲料,培训生猪饲养技术。
几年中,杨翔饲料公司先后拿出价值一百多万元的饲料,培训了近两万户特困家庭。一方面,农民学到先进技术,找到一条致富途径,收入增加了,也解决了子女的读书问题,有效地提高了“两基”巩固率。另一方面,饲料公司借此打响了品牌,打开了销路,政府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加。通过这一行动,真正实现了多赢。
教育局又和贵港糖厂推出了“良种良法送万家行动”,挑选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困难农户,糖厂出资培训,传授良种甘蔗的种植技术。如今,产量和含糖量较高的良种甘蔗在当地的种植率已达98%以上,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收入增加。
然而,贵港市人多地少,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
如果仅满足于培养新型农民,局限于传授一些种养技术,只能使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因此,教育局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根据农民今后生存空间的转移和经济活动的去向,来调整办学思路。
从1997年开始,贵港市着力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术培训,使外出打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有能力寻求新的生活出路。
教育牵手经济,前景无限美好。
据统计,贵港市外出打工劳力共计60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吴能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些人如果每年带回1万元,合计就是60个亿。要知道,贵港市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才不过100多亿。”因此,同样面临财政投入短缺,贵港市积极开拓职教办学思路。“
那时候校园里荒凉得像坟地一样,一到晚上,连男老师都不敢在外面走。”在平南县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记者见到了年轻的卢小飞校长。卢小飞1996年到学校工作,当时只有200多学生。这儿原本就是一片乱坟岗,被戏称为“鬼比人多”。
面对这种状况,卢小飞有了变革的念头。“我也有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勇气,关键是支点在哪里呢?”当时的他很彷徨。
2000年8月,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将学校改制为国有民办,实行校长负责制。卢小飞凭实力成为竞聘上岗的第一任校长。新体制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自由空间。4年时间,校园环境变了,教职工的观念变了,办学的目标变了,学校生源像滚雪球一样地增加……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掌握技术后到企业带薪实习,挣了钱再回来完成学业,极大地帮助了贫困学生。
学校的一切都跟企业接轨。“我们的反应要非常快,如果还请示来请示去,什么都甭干了。”卢小飞说。尽管如此,学校不久前还被企业罚了5000元,原因是路上堵车,没能按时送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人事主管说:“我知道不能怪你们,但很抱歉,我要按合同办事。”值得欣喜的是,经历了市场经立足地情三教统筹人民教育2005.2济的锤炼,学校日益壮大:“当初承包时规定每年要使学校固定资产增值5万元。4年下来,学校资产实际上已增加了500多万元。”卢小飞意气风发地对记者说。
弘扬师德 提高教师
从“一穷二白”起家的贵港教育,似乎每一个发展的脚步都离不开钱的支撑。任何一项举措的出台,首先要考虑到钱。
然而,贵港人從来没有把钱看作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因为越是经济困难,关键时刻最起作用的,却不是“钱”,而是“人”。
吴能枝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1996年,一位年轻的小学女教师,发现十几个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一气之下,她极不人道地罚学生自虐。一时间,社会震惊,媒体口诛笔伐,贵港因此“出了名”。
女教师的这一行为,不仅暴露出法制意识和教育观念的淡薄,而且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
警钟在贵港人心头敲响!
当年,市教育局编印了师德规范,全市教师人手一册。同时,人手一本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各学校建立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制度,要有考核,有监督。另外,对师德师风问题实行校长责任制。
此后每年暑假都有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局领导亲自主讲。
正面典型的树立和宣传同样重要。1996年,《贵港日报》以长篇幅报道了当地少数民族女教师覃月明的事迹,号召全市向她学习。
贵港市覃塘区凌寺村是一个干旱、贫瘠的壮乡。30多年前,村里几乎找不出一个初中生。1971年,一位叫覃月明的女孩初中毕业,成为村小学民办教师。30多年来,她默默无闻地把全部心血奉献给家乡。在她的努力下,村里陆续走出中专生、大学生。
感人事迹不仅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而且传向全国。1996年,覃月明获得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颁发的“孺子牛金球奖”。
因为措施得力,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此类违背师德的恶性事件。以此为契机,贵港一直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贵港市原有教师近5万人,其中代课教师1.6万。由于教师管理松弛,人浮于事、教育教学水平低下、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1997年,他们在全自治区较早地开始整顿清理代课教师。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教师数量,节约了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优化了队伍,提高了质量。
这同时也是吴能枝又一项多赢策略:“减少代课教师,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实现了教师队伍的转换,无形中增加了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理顺管理 扶持民办
的确,多年以来,贵港教育的发展,时时处处受到钱的制约。这正应了一句很实在的话:“钱并非万能,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
“我们能利用的钱很有限,因此我们力争用好每一分钱,使有限的钱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吴能枝这样对记者说。
因此,在贵港市教育整体的规模初见雏形时,他们开始了整个教育事业中最棘手的一项工作———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向管理要效益。一场战役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可能取得胜利。什么是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管理职责权限的划分。早在1996年,市教育局就通过市政府下文,对教育局、政府及其他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职责权限进行界定。
此举引来一片反对声。对教师应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规定,财政部门抗议,人事部门主张修改。对教育经费管理和投入责任的规定,则引起乡镇政府的不满。
教育局据理力争。他们强调,作为新城市,教育基础薄弱,如果不理顺管理关系,赋予教育部门更多自主权,势必造成管理秩序混乱。
坚持就是胜利,这一规定最终在市领导的支持下顺利出台。
2000年暑假,某镇要以该镇一所初中为试点,向社会招标承办。市教育局当即指出,这是在“甩包袱”,推卸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然而,该镇仍然坚持把学校承包给一个土地开发商。
一些不明真相的县区也正要仿效,如果不马上制止,将会给贵港的义务教育带来灾难性后果。请示了市领导以后,吴能枝在开学第一天傍晚赶到这所初中。他同时通知了县乡两级政府部门,但只有一位政府办公室的干部和副镇长到场。
吴能枝随即召开现场会,学校领导苦着脸汇报说,承包商只关心收费,其他一概不管。老师和家长意见很大,大部分学生还没报到。
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窗外,一大群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没有吃饭,急切地关注着结果。吴能枝沉着脸问校长,学校有什么统一的意见?校长看着副镇长,吞吞吐吐。吴能枝又问副镇长,副镇长说他只是照章办事。再问政府办公室干部,也是一片搪塞之词。吴能枝果断地说:“那好,我宣布,学校改制马上停止!从明天开始,一切按原来体制运行。收上来的杂费,一分钱也不能交给承包商。”
话音落地,外面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们连夜用红纸写了通知,分头到各村张贴。第二天,老百姓放起鞭炮,学生们络绎不绝地返校。
事后,有些人不服气,他们向市委书记反映,说教育局越权处理问题,破坏教育改革。一向重视教育的市委书记则反问道:“作为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难道没有责任和权力管下面学校的事吗?”
相反地,对于符合改革精神,有利于发展的事,教育局坚决支持。
如今的大将中学是平南县环城镇一所民办中学。自从由社会力量承办以来,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以低廉的收费吸引了周围乡镇的农村学生。学校董事长李荣坚笑着告诉记者:“我搞房地产开发,政府和社会给予很多支持,理应回报社会。市领导很关注,多次来视察,给我很多鼓励,让我不想办好都不行了。”
这里原是政府计划建设的初中,建了一半因为没钱而停工。市教育局向当地建议,根据政策的允许,干脆改为社会力量办学。经过公开招标,最终选择了李荣坚。从征地、融资、筹建,到生源组织、教师聘任、校长选用,教育部门一一帮他解决。由于教育部门支持,家长放心,教师也愿意来。学校迅速发展,为巩固“两基”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些人指责说,教育局偏袒社会力量办学者,不支持公立学校,只支持民办学校。吴能枝的态度却很坚决:“发展民办教育,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公办学校生源受影响,虽然有客观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要检查你们的管理、你们的质量和信誉。
”如今在贵港市,从小学到高中,民办学校的学生数已经占全市学生数的近1/10。这意味着,每年为政府节省了一个多亿的教育投入。
顶住压力 破旧立新
贵港的教育改革,鲜明地体现出一个特点:超前却不冒进。他们的做法,常常超前于当地发展,甚至超前于国家政策。但他们并不冒进。每项计划的提出,都经过调查和思考,胸有成竹。
2001年,教育局向市领导提出了撤销乡镇教委办的方案。乡镇教委办的存在已经有很多年历史。1985年以来出现的乡镇教委办,初衷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并没有行政管理的职能。1994年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政困难。而乡镇教委办因为负责征收民办教师统筹费和教育费附加,有很多可支配经费和经营性收入。
这样,乡镇教委办成了很多人垂涎的肥肉。一方面,乡镇教委办指导教育教学的职能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乡镇利用教委办来截留教育经费,一些教委办甚至异化为乡镇的“第二财政所”。更重要的是,乡镇教委办没有行政编制和经费,只能挤占教师编制,靠消耗下面学校的经费来运转。
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乡镇教委办,如今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贵港,一些乡镇教委办机构臃肿,人数甚至超过了教育局。很多乡镇教委办购置了小汽车,甚至还办了“三产”。
教育局通過大量调查,以充分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乡镇教委办在当地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市领导很重视,专门召开办公会讨论。
撤销乡镇教委办,上级的政策并不明朗,很多人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做对下面乡镇的冲击太大,不好操作。有人说,不要做“出头鸟”,等其他地市做了以后再说,或者换汤不换药。
困难早已在预料之中。教育局给乡镇领导举办培训班,当面对话。对各种尖锐意见,按照国家政策和教育规律,一一给予解释。尽管如此,阻力之大仍超乎想象。有20多个乡镇教委办主任,联名上告。
教育局使出了“杀手锏”,他们会同财政局,冻结原乡镇教委办的财务,由审计部门逐个进行系统的审计。审计下来,发现了一大堆问题。在事实面前,原来闹哄哄一片的反对者偃旗息鼓了。
2002年1月,撤销乡镇教委办工作正式启动,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雷厉风行,避免了“夹生饭”。此举一出,百姓和学校老师一片叫好声。
水落石出以后,一些原乡镇教委办主任也吐露真言:“教育局的这个主意,实际上是挽救了一帮人,使我们免背经济黑锅,重新干起教育教学的老本行。”
没有乡镇教委办,农村教育怎么运转,由谁去管?这是市领导最担心的。教育局处变不惊,对教师工资发放、学校运转经费的解决、教育教学新管理体制的建立,都一一做了妥善安排。
如今,乡镇中心小学承担了对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指导的任务。新体制带来新理念、新变化。
桂平镇中心小学的李宁校长最近遇到烦恼:“全镇5所小学中,有两所学校缺少英语教师。”
作为中心校校长,这些过去跟她毫无干系的事,现在都要她来运筹帷幄。李宁想出了一个“走教”的办法,由另外3校的英语教师过去兼课,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效果非常好。“过去不可能这样做,虽然有乡镇教委办,但他们没办法管教学业务上的事。”李宁说。
撤销乡镇教委办,贵港走在了前头。几个月后,国务院也发出明确要求。虽然只需等几个月,改革就能名正言顺,但吴能枝等不及:“我们贵港穷,一分钱都是宝贵的。再拖一点儿,我的经费就要被多消耗一些。这在其他地方可能不是问题,在我这里就是大问题。”
加强监管 开源节流
可以说,经费问题一直是教育局花费力气最多的一项工作。本来就很有限的教育经费,还常常被截留、挪用、浪费。为了维护教育部门的利益,他们多方求告。
1999年,市直学校连续3年的学杂费,被相关部门按20%的比例截留做调节基金,后来又追加到30%。教育局多次协商,理由是财政再困难,每年多收这一百多万也不顶大用,但对学校来说,这却是个大数目;另外,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学校收费是补充财政投入不足,不该被截留。但是仍没有结果。最后,吴能枝亲自去争取,也讲不通,还和该部门领导不欢而散。
吴能枝凭着一股韧劲儿,又去找分管的副市长,援引国家的有关政策,申诉学校的难处,说明学校收费的使用情况。
一个教育局长不怕丢面子,居然到其他机关力争。这是从未有过的事,一时成为新闻。吴能枝却很坦然:“我不是为了个人私怨,而是为公事;也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讲道理。
”市领导对这件事自然也有耳闻。为慎重起见,市领导专门开会研究。最终的结果让教育部门喜出望外,市里决定将自1997年起向市直学校收取的调节基金,全部返还。这一“闹”,换回了470多万元。
可是,总不能凡事都照此办理。怎样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建立起稳定的学校运转秩序呢?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对学校乱收费问题反響强烈,能否通过制度建设使问题一并解决呢?
根据调查,1996年至2002年,贵港市中小学收费资金及代收费被截留、挤占、挪用数额巨大,全市高达3.25亿元;另外,部分学校财务严重透支、私设“小金库”,甚至顶风违纪乱收费。
严峻的现实使市领导痛下决心,很快出台了《贵港市中小学收费资金集中管理暂行办法》,于2003年7月开始在全市公办中小学铺开。
如今,各县教育局设立教育财务核算中心,负责全县中小学校收费资金的管理,一切收入都遵循“银行代收,钱票分离;以县为主,集中管理;分校核算,县管校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
在桂平县教育局,记者参观了教育财务核算中心。县教育局长林焕祥指着一组整齐排列的文件柜介绍说:“这里放着全县所有学校的明细账目,每年进出资金有五六千万。
”一眼看过去,这个核算中心共有十几位工作人员。实行了集中管理,明显的变化是财务人员大幅度减少。现在,每个学校只需设一名专职或兼职的报账员即可,全县减少了几百名财务人员。相应地,每年的工资支出也节省了几百万元。
通过核算中心,教育局加强了对学校收支的监管。“学校买一个锅炉,可能5万就够了。过去十万八万的自己随便报,现在要经我批准。价格太离谱,我这一关肯定过不了。”林局长说。
学校财务透明度也提高了。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想非法挪用学校经费,简直比抢银行都难。吴能枝说:“这样做无形中也保护了干部。
”建立教育财务核算中心,贵港在全广西是第一个。务实、创新的工作,得到上下的一致赞誉。“在制度建设上,教育局为全市各部门带了一个好头。”贵港市分管教育的彭健铭副市长评价说,“过去我每年都要召开防止教育乱收费的会议,有了核算中心,现在我不用再开这样的会,而是开治理乱收费经验的总结交流会了。
”的确,多年以来,无论是教育格局的完善,还是教育体制的探索,贵港人苦心孤诣所考虑的,都是要用好每一分钱。也因此,尽管今天的贵港仍不富裕,但贵港的教育却显得很富足。全市拖欠的教师工资已经解决,先后投入1.5亿元改造危旧校舍,市直学校基建欠债已全部还清,教育局固定资产增值2000多万元。
今天的贵港人正努力追赶全国教育先进地区的步伐。教育局投资120多万元建起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各县区开通教育城域网,连接100多所中小学,打开了通往教育现代化的大门。
8年,对于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建制的古郡来说,恍如白驹过隙的一瞬;但对于一个蓄势待发的新城市来说,却好像每一天都值得铭记。
8年来,贵港教育实现了令人赞叹和钦佩的超越,超越了疲软的区域财政经济状况、陈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落后的教育发展观念……超越需要勇气!贵港人以一贯的主动姿态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实践,诠释着对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独特理解。
超越需要智慧!这种智慧既是对“穷国办大教育”的宏阔背景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长效、共生机制的不懈追求。
超越需要理想!“让贵港的孩子都有书读,让贵港的孩子都有好书读,让贵港的孩子都读好书”这三句话,犹如嘹亮的号角,令人感奋。
让我们期盼着,贵港教育走向新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