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为进步喝彩

2004-06-12钟镜坤

人民教育 2004年2期
关键词:赎罪负罪感老夫

钟镜坤

一位美国年近古稀的普通老人曾经动情地讲过他12岁当报童时的一件小事:

一日午后,我和一个小伙伴躲在一位老夫人的后院,朝她的房顶扔石头,看着小石头子弹一样射出又彗星般滚落,觉得饶有兴趣。当我再次掷出一枚卵石时,也许太滑,砸到了后廊的窗户上,未等听到清脆的玻璃破碎声,我们已兔子似的逃走了。

这天晚上,我很担心会被她抓住,可很多天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当我跟往常一样每天为她送报时,她依然微笑着和我打招呼。虽然我确信已经没事了,但仍觉得很不自在,良心使我产生一种深深的负罪感,于是我决定把送报的钱积攒下来赔偿给她。

三个星期后,我把赚来的7美元和一张便条一起装入信封。我在便条里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表示很抱歉打破了她家的玻璃,希望能用这些钱抵补她修理窗户的开销。直等到天黑,我才鬼鬼祟祟地将信封投进她家的信箱。这时,我的灵魂感到一种赎罪后的解脱,觉得能够正视老夫人的眼睛了。

第二天,送报到老夫人家时,我又能坦然面对她给予的亲切温和的微笑,并且也能回赠她一张笑脸了。她先谢过了我送的报纸,然后说:“我有点东西给你。”是一袋饼干。我边吃着饼干边开心地继续送报,突然,我发现袋子里有一个信封,取出来打开一看,我惊呆了。里面是7美元和一张便笺,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

听完这则故事,我既为小报童的诚实和负责而备感欣喜,也为老夫人的宽容与仁爱而万分慨叹,更对她“我为你骄傲”的赞语而深受感动。宽恕一个人已属不易,还要去褒奖他就更难能可贵了。

现实中,也许大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人们对幼辈寄予的期望往往高得近乎苛刻,正如眼睛容不得有丁点沙尘那样,也不允许尚未成熟的孩子有半点的瑕疵,而一旦出点小毛病便如临大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言行失当或者做些恶作剧自娱,都不足为奇,长辈既不用紧张也无须急着纠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自恶意,就不應该惩罚他。”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内心都会有赎罪的渴望,并有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要。假如别人不加追究,负罪感会令其不安和愧疚。为了摆脱这一折磨以取得心理平衡,他往往主动认错或者求助于人,情愿付出补偿或者承担责任。此时,倘若能充分理解其感受,相信他改错的决心,满足其愿望,他是会乐于接受惩罚的,即使不予惩戒也同样能够达到改过匡正的目的。所以,小孩犯了错恰恰是进行教育的良机,而且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受益终生。

一个认识和改正了错误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希望得到成人明确的认同和诚挚的赞许。不管施以处罚还是待其自省,在他们改正了错误或取得了进步时,我们都不要忘记要及时给予激励,多为进步喝彩。因为,成人积极的态度常常是少儿成长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助推器。“我为你骄傲!”看到犯错的学生取得了进步,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也要像对待好孩子一样,不要吝啬使用这句暖心窝的话。

猜你喜欢

赎罪负罪感老夫
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分析《赎罪》
锐词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失落的方舟
浅析卡夫卡作品中的负罪感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日本战犯中国体验书写下的中国观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坦然面对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