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四大走向
2004-04-30刘达中
刘达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紧迫的实践课题。
战略调整:走向优质化
如果说20世纪后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普及化,那么,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走向就是优质化。
然而,这一战略走向面临着许多根本性问题。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虽然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发展,但政府财力仍然有限,即使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举办优质教育,要在一个教育大国普遍提供“优质学位”,仍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次,优质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其内涵应怎样认识和把握,标准应怎样确定,等等,都是在现有优质教育发展策略下难以明确回答的问im。可以说,我国R前的优质教育只是局部的、小区域的,甚至可以说还不是中国教育的主体,也没有涉及到教育的根本。
实施优质教育战略必须处理好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公平与效益、优质与均衡、过程与结果等关系,走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公平发展相统一的优质化之路。我们在实施优质教育战略时,宜从三个方面着力:
在定位层面实现三个转变;变为部分学生升学服务的教育为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服务的教育;变学生适应课程教材的教育为课程教材适应学生的教育;变同质发展的教育为差异发展的教育。
在制度层面实现三个保障:政府投入教育的机制保障;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教育的机制保障;公办、民办教育公平竞争、共同繁荣的机制保障。
在实践层面注重三个并进:促进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绩效并进;优质发展与均衡发展并进;阶段性改革发展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并进。
价值取向:走向人本化
审视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其价值取向虽然不断变换,但总体上以经济、政治、文化为核心。可以说,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几乎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而教育的主体理念和终极目标—促进人的发展—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要全面促进人的发展,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是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本化涵盖教育行为中的一切人,不只是学生,也包括教师;不是部分学生,而是所有学生。其中,学生是“本”中之“本”,从某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生本化。二是教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的发展、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讲教育价值的人本化取向并非要排除其他价值取向,而是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点,实现多种发展的融合。
人本化的要义是自主选择,而自主选择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要有允许选择的机制,包括政策导向、评价保障、文化环境等。其次要有可供选择的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课程教材。因此,必须变大一统为多元化,实现课程教材结构多样化、内容多层次。从“课程即教师”的观点看,这种选择还包括对教师和教学环境的选择。因为课程选择与教师选择、环境选择是“一体两翼”,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价值呈现,能否在师生间、生生间营造一种“等高、等距、等爱”的教学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因此,对学生来说,对教师的选择也许更具有现实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课程、新教材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现象:课程理念是全新的,但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教材是全新的,但教与学的方式却完全是旧的;新课程、新教材强调多元选择,但评价体系还是大一统。于是,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学生还是跟原来一样,学得乏味,学得辛苦。从这个角度看,优质教育的实现,离不开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改革的全面推进,只有在这个配套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向优质化。
体系构建:走向终身化
在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放电”已经消失的今夭,终身教育既是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的生存教育,也是社会的发展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有三个认识问题。
其一,“两个体系一个社会”的关系。概括说,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把握三者间关系,需强调两点:一是基础教育是具有基石作用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节未能融入终身教育体系,那么,“两个体系和一个社会”的构建将成为空话;二是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组织中具有纽带作用的高级实体,它以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家庭为基础,以学习型社会构建为目标,在“两个体系和一個社会”的构建中,它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其二,终身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
1.整合性。终身教育是涵盖了所有时空的教育,其体系的构建要求对各级各类教育高度整合,做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有机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2.发展性。终身教育的发展性包括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基础教育来说,就是要着力培养包括自主意识、自学方法、创新精神等在内的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能力,这比掌握专门学科知识更为重要。
3.开放性。终身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广泛性,即终身教育包括人生各个阶段、不同空间和一切方面的教育;二是灵活性,即任何需要学习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
4.实用性。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为此,人们必然在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不同的人生阶段,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以掌握不同程度的步入劳动力市场所需的职业技能及实用知识。
其三,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围绕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我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如高考放宽年龄限制,各类成人学校和各种职称、资格考试放宽条件等。这些,都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这些实践还是零散的、局部的。要真正建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需着重考虑如下几个基本策略。
强化国家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己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以这“四个学会”为基本理念来推进改革,促进发展。
制定终身教育的法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不是一个自发的、自然的过程,其构建必须依靠法规的强制与规范,以保证整个体系的透明度。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是极其庞大的,需要全社会参与合作和全社会高度的系统协调才能实现,这就要求社会所有相关部门和组织建立密切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区域性的社区教育、学习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实现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双向强化、教育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双重融合。
建立终身教育的用人机制。这种机制以公平竞争、高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为原则,明确各个阶段、各个层次职位的准入条件,让公民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取得相应的准入证谋求相应的职务。
视闽扩展:走向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跨国的教育交流、教育合作和教育贸易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展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日益引人注目。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冷静地分析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及时把握机遇,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增强国际竟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境外教育资源的利用,在外籍教师和外籍教学管理人员的引入、课程教材的建设、教育项目的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整体看,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因此,從政府层面讲,应着力做好系统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工作,完善法规环境,建立与WTO框架相协调的境外教育资源引入机制,搭建畅通的信息平台,提供优质高效的各项服务,以吸引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境外教育资源,这对我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从教育内部层面讲,应在教育理念、办学战略、用人制度、管理体制、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建立完善的与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相适应的体系,真正发挥境外教育资源的作用。
对基础教育来说,课程教材建设如何在高水平上实现民族性、本土性和国际性的融合,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教育不仅要使青少年成为本国的合格公民,同时也要让青少年成为完整的现代人(完整的现代人体现在五个方面:完整的身体、完整的人格、完整的心理、完整的知识结构、完整的适应力)。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这四大走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本化和终身化,离开了人本化的价值和终身化的体系,优质化就无从谈起,国际化也只能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从这个视角看,人本化和终身化是两条奔向大海的主流,优质化和国际化融入其中,最后共同汇聚成未来教育的大海。